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殺菌劑對辣椒炭疽病的田間防治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篩選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藥劑,對比了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60%銅鈣·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41%甲硫·戊唑醇懸浮劑、22%嘧菌·戊唑醇懸浮劑、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8種殺菌劑對辣椒炭疽病田間防治效果。試驗結果表明,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500g/hm2、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937.5g/hm2、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375g/hm2對辣椒葉片和果實上炭疽病防效表現都非常好,建議生產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辣椒炭疽病;殺菌劑;田間試驗
辣椒炭疽病由子囊菌門、小叢殼科真菌侵染所致,主要包括紅色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Gloeosporiumpiperatum)、黑色炭疽病菌(C.coccodes=C.nigrum)、黑點炭疽病菌(C.capsici)、尖孢炭疽病菌(C.acutatu)和黑線炭疽病菌(C.dematium)5種病原菌[1]。辣椒炭疽病分布廣泛,且整個生育期均可為害,可引起幼苗死亡、落葉、果實腐爛,使辣椒失去商品性和食用性。近年來隨著辣椒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加上長期連作,辣椒炭疽病發病面積不斷擴大,為害程度不斷加深,給辣椒生產和辣椒產業帶來了巨大損失[2]。在目前尚缺少優良抗病品種、生物防治還處在起步階段的情況下,化學防治仍是控制該病害流行的最有效途徑,常用殺菌劑主要有芳烴類、有機硫類及苯并咪唑類等[3,4],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及對人畜的毒害不容忽視,不僅易造成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單一使用還易誘發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抗藥性[5],增加農藥的使用量[6]。多種化學藥劑混用或交替使用,可以有效延緩病原菌抗性的產生。本試驗選擇了8種殺菌劑進行田間篩選,以期為減少炭疽病病原菌的抗藥性和化學藥劑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保障辣椒產業的發展和食品安全。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①供試藥劑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60%銅鈣·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41%甲硫·戊唑醇懸浮劑、22%嘧菌·戊唑醇懸浮劑、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均由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提供。②供試品種福湘5號,由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提供。③試驗地要求選用往年辣椒炭疽病發生較重地塊,要求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中等,相對條件一致,符合試驗要求。整個試驗過程,除試驗處理的具體要求外,不改變其他農事操作。
1.2試驗設計及藥劑處理
試驗設8個處理,4次重復,共32個小區,采取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寬3m,長10m;藥劑濃度。
1.3施藥時間、次數及方法
于辣椒葉、莖或果開始發病時進行第1次噴霧,連續噴施3次,每次間隔10d,每小區藥劑對水1L。配制藥液時,先用少量水溶解藥劑,然后每667m2按50L藥液噴霧,使植株周身都粘有藥液。1.4調查方法①調查時間和次數共調查3次,于第一次施藥前1d及最后一次施藥后15、30d各調查一次。②調查方法a.葉片調查方法。隨機取樣法,每小區5點,每點調查1株,每株選1個枝編號掛牌,藥前藥后都從枝尖全展葉往下數30片葉進行發病級數調查,每小區調查150片葉,根據各葉片的發病程度確定發病級別,再計算病情指數。b.果實。每小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調查5株,調查每株的所有果實,每個小區調查25株,根據各果實的發病程度確定發病級別,再計算病情指數。辣椒炭疽病和真菌性葉斑病的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葉(果實)面積的2%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葉(果實)面積的3%~8%;5級,病斑面積占葉(果實)面積的9%~15%;7級,病斑面積占葉(果實)面積的16%~25%;9級,病斑面積占葉(果實)面積的25%以上。③數據處理根據記載總葉片數、各級病葉數計算發病率,病情指數及防治效果。病葉(果)率(%)=(病葉數/調查總葉數)×100;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值)/調查總葉數×9]×100;防治效果=[(CK1-PT1/CK1]×100,其中,CK1: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PT1: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
2結果與分析
2.1供試藥劑對辣椒的安全性各藥劑使用濃度對辣椒安全,未觀察到藥害。
2.2對辣椒炭疽病(葉片)防治效果試驗地辣椒以炭疽病為主,亦有少量的其他葉斑病發生,辣椒葉片上炭疽病和葉斑病病害發生為害嚴重。第3次藥后15d,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500g/hm2與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937.5g/hm2防治效果相當,且顯著高于其他藥劑;第3次藥后30d,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500g/hm2、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937.5g/hm2、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375g/hm2防治效果顯著高于其他藥劑,且高于70%。
2.3對辣椒炭疽病(果實)防治效果試驗地辣椒果實以炭疽病為主,亦有少量的其他病害發生,辣椒炭疽病在果實上發病較輕。第3次施藥后15d,各供試藥劑對辣椒果實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高于78%,其中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375g/hm2、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937.5g/hm2、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937.5g/hm2、41%甲硫·戊唑醇懸浮劑937.5g/hm2、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500g/hm2達到了100%;第3次施藥后30d,各供試藥劑對辣椒果實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都高于82%,其中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375g/hm2、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937.5g/hm2、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937.5g/hm2、41%甲硫·戊唑醇懸浮劑937.5g/hm2、22%嘧菌·戊唑醇懸浮劑750g/hm2高于90%,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500g/hm2達100%。
3結論與討論
供試藥劑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60%銅鈣·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41%甲硫·戊唑醇懸浮劑、22%嘧菌·戊唑醇懸浮劑、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藥劑使用濃度對辣椒安全,未觀察到藥害。本試驗辣椒葉片炭疽病發生嚴重,在重防病條件下,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對辣椒葉片炭疽病仍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對辣椒果實炭疽病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在15~30d,該藥劑可以列為登記應用開發。綜上所述,基于75%異菌·多·錳鋅可濕性粉劑1500g/hm2、42%雙胍·咪鮮胺可濕性粉劑937.5g/hm2、27.8%噻呋·苯醚甲懸浮劑375g/hm2對辣椒炭疽病防效表現,建議生產上推廣使用以上藥劑及用藥量,于辣椒炭疽病和葉斑病有零星病斑出現時第1次施藥,施藥2~3次,每次間隔10d左右。
作者:劉榮云 單位:湖南湘研種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