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挑戰及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理論月刊雜志》2015年第二期
1.1市場經濟加劇了人們對制度話語權的認同危機,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現實生活中一些凸顯的矛盾使得部分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不滿情緒和迷茫心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趁機抓住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和矛盾,利用西方文論的“強制闡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詆毀性解讀,大肆污蔑、丑化社會主義,攻擊和詆毀我國的合法政權和我黨的大好制度、方針與政策。故意將“以經濟為中心”曲解為“去政治化”,將和諧社會誤讀為“去階級化”,將“市場的決定作用”詆毀為私有化……無端指責科學社會主義,并試圖利用“民主社會主義”、“”等一些早已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社會思潮,去迎合民眾的不滿情緒和迷茫心理,動搖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其實質是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空洞化,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精神污染。其目的是讓人們認為理想只是虛無飄渺的“烏托邦”,未來的美好信念只是誘人迷途的海市蜃樓,讓人們產生“共產主義渺茫論”,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這嚴重削弱或消滅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造成了部分人理想信念的動搖。
1.2現代科技加劇了人們對理論話語權的認同危機,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正如19世紀末由于物理學在物質結構方面的新突破,致使許多公認的原理及辯證唯物主義受到挑戰一樣,時下資本主義通過領先的科技,進一步強化資本主義體制,以適應時展的需要,以實現資本主義的自我更新、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挑戰“兩個必然”理論,加劇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危機。現代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當代資本主義在體制、運作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新的調整和變革,資本主義開始向科技資本主義、職工資本主義和股份資本主義演進,傳統勞動方式向現代勞動方式的轉變使職工成為了管理者、監督者和調節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提倡讓職工持有一部分股份來產生歸屬感,然后通過全球化的生產來獲取超額利潤,進而將工人階級與發達資本主義體制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而模糊與混淆“工人階級”與“資本家”的概念,使無產階級斗爭形式進一步復雜化,挑戰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學說和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等理論。現代科技加劇了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是客觀的不爭事實,但這并未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未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資本與新型的勞動階層之間的支配與反支配,剝削與反剝削的階級斗爭仍在繼續。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并未發生改變,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命運也未改變,只是還需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過程而已。因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
2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面臨挑戰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一個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及中國共產黨領導權的政治認同或拒斥的問題。當前,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面臨諸多挑戰雖不能說在我國已經出現了政治認同危機,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弱化及不良影響的產生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1危害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主導力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挑戰或被弱化,其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力自然而然就會下降,對敵對意識形態的識別與自衛能力不容分說就會逐漸失去,最終有可能導致失語。而經過各種精致包裝的非主流意識形態,特別是敵對意識形態就會乘虛而入,迅速瓦解社會的精神秩序,填充人們的信仰空間,嚴重影響人們對指導思想的正確判斷,甚至誤導人們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目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雖無法撼動,但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就連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對走向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從未死心,它們絞盡腦汁利用各種機會同馬克思主義爭奪話語權,企圖主導我國社會發展方向。同志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歷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如果這個陣地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甚至喪失政權。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民的思想下手。”[3]馬克思主義話語權不能被弱化,更不能被隨意棄用或喪失,否則各式各樣充滿欺騙、誘惑和煽情性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就會以文化或文明、價值觀等形式蜂擁而至,妄想取代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地位。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4]事關國家安全、社會和諧、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的興衰成敗,所以,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主導力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警覺。
2.2消解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既是中國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體現,也是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具有強大的親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當下,部分人對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津津樂道、羨慕不已,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覺得困難重重,信心不足。一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動搖,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凝聚力就會被消解,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會被淡漠,馬克思主義的宗旨意識就會被淡化,人民群眾的思想陣地就會出現真空地帶,就會失去精神上的依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宗教迷信、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就會乘虛而入。形象地將理想信念比喻成人精神上的“鈣”,沒有了它,或不夠堅定,就會精神上缺鈣,就不可能做出不愧于人類的事業。所以,我們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我們的事業才能取得偉大的勝利。
2.3擠壓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影響力由于時代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的挫折等原因,馬克思主義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遭遇到冷漠,甚至受到排斥,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影響力受到了擠壓。時下,教育界仍存在照搬照抄、簡單機械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和對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的形式主義,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對馬列經典極不嚴肅的誤讀、肢解或斷章取義,導致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產生了懷疑。理論界還時不時地出現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倒退論”、“無用論”、“虛假論”、“終結論”等雜音,貶低或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存在意義和實踐價值,甚至流露出反馬克思主義的傾向。馬克思主義是不會過時的,更不可能終結,“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6]是已經被實踐和人類歷史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法國思想家德里達也同樣認為:“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7]
3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新路徑
當前,全球約80%-90%的信息由西方媒體提供,而以華語為載體的信息量僅占全球信息總量的5%左右。[8]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經濟、科學技術、傳媒等優勢搶占輿論的主導權和意識形態話語權制高點的擠壓下,馬克思主義在現實生活中愈來愈被邊緣化,已產生了“失語”的焦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構建”已成為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關切。
3.1回歸與超越結合,打造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源頭活水伊格爾頓指出:“領導權永遠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成就,而必須不斷地被更新、再造、保衛和修正。”[9]建立馬克思主義的優勢話語權,同樣面臨“更新、再造、保衛和修正”等問題,這需要我們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回歸和超越。回歸是指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即對馬恩文本進行版本考證和符合解釋學原則的解讀,還原、再現其思想理論的原生形態和立足客觀歷史現實的精神特質。也就是要忠實馬克思主義“文本”的原意,堅持馬克思主義。超越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不斷產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時代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回歸和超越是辯證統一的,是在堅持中的創新,在創新中的堅持,“正本清源”、“返本開新”,不斷“破馬克思”的迷信,“超馬克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十八大以來近年提出的許多有創見的新要求、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等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不斷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豐富和深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核心內容與靈魂。
3.2理論與實踐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適時轉換“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10]“認識以實踐始以實踐終”。[11]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實現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適時轉換。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適時轉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中國實踐,將歐洲語言文法和思維方式的馬克思主義轉換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轉換為我們改造世界的行動路線、方針和政策;二是聯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將新中國成立后在相當長時間內充斥社會話語空間的“革命話語”轉換為“發展話語”;三是聯系我國當前的實際,將西方文論強制闡釋的一些核心概念(民主、法治、人權、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空轉和漂浮的概念(人民權利、人民當家作主等)及在當前社會實踐中提出的新概念(中國夢、社會治理等)轉換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知識概念、話語語匯和話語規則;四是聯系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實際,將傳統學術話語向現代群眾話語、民族話語及世界話語的轉換。中國化、民族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其理論優勢就在于實踐性。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hominem]。”[12]
3.3傳統與現代結合,優化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傳播方式長期以來,傳統的理論宣傳往往是違背受眾者的主觀意愿,一味簡單地對受眾者進行自上而下“填鴨式”的“單向灌輸”,這種“假、大、空”的傳統傳播方式很容易造成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淡漠,甚至是反感。而現代傳播以現代傳媒為載體,不僅具有傳播扁平化、信息傳輸效率高、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等特點,而且還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便捷性、同步性、互動性、廣泛性和虛擬性。傳播方式由傳統“單向式”、“教堂式”向現代網狀結構、雙向結構或“集市式”傳播轉變,原本是被動的受眾個體現只要手持移動終端就可以成為一個傳播節點,只要手指輕輕一按,瞬間就可以輕松實現信息的同步傳播和網絡的全覆蓋。可海量的、零星瑣碎的而又沒有經過任何“篩選”和“過濾”的傳播內容不僅嚴重削弱了傳統教育的效果,而且給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但我們不必因噎廢食,而應將傳統的傳播方式和現代的傳播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在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變被動為主動,優化傳媒環境,運用中國化的語言,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牢牢把握現代傳媒輿論的主動權、主導權和話語權,廣泛、深入、準確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切實增強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有效性,贏得馬克思主義的優勢話語權。
3.4內練與外修結合,強化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保障機制“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13]理論是旗幟,在理論層面構建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更能統一思想,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舍我其誰”的理論自信。但要在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霸權的斗爭與共生中確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優勢,除有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理論外,還需要有強有力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保障機制。強大的綜合國力、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育機制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等是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最根本的保障,離開了這些來談建立優勢話語權只能是自欺欺人。所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一定要苦練內功,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加大力度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育機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平臺和傳播制度,將引導與規范統一起來,使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僅是個人的自由自覺選擇,更是社會的群體自覺行為;使馬克思主義不僅能讓普通民眾聽得懂、理得清,更能信得服。練好了內功,不能只是對內自說自話、自彈自唱,還應主動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質疑和挑釁;主動對外樹立和宣傳良好的國家形象,善于運用國際社會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巧施國家軟實力,“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向世界貢獻新理念、新智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更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
不容否認,當今世界話語權仍主要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在西方強勢話語下,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話語,就會導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失色和失語;如果我們夜郎自大完全置西方話語體系于不顧,自說自話的話,我們根本就不可能,也不配擁有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話語主導權和引領權。所以,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話語,我們既要敢于對話,又要大膽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借鑒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軟實力和在國際上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引領力。
作者:肖行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