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元素應用于歌劇創作中的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以中國歌劇創作當前發展狀況為基礎,以新版中國歌劇《天門狐仙》為例,分別從音樂創作、人物刻畫、舞美設計、演員表演四個維度,深入探究了民族元素在中國歌劇創作中的創新性應用,旨在能夠為中國歌劇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民族元素;中國歌劇創作;現狀;創新應用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音樂藝術在發展歷程中,創作出了上千部經典的音樂戲劇,充分融合了音樂、戲曲及舞蹈等元素,構成了具有濃厚東方意韻的戲劇風格。而民族元素應用到中國歌劇創作中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無論是中國歌劇創作初期、摸索期、發展期還是鼎盛時期,都從未停止過對民族元素的創新性應用。因為這是保持中國歌劇新鮮活力及旺盛生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中國歌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歌劇創作現狀中國歌劇創作
當前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現狀,發展形勢也在不斷實踐探索向前邁進。在音樂創作方面,中國歌劇創作的多元化主要表現在題材上,許多經典著名的傳統民族歌劇作品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排練,對原有作品進行適當的改編與包裝,以期能夠達到理想效果。例如新版歌劇作品《木蘭新篇》《天門狐仙》以及大眾熟知的《二泉映月》等,同時,在主題上的創作也體現出了多元化特點,充分結合歷史與神話傳說等素材,來創作全新的作品,比如《釣魚城》與《巫山神女》等。中國歌劇創作目前多元化的發展狀態在創作中還體現在音樂的作曲方面,新時期更加寬廣的發展成就了大量的優秀的音樂作曲家,比如較為知名的譚盾、劉振球、王華、徐占海等,他們之間的合作必然會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創作出多元化的音樂作品。各具特色的風格相互結合實際上就是作曲創作的多元化表現,例如,《天門狐仙》中作曲,著名藝術家譚盾充分借鑒了桑植民歌曲調,并融入了眾多西方音樂元素,產生了新的音樂風格。在導演上,利用多種方式來形象生動地刻畫人物特征,不僅是單一的說唱獨白,在新版歌劇《釣魚城》當中,將音樂作為主線,貫穿在整個故事情節中,來淋漓盡致地展現每個人物的不同形象與特點,體現出了作者高明的創作技巧。而在舞美設計方面,先進技術的使用為歌劇舞臺的設計提供了可創新的有利條件,其中舞臺設計較為震撼的《天門狐仙》中,就運用大量的高科技,打造美輪美奐的舞臺場景,并且這也是我國首部運用實景為故事發展背景的歌劇作品。逼真的3D效果更能吸引廣大觀眾的注意力,也能讓觀眾全身心地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將劇目引入特定的意境里。在服裝、配飾及燈光等方面的設計上,有著更大的優勢條件。在表演中,歌劇演員在時間的推動下自然切換表情與肢體動作,無論是在文化內涵與專業表演能力上都十分優異,歌劇演員的綜合實力也在日益加強。通過上述的分析,從中國歌劇創作的發展現狀綜合來看,各方面的條件及優勢已經具備,只要日后在不斷實踐中積極努力,并保留本土民族特色,便會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格局的舞臺上,綻放出中國歌劇獨特的燦爛光芒。
二、民族元素在中國歌劇創作中的創新應用
《天門狐仙》是目前世界中首部將實景作為舞臺背景的歌劇作品。其故事內容主要出自《劉海砍樵》,整部作品存在眾多亮點及創新之處,并運用了大量的民族元素,為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上的饕餮盛宴。因此,本文便以此為例,從音樂創作、人物刻畫、舞臺設計以及演員表演等方面詳細探討民族元素在中國歌劇創作中的創新應用。
(一)音樂創作中的創新應用首先,在音樂創作的主題上,雖然該部作品源于《劉海砍樵》,但其中卻也加入了大量的創新元素,增添了全新的故事情節,只是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與角色定位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其他情節中的人物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增加了更多的細節刻畫與劇情發展,讓整個故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飽滿。《劉海砍樵》主要講述的是:傳說中常德城中的絲瓜井內生活著一只金蟾,它習慣在夜間向井口處突出刺眼的一道白光,能夠直接照射到天上,得道之人便可借助這道白光升天。住在井口邊上的年輕男子名叫劉海,家境貧寒,但為人老實忠厚,平時會經常到附近的山中砍柴,以賣柴為生,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某天,山中的狐貍化身為年輕貌美的姑娘,攔住正要回家的劉海,想要與其成親。結婚后,狐仙胡秀英為了幫助劉海使其登天,便從口中吐出白色的珍珠,將其垂釣在井口中用來引金蟾上鉤,隨后劉海便騎上咬鉤而起的金蟾,羽化成仙上了天。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孝順的劉海,就在井口旁邊修建了蟾泉寺,將劉海的神像供起來。從上述整個故事來看,《天門狐仙》中的音樂題材,其創新特征更加明顯,創新元素更加突出。其次,在音樂作曲創作中的創新,該部作品中的作曲借鑒了湖南當地土家族的音樂養分,其作曲家譚盾有著自身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他所創作的作品覆蓋范圍較廣,跨越了中西方、古典與流行、多媒體及表演等各領域界限。但主要還是以西方音樂元素為主,因此,對于作曲家來說,《天門狐仙》中的音樂作曲是對他的一種挑戰。從該部作品中的音樂風格上看,充分融合了西方音樂元素與湖南傳統民族音樂,為觀眾帶來嶄新的音樂風格,比如在《棒棒錘在巖板山上》這段音樂中,其曲調屬于g調五聲,類型屬于湖南當地傳統的桑植民歌曲。有著鮮明的桑植民歌特點,曲調有著豐富的變化,音樂旋律優美。而在語言上,運用的則是張家界當地的方言,整體音樂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氣息,與故事情節相得益彰。
(二)人物刻畫中的創新應用在人物刻畫上也同樣運用了創新性的方法,舞臺左側是臺階構成的小山坡,這是正常表演中合唱與背景音樂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所有的演唱者頭部與頸部都佩戴傳統的少數民族銀飾品,身著土家族少女服裝,這些上百名年輕的女性演唱者有序地站在山坡上,用他們清亮的嗓音掀起了該劇的幕布。創作者在該處開頭設計的人物場景旨在能夠生動刻畫作品故事背景的發展環境。在第一幕狐貍王選妃當中,導演根據場景與燈光的配合打造出了繁榮發展的狐貍世界,與獨自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白狐仙相比,通過兩個不同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白狐仙的孤獨,同時也刻畫出了白狐仙宛如明月般溫柔又單純的性格特征。第二幕中,安靜的白狐仙開始對人間的生活充滿向往,經常躲在角落觀察著居民區的生活狀態,她內心想要了解人類,對人類世界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而此時在居民區內,隨著音樂的響起,在暖黃色燈光的照射下,錯落有致、獨具湘西特色的吊腳樓呈現在觀眾眼前,眾多身著湘西少數民族服裝的女人,一手端著洗衣服的木盆,另一只手握著木棒在河邊敲打著衣物,和諧地嬉笑著。導演通過音樂的形式代替枯燥的獨白,用以諷刺劉海年近三十還沒有結婚,這讓白狐仙對劉海產生了異樣的情感。同時這也是導演根據人物間的矛盾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才出現了后面劉海與白狐仙的相遇,當白狐仙被狩獵者追殺時,劉海伸出了援助之手,并飽受人們的議論與謾罵。
(三)舞美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天門狐仙》這部歌劇作品當中的舞美設計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該部作品的選址為風景秀麗的張家界,將舞臺搭建在真實的山水之間。將張家界山前長達五公里,深為一千多米的峽谷作為舞臺整體背景,把壯觀的超大舞臺架構在峽谷的下方,同時把不同的燈穿插安裝在了峽谷各個地方。當燈全部打開后,在絢爛光影的照射下,整個峽谷瞬間變得光彩奪目、到處都是綠蔭蔥蔥的草地和緩緩流淌的河流,猶如天上仙境般,充滿著神秘感。這樣的舞美設計有利于推動劇情的發展,為表演提供了優質的環境,能夠進一步烘托情景,為廣大觀眾帶來美好的視聽盛宴。整個舞臺共有5個部分組成,左側是人間世界居民區域,右側是狐貍生活區域,左前方是演員合唱區域,正前方主要是河流與梯田,而正后方則是小橋實景。所有的區域的設計都是以民族元素為基礎,在左側的居民生活區,設立了湘西特有的吊腳樓,正前方的梯田設計正是將我國古代農耕最原汁原味的民族元素運用到其中。浮在緩緩流淌河水之上的樹木,在用天然石頭做成的床上構建起了實景舞臺。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錯落有致地穿插在山水之間,其中的窗戶上還刻有民族特征的雕花圖案,向觀眾展現了淳樸自然的生活氣息。在右側狐貍生活的區域,在茂密的叢林中構建奇石山巖,并搭配各種花草植物,形成了逼真的動物樂園。此外,在左側的臺階上,站著上百名身著土家特色服飾的少女,瞬間將故事劇情拉近了特定的場景之中。
(四)演員表演中的創新應用在整場歌劇表演當中,對民族元素的創新應用共有三處,其一是眾多婦女和丈夫的表演,婦女拽起丈夫的耳朵以及洗衣服的日常生活狀態和對話體現出了濃厚的鄉土氣息,該場景的表演仿照了湖南湘西群眾平時的生活情況,這實際上屬于將民族元素抽象成生活狀態的一種創新應用。通過對觀眾觀看演出體會的調查顯示,這樣生動形象的表演方式,能夠讓大多數觀眾在民族元素上產生共鳴,讓他們眼前一亮的感覺。同時這也是中國歌劇眾多原創作品中首次將逼真的民族化生活常態呈現在舞臺上。其二,劉海在挑選柴火的精細化表演,了解湖南花鼓戲的人都能深刻體會到,在湖南當地花鼓戲中,生活類的肢體動作在戲曲表演前都會進行特殊的編排。例如歡快的腳步或是奔跑,主要是通過節奏、擺動身體、有些夸張的走路方式來展現,而在該部作品中,利用劉海挑選柴火的動作將湖南傳統的花鼓戲中的民族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到其中,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享受。其三,將劉海砍樵的代表性表演重新在該部作品中出現,并賦予了嶄新的表演方式。將湖南當地花鼓戲經典元素充分滲透到中國歌劇原創中,這是首次讓傳統花鼓戲通過歌劇的形態出現在舞臺上。
三、結語
想要突出中國歌劇的風格與特點,就需要在創作過程中充分汲取中華民族傳統元素養分,牢固地扎根于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音樂創作上應體現民族性、在舞臺設計上緊跟時展步伐、在表演形式上突出時代性特征、在人物刻畫上忠于歷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持中國歌劇鮮活的生命力,才能推動中國歌劇創作的繁榮發展。
作者:尹國峰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