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哲學意境的教育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7年第1期
摘要:王國維生命思想的三維境界包含“無我之境”的哲學向度、“悲觀主義”的哲學反思以及“憂生情懷”的哲學領悟。解讀、反思和梳理王國維的生命哲學思想對當前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加強生命哲學層面的意義與引導,才能培養個體的健全完整人格,提升個體幸福;指導學生確立人生目標,合理人生規劃;增強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成就卓越人生,實現生命價值的最大化。
近年青少年自殺、自傷、自殘等漠視生命的事件頻發,引人深思。1968年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概念,引發西方近代對生命教育的哲學研究,他們將世界看作一個有機生命體,從每個人的生存體驗反思生命的實質與意義。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其生命哲學思想立于中西哲學之維,并糅雜了文學、美學對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叩問。本文從王國維生命哲學思想的多維意境出發,探討其對生命教育的時代價值。
一、王國維生命哲學思想的多維意境
(一)王國維“無我之境”的生命哲學向度
王國維綜合中國哲學中儒釋道思想和西方哲學中叔本華、尼采思想提出境界說———一個融貫中西,融匯文學、美學與哲學的生命思想。王國維從不同境界維度出發提出三對范疇,即“寫境”與“造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隔”與“不隔”。其中“造境”“無我之境”“不隔”三者境界最高。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有語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為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其中“無我之境”的核心要素是“真”,不著個人主觀色彩實事求是。他將哲學的真善美統一作為人間的最高境界,首先要求作者要表達給欣賞者的內容和感情必須是真實,另外更重要的是作者還要保有一顆純凈的心。王國維不僅將此觀點用于藝術創作,還將其作為一種對于人、人生和生命的最高境界要求,即保有真誠、純潔與善良之心。當代青少年漠視生命事件的頻發,凸顯了學校加強生命價值教育的急迫性。以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反思青少年教育的出發點在于教育的內涵應當更加關注生命教育本身的價值理念與意義追求,并潛移默化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品行,這樣才能培育出為時代所需的,具有明禮、誠信、守矩、重道等優秀品質的卓越青少年。
(二)王國維“悲觀主義”的生命哲學反思
王國維的哲學思想主要來源于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唯意志論,他認為其觀點排解痛苦,解決人生困惑,揭示人生真諦。王國維的哲學研究目的在于找到人生問題的解決之道。他認為哲學除了愛智慧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生的真理。對人生困惑的求解成了他哲學研究的首要原因,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熏陶,因此應用叔本華的觀點來分析中國古代思想的一些基本觀念。叔本華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思維的產物,是“我”的外部表象,只有意志是本質,是萬物本源。由于他研究和分析的觀念是哲學人生觀的重要體現,他又站在了叔本華的悲觀立場上,所以得出了悲觀結論,這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王國維本人在自己的人生選擇上整體處于悲觀基調,無論是在他的文學造詣———《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等作品上,甚至其人生終結點———沉湖自盡上都有體現。王國維選擇以悲情終結他的一生,令人惋惜的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確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的重要性。“生命哲學可以使人確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明確人的社會關系,使人理解自身的情感精神問題,能夠從宏觀上、總體上對人的生命作出說明,完成自身認識。”[1]生命哲學可以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指引當代青少年理性地看待和接納人生苦難和困惑,接受和面對現實生活,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人生征程,實現自己的理想,追尋生命的意義。
(三)王國維“憂生情懷”的生命哲學領悟
生命哲學是研究關于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學說,王國維在融貫中西哲學思想后,吸納了尼采的存在主義生命哲學觀點,追求個體生命活動的意義,讓藝術生命化,凸顯了生命存在論色彩。由此,他認為生命的意義完全是個體生命的困惑。“‘人生之問題’的核心,就是源于個體生命困惑的‘憂生’,個體的生命存在如何可能?就是與‘憂生’俱來的生命困惑。”[2]62王國維探索人生、揭示生命的本質的方式,以及他自身解脫方式的選擇都建立在他的“憂生情懷”之上,極具現代人文主義色彩,是他的“憂生情懷”成就了他的“憂生詩學”,“處于中西兩種文化碰撞、消解與融匯的時代,學習王國維面對文化交融的學術態度和寬廣的學術視野,以及把人生問題的探問與學術活動或詩學創作相貫通”[3]。他把生活寫成詩,告訴我們生活如哲學并具有“教育塑造人的現代功能”[4],這種功能就要將生命中的快樂和苦難化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王國維精辟地總結了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然經歷的“人生三種境界”:一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三本是相思情話佳句,王國維卻巧妙地把它用作“懸思———苦索———頓悟”這三重治學境界,這對于當代青少年亦具有教育意義。當青少年人生遇阻,對生命產生厭煩、恐慌等情緒時,我們應通過生命教育活動消解其厭煩、恐慌情緒,并助其重拾生命的信心和動力,教育其尊重生命并相信生命的存在有意義,從而引導青少年懸思、苦索,頓悟人生并轉憂為樂,成就卓越人生之路。
二、王國維生命哲學思想的教育意義
(一)提升個體人生的幸福度
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67在人類歷史中個體生命尤其重要,因此個體人生的幸福也尤為重要。青少年自殘、自殺、自閉、悲觀等身心不健康的表現都是生命教育缺失所致,這可能會造成他們在學習、生活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自我認同感,不利于個體人生幸福觀的確立。王國維的“無我之境”思想強調真實性,啟示青少年成為誠信明禮之人,做真我;“悲觀主義”生命哲學縱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在文學和美學創作上的成就,但更大程度上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生活和對生活的態度,使他原本絢爛多彩的人生止于昆明湖。生命是應當被尊重的,珍惜生命是人生獲得幸福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就幸福的發動機,是個體生命永葆活力的啟動器,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使青少年自信、樂觀并邁向幸福人生。
(二)增強社會交往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核心內容還應當包括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珍視生命本身就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相和諧這三個維度。”[6]自然生命是根本,是生命得以存在的物質載體,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前提。因此,珍惜自我生命,才能成為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第一步。其次,人是社會的人,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社會動物,樹立珍重他人生命的意識,才能體悟到自己生命的珍重。人還要樹立善待其他自然生命的意識,人不應該以勝利者的姿態藐視自然界,人類每一次對自然界的破壞都是傷害自己,物種滅絕、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等都是以另一種形式消耗人類生命本身。因此,王國維“無我之境”的哲學思想,啟發青少年要珍惜、熱愛生命。要通過生命教育增強青少年社會交往的能力,并學會真誠善良地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促進卓越人生的構建成就
卓越人生是人們對美好人生價值目標的向往,青少年時期是培育卓越人生的重要階段。生命教育在促進青少年卓越人生的構建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可以說它能夠提升青少年“價值創造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對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認同、踐行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體能力”[7]。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能夠使青少年理性地認識和規劃自己的人生,并且提高他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識能力、與社會成員的交往能力。王國維先生的“憂生情懷”使他在詩學上頗有成就,同時他將自己的“憂生情懷”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當青少年能夠獨自面對和經歷“懸思———苦索———頓悟”的過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且能夠將人生中的迷惘和明朗、尊嚴和責任緊緊相連,即成為對自己負責,對未來肩負使命的人時,便可成就自己的卓越人生。
三、王國維生命哲學思想的教育啟示
(一)培養健全完整人格
王國維“無我之境”觀點啟示為學與做人都應做到“真”。當代青少年人格修養的某些不“真”現象依然存在,要通過學校教育為主體,并推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改變這種狀況。學校教育則更應該注重人格的完整教育而并非僅僅是知識填鴨式教育,“重視德性的引導與規約作用”[8],引導青少年快樂學習、健康生活,培育健康的人格。青少年的言行舉止以及人生觀、價值觀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長輩約束自身言行,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溫馨良好的家庭氛圍。社會也應通過新媒體等平臺給予青少年更多關注和回應,宣揚生命教育價值的正能量。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者聯合教育,才能引導青少年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和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正確認識生命挫折,增強生命意識。
(二)指導人生規劃
王國維自知其性格的缺陷,他融合了中西哲學思想并尋求解決人生的困惑之道,最終化生活苦悶為感悟,寄情于文學、美學、史學等藝術領域。這啟示我們,青少年在人生奮斗的關鍵時期,理應探尋正面積極的人生樂趣,確立人生目標,做好人生規劃,才能使個體生命的征程更加富有意義和價值。“生命教育更注重青少年內在生命的教育如道德素質等,而生涯規劃更偏重于青少年的外程。”[9]生涯規劃的這一“外程”教育內容應當包含認識自我、探尋興趣以及與社會需求的關系。所以,學校應當把生涯規劃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培養青少年的權利義務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指導青少年正確認知生命的價值,建立自尊和自信,合理規劃人生。
(三)實現生命價值最大化
青少年是未定型的生命存在,這種生命存在“具有可塑性和生成性,其生長具有無限發展的潛能”[10]。任何一個獨立個體的生命意義都不僅是其個體生命本身,而是融于社會整體的生命價值中,青少年消沉是因為無法找到自身的價值存在。因此,生命教育不能僅僅教育青少年愛惜自己的生命,還必須引導他們從個人出發聯系社會,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學會承擔個人、家庭和社會責任,為社會貢獻生命的價值,充盈自己,實現有價值的人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校要以科學的態度引領青少年的生命成長,家庭要啟發和支撐他們的生命狀態,社會要發揮網絡的支持作用,共同促進青少年樹立獨立面對生活的生命信念,讓生命教育的意義浸潤到青少年的人生價值追求中,見證生命的可貴,實現生命價值的最大化。
四、結語
生命哲學是以生命和生活為邏輯起點,啟發人們尊重和熱愛生命,珍惜和敬畏生命,從而成就有意義的人生。生命哲學視野下的生命教育要關注青少年生命的完整性,引導其領悟人生有限且生命唯一。而“教育的價值取向首先應著眼于生命教育的引導,關注人的精神動向,從而實現對生命尊嚴的敬畏”[11]。通過對王國維生命思想的哲學感悟、反思和梳理,我們認識到,當前的生命教育必須加強生命哲學層面的引導,啟發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生命觀。我們不應僅局限于對青少年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更應注重人生態度、道德修養、人生規劃與價值追求等深層次的生命教育內容,這樣才能培育出為社會所需的新時代卓越青少年,從而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春林,黃艷紅.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20):14-18.
[2]潘知常.王國維———獨上高樓[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3]王正剛.王國維“憂生詩學”建構的啟示[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2):81-85.
[4]譚劍君.王國維哲學思想淺論[J].湖南社會科學,2007,(5):27-2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薛寶林,張旭.生命教育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價值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20-22.
[7]周家榮.論“生命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路徑[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9,22(1):104-107.
[8]余達淮,焦金磊.論交往德性的視角轉換[J].云夢學刊,2017,32(2):62.
[9]張麒,蔡丹,趙佳林,徐浙寧.培育卓越青少年: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始于幼兒期[N].文匯報,2016-11-07.
[10]劉琦艷.生命哲學對基礎教育的幾點啟迪[J].當代教育論壇,2008,(2):29-30.
[11]潘乾,趙鑫.基于西方生命哲學的生命教育研究.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7):150-152.
作者:潘乾;黃俊豐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