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公益活動報道技巧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營造和諧融洽的采訪氛圍
訪談氛圍顧名思義就是新聞采訪中記者與采訪對象間交談時所處的特定氣氛。氛圍的營造必須考慮兩個條件,一個是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交流氣氛,另一個是訪談場景的設置。記者若不能保證采訪對象會在鏡頭面前完全地展現(xiàn)自我或者真情流露,就要通過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采訪氛圍,使對方能很快地進入角色,忘記鏡頭和話筒的存在,忘記這是在采訪。①為此,記者通常可以先從受訪者的興趣愛好聊起,慢慢過渡到需要采訪的內容或者尋找另一種“媒介”,這樣受訪者不會因為過度緊張而尷尬,記者也能達到采訪的目的。在這次的云南愛心服務團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隨行的記者就巧妙地運用了這些技巧。楊玉華是一個安靜膽怯的男孩子,在我們與他交談時,他很是緊張,當我們獻上愛心的時候,他竟然哭了,哽咽得說不出話來。在這種大家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江蘇衛(wèi)視記者將采訪的問題擱置一邊,先與楊玉華聊了一些生活瑣事,激發(fā)他說話的欲望,楊玉華慢慢敞開了心扉,接受了采訪。采訪中,記者還拿出了他準備的不同尋常的禮物——世界冠軍楊威的簽名奧運衫,將它贈與了楊玉華,采訪氛圍更加活躍起來。其實,世界冠軍楊威的簽名奧運衫就是一個“媒介”,雖然它不是與楊玉華息息相關的物品,但是對楊玉華而言卻是遙不可及、意義非凡。有了這一媒介,楊玉華也體會到了我們對他的用心,所以他自然樂意與我們敞開心扉地交談。在營造訪談氣氛時,還需考慮的就是采訪場景的設置。這個場景要盡可能地展現(xiàn)采訪對象的日常生活或者平常工作、學習時的環(huán)境,也要適合所做采訪的主題、思想。選擇好場景有助于記者與采訪對象更快地融入這個環(huán)境、融入對話的氛圍,保證采訪的問題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思想進行。在采訪李文森一家的時候,記者們所選場景是李家的臥室,一般說來臥室給人的感覺是溫馨的,可是這個臥室給我們的感覺是狹小簡陋的,在這樣一個最多只能容納4個人的環(huán)境中進行采訪,身處其中的記者的內心感觸會比旁觀者更為深刻,而真情感往往會在此刻流露,這樣使得報道更具真實性、感人性。
二、在體驗中捕捉真善美
社會公益活動報道的記者比一般新聞報道的記者肩負更重的責任。一般的新聞記者只需將畫面客觀記錄,呈現(xiàn)給觀眾。而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報道的記者所要完成的任務更多,除了在前期準備中熟悉采訪對象、注意采訪環(huán)境的選擇外,記者們還要花更多的心思在中期的采訪、拍攝以及后期的編寫制作中。一個社會公益活動有多個事件,在這些事件中總會有感人的畫面,記者們要抓住這些細節(jié),記錄保存下來,并用到后期的報道中。而要抓住這些細節(jié),最好的方式便是體驗。只有體驗,才能捕捉到那些不易發(fā)現(xiàn)的真善美;只有體驗,才能寫出富含人情味的報道;只有體驗,才能讓新聞更立體。在留守兒童楊玉華求學之路的體驗中,看到了江蘇衛(wèi)視的記者用鏡頭捕捉到的大山的真善美:水拍云崖暖的金沙江在青山掩面中平靜得如條絲帶;落后的山區(qū)靠屋頂上的大壇子來蓄水;在平坦大道上奔走的山羊在坎坷的山壁上也可以行走自如。帶路的大叔可以輕輕松松一口氣走完幾十公里山路,而習慣了安逸的我們走幾步就感覺喘不過氣。當?shù)弥絽^(qū)的學生走完這些山路只需一個小時,而我們卻花費了三個小時,從這時起,我們對山區(qū)的學生擁有的不僅是同情,更多的是敬佩。在到達楊玉華家后,大家與楊玉華進行了交流,在彼此認識、交流時,記者們不放過一絲細節(jié),對楊玉華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了詳細地取景:幾根木頭柱子與稻草搭成的院子,在狹小而簡陋的院子里趴著的豬,僅容一人行走的過道,由幾塊木板跟幾堆稻草搭成的床,破損的桌椅,從屋頂瓦縫中射下來的自然光……破爛的布鞋,積著厚厚灰塵的衣服,背著籃筐的瘦弱雙肩,被翻爛的語文書,劃過黝黑臉頰的淚水,在骯臟的大鐵盆中和著豬食的雙手……這才是山區(qū)孩子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細節(jié)的捕捉,都源于大家的體驗,如果沒有體驗,我們永遠無法知曉山區(qū)孩童求學路途之艱辛,也無法體會大山里的孩子生活的艱苦。將這些素材加入報道中,誰會不動容呢?所以說,社會公益活動報道中的記者一定要有親身的經(jīng)歷,只有體驗才能捕捉到那些不易發(fā)現(xiàn)的真善美,只有體驗了采訪對象的生活,做出來的報道才能更加的立體。
三、完整的公益活動報道需更濃的人情味
一篇完整的新聞報道要素有很多,如準確、完整、公正、客觀、簡潔、選擇性、清晰、人情味等。②社會公益活動報道作為新聞報道下的一種,相較于其他的新聞報道則需更濃的人情味,這是由它的目標決定的。根據(jù)本次的社會公益活動的報道,筆者總結了做好一篇賦有人情味的完整的公益活動報道所需注意的幾點事項及技巧。
(一)把握好公益報道的情感如何把握一篇新聞報道的情感,讓新聞具備人情味,體現(xiàn)出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是每個記者編寫新聞時都會面臨的困惑。例如在一片火災報道中,我們是要體現(xiàn)火勢的兇猛,對引發(fā)火災原因的反思,還是表達對英勇消防士兵的稱贊或是對遇難者的惋惜憐憫之情,側重的主題不同,報道時的情感也就會截然不同。所以在報道前,我們要先確定好主題,把握好表達的情感。本次的云南社會公益活動是以專題片《愛,滿天下》的形式報道的。在這次的公益活動中,有許許多多的方面可以做成一篇報道,而本次活動的各個部分都與“愛,滿天下”這一主題最相適應。主題確定后,就是寫稿本,一篇報道是否成功取決于稿本的好壞。本次公益活動的對象是留守兒童,是一群需要社會關注的弱勢群體,記者在報道時要注意這篇報道的目的是呼吁社會人士獻出更多的愛。所以在解說詞中所運用的語句、詞匯都要避免高冷,應平易近人,給人們一種同情、溫暖、鼓動愛心之感。
(二)解說詞與新聞畫面要“形似神和”在電視節(jié)目中解說并不只是簡單的補充畫面,還要充實和完善主題。當一些無形的但和畫面有一定聯(lián)系的信息需要提升和渲染時,就需要恰當?shù)慕庹f詞來啟發(fā)和引導觀眾對畫面進行理解和感受,使電視節(jié)目更具感染力。①《愛,滿天下》這部專題片的稿本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可按時間順序敘事,但是銜接這三個部分的畫面不可能突破空間的局限。若沒有解說詞的說明,從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就會產生很明顯的跳躍感,而通過“活動結束了,團友們都感慨萬千”這句解說詞的有效縫合便可使畫面和諧過渡。有時,觀眾光根據(jù)解說描繪出眼前的畫面是遠遠不夠的。如專題片中,楊玉華無措地流淚那一段,此刻意味著他的感情到了一個爆發(fā)點,畫面需要幫助觀眾沉淀這一情感,所以畫面速度要放慢,如果此時畫面不停地切換,觀眾就不能與他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所以記者不僅要寫好稿本,還要挑選好畫面,把握好敘事節(jié)奏。
四、結語
社會公益活動報道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在每次采訪報道實踐過程中,采訪前認真全面的準備、采訪氣氛的營造、采訪話題的開啟、真善美事物的捕捉、報道情感的把握、解說詞與畫面的完美統(tǒng)一都是我們順利完成報道任務的重要保障。媒體是肩負重任的社會公器,記者是社會的守望者和監(jiān)督者。在這條道路上,我們通過專業(yè)實踐積累的對于社會公益活動報道的經(jīng)驗也會成為日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重要儲備。
作者:陳燕馮莉單位:南京曉莊學院南京曉莊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