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對于當代人們的教育啟迪有著直接的引導效果,并且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實踐思路。本文主要對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教育觀念的主體方向,以便于改善教育質量。
[關鍵詞]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最初所提出的教育思想當中,教育應當是無償的,并且也應該是免費提供給大眾的,但是從當代的教育體系來看,教育卻需要一定的經濟來支持,如果沒有了經濟基礎,那么教育無從談起。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強調,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建立在人為的需求上,只有人形成了學習的需求,才有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本身應當有目的性,并且需要為人類的進步而服務。在時代的變遷當中,教育不斷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它的本質始終是為人們的成長而服務。同時,教育不應該有階級性,所有的人都應該平等地接受教育。真正有區別的,在于人們能夠接受知識的多少。如果人們的基礎認知達不到相應的教育內容需求,那么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他們對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便無從談起。因而可以這樣認為,教育之間的區別產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同學習狀況所決定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也應當是一個主體,需要建立在知識的沉淀和階梯上,沒有終點,只有努力地前進,為人們的未來奠定強大的動力。那么,在當前時代的發展當中,如何最為有效地發揮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呢,需要綜合考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考慮他們的學習需求,完善教育的真實明確性,為人們的成長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一、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下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在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當中,對于教育的定位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所必需的經驗和知識接受歷程,統一稱為教育。即人們在生活成長的每個階段,僅僅需要滿足獲取經驗和知識,便屬于教育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和成長認知,以便于更加良好的應對生活。現如今,馬克思教育哲學當中的許多思想都開始獲得了現代價值,而它們在現代教育的應用當中也取得了不凡的效果。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與整體的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一致,它十分關注實事求是,要求所有的教育內容都有著現實依據,不能無為而論,也不可以斷章取義。在人們的現實生活當中,充斥著非常多的未知事物,在探索這些未知事物的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地獲得經驗和成長,這本身也是一個接受教育的過程。由此可見,教育無處不在,并且教育的主體也是多種多樣的,不會局限在人這一主體上,也有可能是生活周圍的各種事物。教育理念在當前的發展當中,已經深化了原來的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而且所包含的教育性質也非常明確。但是對其價值的挖掘上,并不能停留在當前的教育發展上,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以便于形成更加良好的實踐效益。
二、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下的教育發展
(一)教育的傳遞性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下的教育發展,呈現出來的狀態是一個階梯式的上升狀態,不僅具有明顯的教育特征,而且能夠深化教育本質,體現出不同的教育思想。馬克思教育哲學當中,強調教育需要建立在已知的事物上,即需要做到實事求是,從現有的事物和經驗上展開教育,如果所形成的教育內容完全來源于想象,那么這樣的教育必然沒有實際的效果,也很難給予人成長。現如今的教育領域,整體呈現出來的特征是一個傳遞著的階梯,這個階梯連接著知識的海洋和人們,而不同學識的人們,分別站在不同高度的階梯上,一部分人的知識較為淵博,所以相對站的較高,也有一部分人的知識較為有限,因而所站的平臺也相對較低。但是他們的起點卻是一致的。之所以在時代的發展當中,會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區別,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們的努力不同、需求不同。同時,現階段的教育是多樣化的,由于知識的海洋無窮無盡,迎合了馬克思教育哲學觀念當中的物質本源性,追求教育的現實價值,人們開始努力探索迎合學生成長的教育形式,不僅優化了基礎的教育手段,而且廣泛采取了一些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形成了不一樣的教學專業,對于提高當代人的社會性有著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見,教育的傳遞性同樣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特征,需要為人們以后的成長形成教育先導。
(二)教育的服務性馬克思教育哲學強調,教育需要有目的性,并且需要為一定的事物服務,可以是眼前的事物,也可以是未來的事物,無論哪些事物都需要具備教育特征才能展開。這樣的思想觀念在現階段有著直接的體現,不同的專業分別對應不同的社會需求,不同的社會需求衍生出了不一樣的教育專業和教育內容。為了在新時期實現完全的創新發展,教育的服務性需要有規律地進行強化,提升自身的服務性質,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探索他們在未來成長過程中所需要運用到的各種知識和經驗。教育離不開教師的存在,而教師這一角色在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當中,應當是顯而易見的引導者,能夠給予學生探索的方向,而探索的過程需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育的服務性在當前時代有著十分直接的體現,無論是人們的社會就業需求,還是思想精神的改善,或者是對科技未來的探索,都需要有教育服務性的存在。并且,也正是因為教育的存在,才使得教育哲學擁有未來的引導特征,能夠給予學生不一樣的生活感知,為他們的成長形成教育基礎。
三、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當中,實事求是屬于本源思想,而且也是其他思想的依存點,才有實事求是,從本源思想出發,才能做到完善的生活實踐。在當前時代的變化當中,人們的心理發生了多種多樣的變化,不僅很難認識到自己生活中認知上的匱乏,而且所學習的知識也脫離了實際,缺乏實際的引導和結合。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知識逐漸變成了課堂當中的知識,僅僅能夠運用到課堂當中,沒有絲毫的現實效益。但是馬克思教育哲學強調,所有的教育過程,都應當為現實事物服務。失去了現實事物的服務特征,那么馬克思教育哲學便失去了實踐的本質,不容易形成良好的實踐效果。而且,教育需要以實際的內容為核心,如果所傳授的知識經驗已經與當前社會出現了一定的沖突,那么便不可以再加以持續地運用,轉而需要舍棄這部分內容。在挖掘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價值的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發現,實事求是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內容,它對現實教育有著直接的指導性質,我們需要尊重馬克思教育性質,更多地從馬克思教育哲學理念當中探索不一樣的教育內容,以便于充分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現完善的教育過程。實事求是指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將所有需要講述的知識和經驗結合當前的事物進行講解,而不是脫離當前時代的事物,如果將一些臆造的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這樣的教育缺乏條理性,而且沒有應用價值,不利于發揮教育本質。長此以往,還容易引導學生產生錯誤的思想認知。在深層次利用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的過程中,需要持續挖掘馬克思教育哲學思想的現實價值,努力與當代社會進行充分的結合,以當代社會下的教育需求形成全新的教育導向,推動現實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充分改善教育質量。
(二)探索本源,為現實而服務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是現代教育思想所借鑒的主要思想,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具有相當強烈的應用反響,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內容相對較多,不能較為盲目地應用,否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馬克思主義教學哲學思想要求教育回歸本源,從生活這一原型開展教育,不僅僅是要求所有的知識和經驗教育都需要建立在生活的本源上,而且需要努力為現實提供良好的服務。在當前時代的變化當中,我們的生活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如果再根據最初的教育思想展開長期的教育斷然是不行的。很容易在實踐的例子上出現較多的沖突,那么就需要從生活本源上形成全新的教育訴求,更多地將教育思想結合人文觀念。同時,教育應當為現實而服務。所有的教育內容,一旦脫離了現實,那么它們會變得沒有意義,人們不知道為何進行探索,教育也變得模糊,沒有了前進的方向。科教興國是當前世界教育體系所共同認可的理念,而只有教育的延伸,才能繁衍出人類的文明,才能推動這樣的文明持續的發展。如果在這個銜接的過程中,由于某部分內容出現了斷裂,很容易影響文明的持續性,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造成諸多不良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生活感知,能夠利用生活感知去應對生活,這里的生活感知指的是教育下的經驗傳承,而當代社會的每一個人,之所以在不斷的成長,都是因為教育的存在。
(三)保持平衡,教育的相對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世界觀的認識十分明確,絕對運動,相對靜止,只有在短暫的時間里能夠保持平衡,而這種平衡事實上也是運動著的,只不過運動促成了相對的靜止。教育也是一樣,不同時代的教育有著不一樣的特征,但是都可以用來應對當時的人類文明。現代教育也一樣,雖然已經處于高度發達的水平,但是所教育的內容僅僅能夠為當前的人類文明所服務,一旦脫離了這個階段,可以明顯地發現,有很多教育內容都跟不上了時代的步伐,都需要進行優化和創新。現實世界沒有絕對的靜止,但是卻擁有相對的平衡,當代教育領域需要廣泛運用這一馬克思哲學思想,努力將相對應的知識經驗傳遞給學生,便于新時代的人們再去探索更加深層次的知識認知。這本身是一個創新繁衍的過程,也是教育的一種形態,需要進行不斷地挖掘和探索。總而言之,教育在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當中的許多哲學內容,都可以應用到當代教育當中,凸顯出不一樣的應用價值,人們應當努力發現和挖掘其中的價值,實現更加合理的教育形態。
參考文獻:
[1]賈恒欣.馬克思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現實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6).
[2]耿華萍,劉祖云.城鄉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現實歸因的理論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16(4).
[3]張萬茂,計裕昆.新形勢下提高學校領導干部哲學素養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4]荀以勇.義務教育均衡化目標下的城鄉教師交流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6(5).
[5]劉武根,艾四林.論共享發展理念[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
作者:郭紫怡 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