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現代大學制度要求實現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是現代大學制度的根基。現代大學制度的發展對學術研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實現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學術評價是其中至為關鍵的一環。當前我國對于高校教師的考核測評,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數量、發表和出版的刊物級別為主要依據,高校往往將高水平論文的發表與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的立項等相結合,這種過度量化式的學術評價嚴重違背了學術研究的基本規律。這樣的學術評價體系不僅不能保障學術自由和學術創新,反而易導致學術之間的無序競爭,這與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是背道而馳的。因此,我們在對定量性的評價進行批判時,應更多地思考在適當降低量化考核的標準的同時,如何建立以質量為主要標準的學術評價制度,獎勵那些確實有學術價值和影響的研究成果,以此來推動學術環境的創新,推進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發展。
2.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復雜性、多樣性要求建構科學合理的評價系統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目前還處于一個探索研究的階段,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要實現健康有序的發展就需要通過評價活動來實現。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表現在其學科劃分愈來愈細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綜合愈來愈明顯,這就導致了其最終的成果形式也逐漸多樣化。單一的評價標準不能客觀合理地反映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結果,且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還涉及許多無法量化的評價指標,因此,定量的評價標準不能很好的適用于跨學科、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的評價,這就需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深入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建構完善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要求。
3.全方位的人文社科評價離不開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全方位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宏觀層面指的是對學科的評價、中觀層面指的是對科研機構的評價、微觀層面指的對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員的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評價多指微觀層面的評價,對于科研成果的評價關系到人員評價、項目評價、學術成果評價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評價主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的選擇都需要科學化、規范化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系統,否則就會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
4.已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研究評價理論可供借鑒當前我國的人文社科評價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一些不同特點,如較強的主觀性、滯后的效益、價值的間接性、評價對象的復雜性、某些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等,應根據這些特點來構建一個不同于自然科學評價體系的更為獨特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自然科學評價體系研究起步較人文科學較早,形成了一些經過實踐證明較為成熟的評價方法,雖然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但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來說還是積累了一些經驗可為之借鑒。
二、構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要素分析
系統是指“部分構成整體”,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結構形式聯結而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我們可以將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因此構成評價體系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關于評價系統的要素構成,主要有“三要素”、“四要素”和“六要素”理論。“三要素”理論指的是科學的評價系統是由評價者、評價對象和評價手段三個基本要素構成,除此以外還可以包括一些其他要素,如評價目的和評價結果。“四要素”理論是指科學評價的系統應該由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參照和評價目標四個子系統構成,總體來看,這兩者所包含的內容是基本相同的。“六要素”理論主要包括評價主體、客體、目的、標準及指標、方法和制度六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六個要素中,評價目的構成了評價體系的首要要素,因為任何評價都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來達到評價的目的,它制約著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程序等制度的制定或選擇。所有的評價都需要確定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準則,換言之都需要確定評價的標準或評價的指標,這關系到整個評價系統的性質。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需保證評價活動本身的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續發展,一旦被證明是正確的方式、方法、標準、程序就形成了評價的規程,即就是評價的制度。評價主體通常是評價活動的實施者,也被定義為具備一定的評價知識和技能,能夠參加評價活動的人或機構。它可以是對評價對象發表評價意見的個人、團體、媒體、社會機構等,其中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學術共同體的評價,即同行評議。
評價客體即被評價的對象,評價客體可以是學者、研究機構、學術研究成果、研究項目、學術媒體等。只有明確了評價的目的,才能確定評價對象;只有確定了被評價的對象具有可比性,才能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進行評價。評價目的指的是評價要達到的預期希望和總的原則要求。評價目的不同決定了使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甚至決定了要選擇不同的評價專家、確定不同的評價程序。評價的目的連接著評價的客體和評價方法,是最為重要的評價要素。評價方法是指評價中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性質本身決定了其研究對象一般來說是有人參與的,這樣就包含了與人有關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定量評價都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除了一些可量化的因素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還涉及到很多無法量化的指標,評價需要時間的積淀和歷史的評判,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價值觀和歷史觀還需要對其進行定性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的復雜性、多樣性決定了我們在對其進行評價時應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指的是在評價活動中應用于對象的價值尺度和界限。評價的標準依賴于評價目的,也就是說評價目的決定了評價的標準。如果說評價標準是總的衡量尺度,那么對于評價標準進一步細化則構成了評價的指標,例如,引文量、獲獎數量等。而定性的評價指標,主要按其是否符合創新性、規范性、價值性和科學性的原則來設定。評價制度是指有關部門制定的保證評價活動正常進行、要求有關人員共同遵守的規程,包括了評價專家的遴選、評價對象申訴、評價結果公示、反饋意見、評價結果共享等。評價制度的保障是整個評價體系的支撐點,因此良好評價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綜上所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評價活動是一個系統,構成評價體系的多個要素之間是緊密聯系的,他們是構成評價體系的有機整體,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準確、公正、客觀、全面評價的前提和基礎,對一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最終評價,是各個評價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三、構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制度保障
構建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是繁榮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還可避免學術不端行為、抑制學術腐敗現象的頻發。學術評價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學術失范現象泛濫、獨立的學術評價機構缺失、非學術因素的干擾和滲透等,這些因素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實施都造成了嚴重的干擾,進而影響了評價的過程和評價結果,這些體制方面的缺陷需要通過制度的變革來實現。
1.建立專門的評價機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而科學的評價機構是構建評價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已有一些評價機構和組織,他們依附于政府機關或其他實體單位,但是發揮的作用都不明顯,這主要是由于其對學術評價中出現的問題未能進行科學地、有效地認證和鑒定,設立獨立專門的評價機構就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學者提出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它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專門的、權威的機構,它可以對學術研究成果、研究項目、科學研究機構、學術研究者以及學術機構委托的一些其他的評估業務等進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從體制上保證評價活動的公正性。因此,建立專門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機構是實現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科學化、規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繁榮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
2.健全完善同行評議制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具有模糊性、描述性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它不能像自然科學成果一樣通過科學實驗和反復、精確的數學計算加以驗證,也不能用指標和數據進行簡單測定,因此,由從事相同或相近領域的專家來判定研究成果的價值就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主要評價方法,即就是同行評議法。同行評議法是一種定性評價方法,其特點是操作較為簡單,評價結果易于被使用。由于充分發揮了同行專家的經驗知識、調查分析能力,從而避免了這種評價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然而,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活動中使用同行評議法仍然會存在一些隨機因素,如評價者主觀意識的影響、同行專家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性等,這些使得評價的結果常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各種新興、綜合、交叉學科的不斷產生,研究范圍日益擴大,對于那些應用性較強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影響成果價值的標準既要考慮其學術價值同時還需考慮成果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同時,同行評議制度還應實行專家回避原則,其重點是對同行專家的有效制約,從而可避免一些非學術性因素的干擾,使評審結果公開、公正,接受學界的監督。
3.積極推行“代表性學術成果”制度代表性學術成果是指能夠反映學者研究領域的學術水平的成果。“代表性學術成果”最早是在清華大學得到實踐的,目前在我國已經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在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評價指標。清華大學將學術著作和代表性學術論文認定為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兩種主要產出形式,在其文科科研業績考核中將“代表性學術著作”1部和“代表性學術論文”5篇作為“代表性成果”,這不僅體現了對學術成果的數量的否定,而且體現了對其質量的追求,更能有效抵制各種行政手段對考評機制的過多干預,從而實現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有機組合。另外,由于代表性學術成果的出版和發表需要較長的周期,為此,清華大學提出代表性學術成果不應受到評價周期的限定,這樣做可以使研究者潛心鉆研學問,而不會片面追求成果的數量。
作者:孫茜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社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