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蹈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簡牘學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滿族舞蹈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糅合了民俗性、地域性和宗教色彩的地方舞種,它很好地展現了滿族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藝術魅力。本文從滿族舞蹈的概述分析入手,對如何發展與傳承滿族舞蹈文化以及滿族舞蹈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提出了積極的建議與進一步的探究。
關鍵詞:滿族舞蹈;發展;傳承;文化價值
我國滿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其舞蹈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表現特點:風格剛健粗獷,色彩濃郁熱烈,富有民俗性、地域性和宗教性。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滿族舞蹈曾以其獨特的動作語匯和藝術魅力大放異彩,但由于傳統文化扶持微薄,教學體系星星落落,使得滿族文化與新型的多元文化在交匯碰撞中,其傳承中的民族特征、藝術形式、舞蹈語匯逐漸地被融合、減淡,甚至消失。如何在新世紀保護、傳承和發展滿族舞蹈文化不僅是當代藝術工作者需要關注的課題,也是對新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一、滿族舞蹈概述
滿族是一個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起源也與其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據相關文獻記載,滿族形成于17世紀初期,其祖先多以狩獵為生,因此最初的滿族舞蹈多以反映滿族人民的狩獵和征戰生活為主要內容,如傳統的“九折十八式”“莽式舞”等,剛勁粗獷,動作具有明顯的狩獵和戰斗風格。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后,滿族舞蹈在保留和傳承了原有民族舞蹈的基礎上,又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宮廷樂舞,如“隊舞”“喜起舞”“揚烈舞”等。除民間舞蹈和宮廷舞蹈外,祭祀舞蹈是滿族舞蹈的另一個重要的舞蹈形式,其形式多是舞蹈節奏與鼓點、唱詞相配合,同時根據祭奠的神靈模仿出不同動物的肢體語言,如“薩滿舞”“腰鈴舞”,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色。綜上可以看出,歷史悠久的滿族舞蹈之所以能夠發展至今,不僅與其所蘊含的民族性、藝術性和宗教色彩密切相關,也與其強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深厚的滿族文化底蘊不無關系。
二、滿族舞蹈的文化價值
滿族舞蹈是傳承滿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宗教色彩,更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在新世紀,隨著傳統文化和多元文化碰撞的不斷加劇,滿族舞蹈中所傳達的積極樂觀、尚武重禮、追求人生價值的精神,正對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滿族舞蹈所蘊含的藝術和文化價值也開始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并成為東北地區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可以說,滿族舞蹈不僅擴大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更為社會發展和經濟交流增添了活力。
三、滿族舞蹈的傳承與保護
隨著現代藝術形式的不斷豐富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涌進,傳統滿族文化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地縮小,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滿族舞蹈已成為當代藝術工作者必須重視的課題。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
各級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以滿族舞蹈為主要推廣或宣傳項目的旅游基地,加強外界對滿族文化的了解與認識,讓越來越多的人樂于觀看到滿族舞蹈,激發他們對發展和保護滿族舞蹈必要性的認知。同時建立多種渠道,如商演、文化交流、市場化融資等方式,為滿族舞蹈的發展和保護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和資金幫助。
(二)深入發掘滿族文化深入研究
滿族傳統文化,建立滿族舞蹈發展歷史的系列圖書和檔案,以及滿族舞蹈傳承人的音像資料和數據庫,通過對滿族舞蹈文化的編寫和研究,理清滿族舞蹈發展歷史的脈絡,彌補對滿族傳統文化研究的不足,為保護和傳承滿族舞蹈文化提供史料支持。
(三)加強舞蹈形式的創新
滿族舞蹈主要是對滿族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反映,如果沒有對其背后深厚內涵和時代特征的深刻了解,也就無法談及保護和傳承;但是一味繼承而不加以創新,也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現代藝術工作者可根據新時代的特點,在原有的滿族舞蹈基礎上,融入現代的生活和藝術元素,進行重新的整合創作,既保留了原有的滿族舞蹈藝術風格,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特征,為拓寬滿族舞蹈文化的推廣渠道,為繁榮和發展滿族舞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加強舞蹈人才的培養
不同區域的滿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藝術形式,不同區域的院校可以在本地區的滿族舞蹈基礎上,對不同地區、不同表現形式的滿族舞蹈素材加以提煉整合,編寫出既符合本地區舞蹈特點又具有現代教育價值的教材,建立起一套符合時代特點和審美特征的民族舞蹈的教學體系,讓來源于本地區的滿族舞蹈通過藝術再創造,重新返回民間,最終達到保護和傳承的目的。
四、結語
滿族舞蹈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表現內容和藝術形式都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加強對滿族舞蹈的保護和傳承,不僅能夠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搶救,還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最終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和諧共步。
參考文獻:
[1]于富業.遼寧省滿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渤海大學學報,2012(3):141-144.
[2]劉莉.關于滿族舞蹈傳承與創新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2).
[3]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保護[J].體育科學,2008(1):3-7.
[4]蔣修輝.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鬼摔跤”的傳承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3(4)).
作者:林瑤;苗雨滋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