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廣播文藝節目創新實踐及理論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廣播文藝節目肩負著服務大眾、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新形勢、新時代呼喚廣播的春天。廣播文藝的創新創優更要做到“三貼近”:貼近實際——要求采編播錄人員要撲下身子去采風、去體驗;貼近生活——才能使節目自然、親切,有市場、站得穩;貼近群眾——才能真正滿足聽眾需求,拉近廣播與聽眾的距離。
關鍵詞:廣播文藝;創新創優;貼近群眾;深入生活
在2014年中共中央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在談到文藝作品的創作源頭時,語重心長地說:“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在談到文藝作品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時,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重要講話對我們從事廣播文藝工作的同志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今天新媒體層出不窮、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廣播文藝節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面對挑戰?怎樣走出誤區?廣播文藝節目將走向何處?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廣播文藝工作者不斷的實踐探索、仔細研究、認真思考。
一、“三貼近”才能出精品、創效益,創新創優雙豐收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如何創作出受眾歡迎和認可的文藝作品,如何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有所作為,為祖國、為人民作出顯著的成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呢?我的回答是:只有常深入生活,堅持“三貼近”才能出精品、創效益,才能無愧于偉大的時代。廣播文藝節目是廣播宣傳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起到了豐富人們日常生活、愉悅心靈的作用。使文藝節目更滿足百姓需求,是廣播文藝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的目標。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文藝節目僅提供愉悅還遠遠不夠,還要“既叫好又叫座”,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才能真正成為廣播文藝節目的精品。濮陽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簡稱濮陽臺)已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年來,廣播文藝節目始終是濮陽臺廣播宣傳中一個不可缺少的主要陣地。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引進了數字音頻工作站、多媒體制作和自動播出系統等高科技先進設備,文藝節目制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廣播文藝節目的編輯制作全部進入數字化,播出幾乎是全直播,時時刻刻與同廣大受眾密切溝通,節目“貼地飛行”,節目越辦越適合受眾口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齊頭并進,實現雙贏。我們辦好、辦活文藝節目的宗旨就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在具體實踐中,堅持“走轉改”、踐行“三貼近”,不斷實現和攻克一個又一個目標,為受眾提供了“賞心悅目”的文藝節目。濮陽臺的文藝節目每天都有十多個小時的播出時間,節目多,時間長,如何才能貼近社會、服務中心工作,又能極大地滿足聽眾需求呢?我們的做法是走出去、請進來,聯合社會力量辦好節目。一般來說,常規的廣播文藝節目主要是編排一些歌曲、音樂、戲曲、曲藝、文學等內容,既省事又輕松,但這就會造成貼近性不夠強、跟不上時代腳步的現象,影響和制約了廣播文藝節目的發展。近幾年來,濮陽臺在開辦好大板塊直播節目的同時,還響應聽眾朋友的要求,在文藝節目中開辦了好幾檔服務類欄目,如《今日龍都》欄目是一個宣傳濮陽市企業文化的節目,這樣既豐富了各企事業單位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鼓勵他們進行文藝作品的創作,又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鄉村俱樂部》是一檔針對農村聽眾的節目,我們把服務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方針融入文藝節目,不光送去廣大農村聽眾喜歡的戲劇、曲藝小品和歌曲等節目,還應他們的要求不定期地播送一些致富信息,如我市蔬菜辦公室在全市推廣無公害綠色蔬菜工程時,市里干部聽了《鄉村俱樂部》節目后,主動找上門,讓我們在欄目中向農民朋友宣傳種植無公害綠色蔬菜的好處和方法,很受農民朋友歡迎,他們說:“收聽《鄉村俱樂部》真是好,既聽了自己喜歡的文藝節目,又學到了致富奔小康的知識,一舉兩得。”其他廣播文藝欄目也受到了聽眾朋友的歡迎和認可,如:《戲迷樂園》《評書連播》讓廣大戲迷、評書迷“樂不思蜀”;《親親寶貝》成了少年兒童和家長的良師益友;《記憶中的歌聲》讓經典歌曲百聽不厭……在做好廣播節目的同時,我們還積極策劃了多場“三下鄉”“進社區”等慰問演出活動,和受眾面對面交流,傾聽大家對廣播文藝節目的要求和希望,從而使我們的節目辦得更加接地氣,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二、貼近群眾才能聽民聲、順民意,實踐探索有新意
要創作出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只有和群眾打成一片、虛心聽取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做到聽民聲、順民意。受眾是媒體宣傳的受益者和監督者,我們的廣播文藝節目辦得好與不好,他們說了算。濮陽市是國家1983年在重點開發中原油田的時候建市的。擁有20多萬干部職工和家屬的中原油田一直以來都是濮陽市重點支持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這20多萬職工和家屬中,大多數人員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對文化生活的品質要求很高,欣賞范圍也很廣泛。特別是那些經常奮戰在前線的鉆井工人,他們每天在荒郊野外作業,電視和網絡時斷時續,業余生活單調乏味,文化生活更是非常貧乏,所以,他們對廣播情有獨鐘。這就對我們的廣播節目特別是廣播文藝節目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應該如何滿足他們和本地聽眾的不同需求,是濮陽臺文藝節目多年來一直努力探索的話題。濮陽市地處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全市388萬人口,農業人口占了300多萬,當地聽眾非常愛聽戲曲和說書,油田的職工來自祖國四面八方,也愛聽他們家鄉的一些戲曲和民歌,怎樣編排每天的文藝節目,才能使廣大受眾都愿意聽、愛聽呢?我們的做法是:針對不同的受眾、不同的時間,有針對性地編排節目,如:每天早晨播放一些輕音樂節目,使大家心情舒暢,輕松晨練;六點多鐘,農民朋友開始下地干活,這時播放一些地方戲曲,使農民在下地干活時,聽著收音機,哼著小曲,開始一天的勞作;到了下午和晚上,我們播放一些精品節目,如《空中劇場》《評書連播》《記憶中的歌聲》等欄目,讓那些每天都在固定時間收聽文藝節目的聽眾朋友大飽耳福。要想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怎么樣才能讓社會知道電臺、了解電臺呢?從建臺初期到現在,我們的一貫做法是:在滿足聽眾朋友對廣播文藝節目不同要求而制作大量不同種類文藝節目的同時,不斷加大廣播文藝精品節目的制作力度。讓節目說話,把節目傳播到四面八方。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起,濮陽臺創作的歌曲、廣播劇和其他文藝專題節目,有二十多部(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每周一歌》《廣播歌選》《廣播劇場》和《中國之聲•記錄中國》等欄目中播出。其中,戲曲專題節目《為了一棵京劇新苗的成長》還榮獲了1995年度中國廣播獎和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戲曲節目特等獎;廣播劇《連心臺》《村官李連成》《春天的約會》《一本字典》《小公雞和小鴨子》《父親的勛章》和《小康路上紅旗飄》以及創作歌曲《希望的綠洲》《紅旗渠》等作品先后在中央電臺、省電臺播出,有的還榮獲了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不僅給廣大聽眾提供了精神食糧,同時也擴大了濮陽市在全國的知名度,而這些節目的創作,也是廣播文藝節目主創人員深入生活、貼近大眾的結果。
三、貼近生活才能出特色、見效果,理論研究思考
多貼近生活指的是要貼近當地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每個地方都有本地特有的地方文化,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濮陽市有7個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戲曲,如“大平調”“大弦子戲”“柳子戲”“目連戲”“四平調”“羅圈戲”以及“河南墜子”等,另外還有二夾弦等十幾個稀有劇種,有些在全國屬于“獨一份”。如何保護、挖掘、傳承好這些民間藝術,推陳出新并發揚光大,濮陽臺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采錄當地的地方戲曲。比如“柳子戲”,曾經在濮陽市清豐縣一帶流傳了二百多年,后來劇團解散了,演員也各奔東西,“柳子戲”面臨失傳。近幾年來,在社會各界多方努力下,清豐縣柳子戲劇團不僅重新建立起來了,而且還新創作排演了《貂蟬拜月》等新編古典戲劇和現代戲劇目,在《貂蟬拜月》即將參加河南省戲曲大賽前夕,我們濮陽臺對《貂蟬拜月》進行了全場錄音,在濮陽臺和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后,受到社會上的高度重視。省、市、縣三級政府先后撥出專款,對濮陽市的十幾個地方戲進行了保護和推廣,其中,每一位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每年都會得到幾萬元的財政資金補貼,這就大大提高了演藝人員創作和演出的積極性。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也多次邀請清豐柳子戲劇團、濮陽縣大平調劇團、范縣四平調劇團以及濮陽縣大弦戲劇團等到《梨園春》演出,受到了全國戲迷朋友的追捧。2013年12月,濮陽臺特別邀請中央臺《廣播歌選》編輯部一行5人專門來濮陽采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濮陽稀有劇種“大平調”“大弦戲”“柳子戲”“目連戲”和“四平調”等,2014年第三期的《廣播歌選》雜志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刊登在濮陽的采訪文章。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們的廣播文藝節目只有在創新創優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中得到提升和發展,廣播文藝節目只有堅持“三貼近”,才能與廣大受眾息息相通、再創輝煌。但是,“三貼近”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要求采編播錄人員真心實意地去工作、去學習,要踏踏實實撲下身子去采風、去體驗。實踐證明,只有貼近實際,才能使廣播文藝節目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只有貼近生活才能使節目自然、親切,有市場、站得穩;只有貼近群眾,才能真正滿足聽眾需求,拉近廣播與聽眾的距離。廣播文藝工作者只有付出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才能為人民大眾提供精良的文藝作品,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作者:盧勁松 單位:系河南濮陽市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