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蹈文化的保護及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簡牘學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流行于我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舞蹈特征,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從朝鮮族舞蹈形成的背景出發,對其藝術特征進行簡要分析,進而對如何傳承和保護朝鮮族舞蹈加以論述,希望能對未來的朝鮮舞蹈文化保護和研究工作提出有效幫助。
關鍵詞:朝鮮族舞蹈;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傳統
舞蹈朝鮮族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遼寧省和黑龍江省,是一門融合了音樂、舞蹈、演唱的民族民間藝術,其舞蹈動作優雅活潑,節奏明快流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農耕勞動和民族氣質,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勞動生活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財富。近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保護,如何在物質快速發展的今天,傳承和保護朝鮮族舞蹈也成為越來越多藝術工作者的研究之重。
一、朝鮮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背景
據史料記載,我國朝鮮族舞蹈文化是在高句麗、扶余及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19世紀初,由于外來侵略和自然災害的侵擾,不少朝鮮族人民陸續從朝鮮半島遷入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同時將朝鮮族原有的舞蹈文化引入。在最初艱苦創業的日子里,朝鮮族舞蹈多是用來表現勞動場面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因此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多為民間勞作的動作移植,表演也具有明顯的田間農耕特點。此后,隨著各民族的交流往來與生活環境的影響,朝鮮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禮節習俗的同時,又融合了東北地區的民俗風情,最終逐漸形成了與朝鮮半島朝鮮傳統舞蹈風格迥異的審美特征。
二、朝鮮族舞的藝術特點
我國的朝鮮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朝鮮族民族風格的同時,又融合了新的文化因素和動作特質,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和富有美感的肢體語言。(1)動律特征。擁有悠久歷史的朝鮮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曾遭受多次外來侵略,同時又因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至深,使其在自強不息的意識中又隱含了內斂、含蓄、質樸的性格特征,反應在朝鮮族舞動作中,就形成了挺胸仰身、垂肩含胸、柳手鶴步的體態特征,既體現出一種既柔和含蓄又質樸陽剛之美,又表現出朝鮮族人民強烈的抗爭精神。(2)節奏特征。不同類型的節奏,是區分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朝鮮族舞蹈多以“3拍子”為節拍單位,以不同的節奏形式和呼吸方法表達不同風格的舞蹈內容,如:帶有跳躍性節奏的“安旦”,多用來表現活潑明朗的場景;均勻而緩慢的“古格里”,多用來表達含蓄深情的場景;深沉壓抑的“它令”,多用來展現莊重嚴肅的場景。朝鮮族舞蹈正是借助節奏的長短和強弱的不同,使動作的動律具有了停頓性與跳躍性,進而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動作美感。(3)舞蹈形式。朝鮮族舞蹈最初是用于祭祀和狩獵活動的,隨著民間舞蹈的不斷豐富和發展,而逐漸成為帶有典型農耕特點的自娛性舞蹈形式,其中又以農樂舞、長鼓舞、象帽舞、假面舞和扇舞最為廣大民眾熟知。農樂舞是最富有朝鮮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祭祀儀式中的“踩地神”。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將其收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朝鮮族舞蹈的傳承與保護
朝鮮族舞蹈文化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文化探索和社會勞動生活中創造積累的人類文化財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傳承和保護朝鮮族舞蹈不僅可以提高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一個長期的歷史責任。(1)充分發掘民族特色,建立資料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形成于朝鮮半島文化基礎之上的朝鮮族舞在近百年的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在不斷汲取本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的同時,又在不斷的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民族舞蹈語言,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作力。因此,最好的傳承和保護就是充分發掘朝鮮族舞蹈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加強朝鮮族舞蹈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工作,建立文字、視頻、音頻資料庫。(2)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大眾的認識度。文化遺產保護僅僅靠獨立個體和某個團體是無法完成的。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朝鮮舞文化發展需要,對有關項目進行專項資金支持,同時定期開展交流合作,邀請相關專家和學者對朝鮮族舞蹈文化進行宣傳,提高大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認識意識。(3)建立優秀人才檔案,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根據不同區域發展,在相關院校建立朝鮮舞蹈教育體系,同時建立優秀人才檔案,增強師生對傳統文化和朝鮮族舞蹈的認可度,樹立良好的舞蹈藝術觀,激發學生對保護繼承傳統文化責任感和自覺性。
四、結語
“真正的藝術總是根植于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朝鮮族舞蹈,在其發展過程中,并沒有一味地固守本民族文化或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是在汲取著本民族文化精華的同時,融合并接受新事物給予的影響,由此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中國朝鮮族舞蹈。如何保持朝鮮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同時開創嶄新的朝鮮族舞蹈領域,將是我國廣大藝術工作者未來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高仙玉.中國朝鮮族舞蹈與韓國民族舞蹈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3]尤宸.延邊“非遺”舞蹈關照下的朝鮮族學院派舞蹈創作[D].延邊大學,2012.
作者:范波瀾;孫瑩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