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生產理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7年第3期
摘要:馬克思經濟學的生產理論以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為主要內容。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包括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盡管馬克思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生產理論在理論基礎、概念體系、分析工具和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但是兩大經濟學體系的生產理論在內容上具有明顯的相融性。這種相融性表現在: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與短期生產、長期生產,在對社會生產的要素投入方式、影響因素、持續時間等方面的相融性上。對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生產理論上的相融性進行研究,對于實現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技術和具體方法層面的融合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短期生產;長期生產;相融性
生產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和短期生產、長期生產概念是兩大經濟學體系中生產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兩組概念雖然在內涵表達和論證方式上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組概念所描述的生產形式在實現過程中則表現出明顯的相融性。
一、馬克思經濟學關于生產剩余價值的相關論述
(一)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
馬克思說:“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相反,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相對剩余價值。”
(二)生產剩余價值的影響因素
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因素關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取決于工人工作日的界限。工人的工作日長度一定在必要勞動時間以上,否則就不能生產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必要勞動時間只能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個組成部分,工人的工作日不會縮短到必要勞動時間這個最低限度。同時,工人的工作日也不能無限延長。其最高界限取決于如下兩點:一是工人勞動力的生理界限。工人的勞動日不能排擠恢復其勞動力的必要的休息時間。此外,工人工作日的增加還存在社會道德界限。工人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其精神生活需要和社會生活需要。這些需要的數量和范圍由一般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所決定。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是在生理界限和社會界限之內變動的。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八章《勞動日》的第二至第七個問題中,馬克思論述了英國的工廠主對剩余勞動的貪欲、無法律限制的對勞動進行榨取的英國各個產業、日間和夜間的輪班制度,以及英國工人階級為爭取標準勞動日而進行的斗爭。
2.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影響因素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要依靠與勞動力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相關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實現。各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是通過單個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實現的。超額剩余價值,即是單個企業產品的個別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差額。這一差額的大小,取決于單個企業在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管理效率等方面領先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程度。某企業在以上這些方面越是領先于社會的平均水平,其產品的個別價值越是低于社會價值,該企業所獲得的超額剩余價值就越多。隨著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較便宜地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它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的時候,這個超額剩余價值也就消失”,“因此只有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擴展到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有關的生產部門,以致使屬于必要生活資料范圍、從而構成勞動力價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時,一般剩余價值率才會最終受到這一整個過程的影響”。所以,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和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成正比,和商品價值的降低成反比。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篇的第十一到第十三章,馬克思從協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機器和大工業三個時期,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具體形式的演變過程。
(三)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之間的關系
關于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說,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一般基礎,同時是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的起點。就生產相對剩余價值講,工作日起初就分為剩余勞動和必要勞動這兩個部分。為延長剩余勞動,就要以較少的時間生產出工資的等價物,從而縮短必要勞動。生產絕對剩余價值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生產相對剩余價值使勞動的社會組織和技術過程發生根本變革。
二、西方經濟學關于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的相關論述
(一)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的含義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其著作《經濟學》第二編《微觀經濟學:供給、需求和產品市場》第六章《生產和企業組織》中,對短期和長期做了如下的定義:“考慮到時間在生產和成本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區分兩種不同的時期。我們定義短期(shortrun)為這樣一個時期,在該時期里,企業能夠通過改變可變要素,如原料和勞動,但不能改變固定要素(如資本)來調整生產。長期(longrun)定義為一個足夠長的時期,以至于包括資本在內的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得到調整。”
(二)短期生產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短期內,固定投入要素不變,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會出現產出的邊際收益遞減現象。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表明,當其他要素投入固定時,伴隨某一要素投入量的持續增加,新增加的產出越來越少。或者說,在其他要素投入固定時,伴隨某一要素投入量持續的增加,其每一單位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將減少。同時,薩繆爾森也承認,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一條可以被廣泛遵守的經驗性規律,而不是一種普遍真理。在論述短期生產時,薩繆爾森以日本的鋼鐵生產對于需求變動做出反應的可能方式為例,說明了短期生產的具體形式。譬如說“日本鋼鐵公司只利用了其高爐生產能力的70%。現在,由于日本或加利福尼亞的地震導致鋼材的需求量突然增大。為適應鋼材的高需求,該公司當然可以延長工作時間,雇傭更多的工人,發掘工廠和設備的最大潛力。凡在短期內能夠得到調整的要素都稱為可變要素”。
(三)長期生產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長期內,當各類投入要素的數量增加時,會引起生產的規模報酬問題。所謂規模報酬問題,即是“投入規模的增加對產出量的影響”問題。薩繆爾森把長期生產的規模報酬問題區分為三種情況:1.規模報酬不變,所有投入的增加導致產出以同樣的比例增加;2.規模報酬遞增,所有要素投入的增加導致產出水平以更高的比例增加;3.規模報酬遞減,全部要素投入的同比例增加導致總產出以較低的比例增加。薩繆爾森分析了在長期生產中,引起規模經濟的重要因素———技術變革。薩繆爾森說:“自20世紀初以來,經濟史所記錄的美國的總產量的增長幅度超過了10倍。這其中一部分歸功于投入的增加,例如勞動和機器。但是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技術變革”。技術變革是指生產勞務與物品的過程的改良,原有產品的革新,或者新產品的推廣。技術變革可以分為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兩種形式。前者是指對原有產品采用改良的或新的生產技術,后者是指新產品或改良產品被推廣。并且,薩繆爾森認為,“產品創新比工藝創新要難以量化得多,但從長期來看,它是提高生活水平更為重要的因素”。在《經濟學》中,薩繆爾森同樣以日本的鋼鐵生產對需求的長期增加做出的反應為例,分析了長期生產的實現方式。在長期中,日本鋼鐵公司可能采用更加有效的生產技術,鋪設軌道聯接,安裝計算機控制的系統,或者建造一個新的鋼鐵廠。當所有的要素均可以調整時,鋼的產量就可以大大增加,效率水平也會得到提升。最后,薩繆爾森概括了生產率、規模經濟和技術變革之間的關系:“生產率由于規模經濟和技術變革得以增長。規模經濟和大規模生產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成為促進生產率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與短期生產、長期生產的相融性
馬克思經濟學中的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問題,與西方經濟學中的短期生產和長期生產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和描述了社會生產的兩種不同要素使用方式。生產絕對剩余價值與短期生產之間、生產相對剩余價值與長期生產之間,在要素使用方式和各自的影響因素上,具有明顯的一致性。
(一)絕對剩余價值生產與短期生產的相融性探析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要素投入方式上主要表現為,在其他要素投入(主要是固定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勞動要素的投入量。在實際生產中,這種生產方式是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增加雇傭工人的數量等實現的。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早期,主要是16至18世紀中期,這種生產方式是資本家提高產品數量,增加企業利潤的主要方式,也是企業間開展競爭的主要方式。由于資本家提高單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增加其勞動強度會受到生理和社會因素的限制,所以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的持續增加更主要依靠增加雇傭工人的數量。企業所雇傭的工人人數,往往也成為衡量企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地位的主要依據。在那些能夠很容易吸納勞動投入的行業,比如采掘業、資本主義的大農場等領域,這一影響表現得最為明顯。西方經濟學中的短期生產理論,以與馬克思經濟學不同的話語體系再現了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薩繆爾森在其著作中直接以“延長勞動時間、雇傭更多的工人”為短期生產的最典型方式。所以,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短期生產的相融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在固定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可變要素(主要是勞動要素)的投入而進行的生產。
(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長期生產的相融性探析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微觀基礎是單個企業對超額剩余價值的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實現,來源與企業產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這一差額的大小,究其實質來源于企業的個別勞動生產率領先于部門勞動生產率的程度。單個企業個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往往與企業規模的擴大同時發生。這就意味著,單個企業對超額剩余價值的追逐,從而整個社會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以企業規模的擴大,即包括固定要素和可變要素投入的全要素投入增長為起點的。從18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發生和擴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固定要素投入規模的擴大,越來越依賴于采用先進的、效率更高的機器設備,越來越依賴于提高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隨著各個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的、持續的提高,與勞動者的再生產相關的生活資料生產部門,其產品的社會價值逐漸降低。在這樣的背景下,勞動者為自己生產所需的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全社會的一般剩余價值率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得以實現和增長。事實上,西方經濟學的長期生產理論,不過是以不同的話語體系再現了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方式。在長期生產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的長期、持續的增長,企業會通過調整各類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進行生產,以此獲得最大的利潤。長期生產的過程,既表現為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也表現為企業在生產中所使用的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工藝的創新。薩繆爾森在其著作中例舉了日本鋼鐵公司通過“增加新的、更加有效的生產工藝,鋪設軌道聯接或安裝計算機控制的系統,或者在墨西哥建造一個新的鋼鐵廠”來滿足市場對鋼鐵需求的持續增長的實例。這一實例既體現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也反映了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一實例既是企業長期生產的實現過程,也是企業通過提高自身勞動生產率獲得超額剩余價值,推動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過程。可見,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和長期生產,都需要在較長時期內實現,都需要通過調整企業全要素的投入數量實現,都需要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中的有效應用實現,都需要通過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創新實現。這就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和長期生產的相融性。
四、研究啟示:
實現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技術和具體方法層面的融合發展,是馬克思經濟學創新研究的有益探索誠然,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就研究對象而言,馬克思經濟學把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作為研究對象。西方經濟學把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為其研究對象。不過,在經濟學所涉及的研究范圍中,總會有一些共同的概念、范疇、原理,兩大經濟學體系在研究這些概念、范疇和原理時,必然會使用一些共性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事實上,部分國內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兩大經濟學體系在具體的論證方法上的相通之處。遼寧大學楊玉生教授指出,在經濟科學中,經常存在一些相同的范疇,處理這些相同的范疇,就應該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楊玉生教授特別強調,就價格、利潤、工資等數量關系來講,馬克思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同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沒有根本的區別。所以,從基本概念和理論,進而從具體的研究技術與方法上探索和論證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相融性,并非本文所獨創。這種相融性已經在國內一部分知名學者中形成了共識。如果我們能夠以客觀的態度和開放的胸襟看待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兩大理論體系之間進行概念、范疇和具體研究方法的比較和轉化,就能夠在明確兩大經濟學體系在階級屬性上的根本區別的同時,對二者的科學性有更全面的認識。在這種認識的指引下,以馬克思經濟學為主體,全面探索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間共性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從而開拓和推動馬克思經濟學的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德).馬克思《資本論》節選本[M].人民出版社,2008.
[2]保羅•薩繆爾森(美),威廉•諾德豪斯(美),蕭琛主譯.經濟學(第17版)[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3]楊玉生.馬克思經濟學方法論與西方經濟學方法論[J].見:吳易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比較研究(第1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郝鑫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