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和民生協調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史研究》2016年第0期
摘要:本文結合現階段我國民族地區生態和民生的現狀,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有針對性對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和民生協調發展的有效策略進行了的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民族地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族地區;生態保護;民生;協調發展
我國誰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以及森林資源大幅度減少等問題就困擾著人類世界的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這些年來為了發展經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一直不高,導致我國民族地區生態災難頻發,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現階段,如何協調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和民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以此為主題進行研究。
1基本情況
1.1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指的是環繞著人群的空間中可以影響到人類生活、生產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的總稱,其中包含了人類賴以身生存的土地、生物以及水等多項資源,直接反映了生物間以及生物和自然環境間的緊密聯系。生態環境問題即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導致生態平衡被打破,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總體來講,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含兩種:其一,對自然資源不合理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其二,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產生的污染。
1.2民生
民生源自《左傳》一書,其中“民”為人民,“生”為生計,“民生”即為人民的生計。當前階段,民生的涵義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指的是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其中“生存權利的需求”本質上指生存條件,“發展權利的需求”則是指生活質量。現階段,民生是我國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和經濟發展存在緊密的聯系。只有大力發展民生,才能維持國家的安全和穩定,而民生發展的主要途徑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1.3二者關系
生態環境和民生發展二者之間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民生發展的關鍵在于經濟。發展經濟的面對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保護生態環境則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環境權和健康權。但是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二者之間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沖突。一方面,想要保障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則會極大的增加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本,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也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消耗,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后果逐漸威脅到人民的生存,如霧霾事件、藍藻危機、油田泄露等。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生態問題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
2生態保護存在問題
我國擁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為55個,因此民族地區地域十分遼闊,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都十分粗暴,不僅導致環境不斷惡化,經濟也未得到有效的發展。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決策者思想認識低下
現如今的很多國家當初采取的大多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致力于經濟的發展,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再回頭治理污染。很多發達國家都將高污染產業轉移到其它國家,以此實現國內環境的改善。但是這種模式卻難以在我國進行復制。尤其是在民族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根本無法實現。但是我國很多官員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思想觀念過于落后,一味的發展的經濟,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缺乏重視,甚至存在犧牲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情況。例如,我國很多民族地區都存在經濟不發達,但是污染工業卻十分“發達”的情況。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片面追求GDP,忽視環境保護。
2.2貧窮問題
貧窮問題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這一點在我國民族地區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分布在西部,面積廣闊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當前階段,我國存在的大部分貧困區都分布在民族地區,一些地區甚至連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為了生存,貧窮的人民自然就產生了經濟增長的需求,而人民采取的謀生方法主要就是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快速獲取經濟利益。例如,我國川西北高原部分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草原,于是草場超載率不斷上升。還有的地區由于森林的過度砍伐,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常見水質的惡化、水質平衡等問題。可見,貧窮會激發經濟增長需求,失衡的經濟增長還會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如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等。這些問題的不斷累積,將會反過來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
2.3民眾生態保護意識差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的民眾缺少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生態保護意識較低,這不但影響了生態保護與民生協調發展,還影響了我國生態效益的提高。有的民族地區民眾文化水平較低,沒有受過專業教育,使得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差較大,嚴重影響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如果當地民眾沒有受過專業教育,很難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就會缺少對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經濟水平較低,經濟條件有限,不能對當地民眾進行思想教育,民眾不能運用科學技術促進生態農牧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農牧業的發展,長此以往,很難提高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此外,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會造成民眾生態保護意識較差,如果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對民眾進行制度上的約束,造成民眾缺少生態保護意識,不能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影響我國生態效益的提高,不利于民族地區持續發展。
3協調發展對策
3.1設置綠色GDP考核標準
綠色GDP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數量,還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把綠色GDP作為政績主要考核標準,不但能夠對領導進行有效約束,使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從而提高我國生態效益。民族地區具有較大優勢,由于地域較為遼闊、自然環境較為優美,并且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了各地群眾到民族地區,在此背景下,相關部門領導應該加強對旅游業的重視,這樣不但能夠提高當地經濟水平,還能讓不同地方的人感受到民族地區的文化特色,從而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民族地區持續發展。在新形勢下,民族地區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生態工業,加強對民眾的培訓力度,使其不斷學習,掌握先進的技術,提高民眾整體素質,這樣不但能夠構建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還能實現綠色化發展,從而促進生態保護與民生協調發展。
3.2推進扶貧政策
近年來,隨著扶貧政策不斷深入,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貧困地區進行精準扶貧,精準扶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通過對貧困農戶實際情況的了解,運用有效的方法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幫扶的治貧方式,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民眾對扶貧政策的滿意度,還能幫助貧困農戶盡快走上富裕道路。與其他地區不同,民族地區是貧困的重災區,給相關部門帶來較大的難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對民族地區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優勢,制定精準扶貧策略,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從而解決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有的民族地區道路交通較為落后,相關部門可以加強對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正如“要想富,先修路”,加強民族地區道路建設,從而加強民族地區與外界之間的聯系,提高民族地區經濟貿易。
3.3加大地區教育
要想提高民族地區經濟水平,必須加強對民族地區的教育力度,讓貧困農戶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當地整體教育水平。貧窮主要由于人的基本能力被剝奪造成的,如果民眾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有效擺脫貧困,從而緩解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問題,因此,當地政府要加強對民眾教育的重視,加大對學校的資金投入,提高民眾綜合素質。首先,大力推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在落后的民族地區要免除學雜費,避免貧困農戶家的孩子上不起學,從而解決上學難問題。對于較為貧困的農戶家庭,要實施普通高中學雜費全免,這樣不但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還能促進當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大對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民族地區落后的教學條件,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后,增加財政獎勵補貼力度,積極鼓勵優秀的教師到民族地區進行工作,從而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只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民族地區教育事業中,才能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促進我國持續發展。
3.4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由于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使生態保護者償失的機會收入得到相應的補償與激勵,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行為的自覺自利,這樣不但能夠增強民眾對生態保護的重視,還能使民眾積極參與到生態保護中,從而提高生態效益。相關部門可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強公共生態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能力,促進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與民生協調發展,從而提高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結束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生態保護和民生發展之間的沖突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對生態環境和民生二者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二者協調發展的策略,希望能夠為我國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何雄浪,劉芝芝.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與民生協調發展[J].宜賓學院學報,2017,17(04):27-33.
[2]張永利.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三生”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譚亞榮 單位:寧夏大學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