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大學深化創新特色科普教育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地方民族大學科普教育基地通過不斷創新科普教育模式、拓展科普內容、有效開展系列特色科普活動,擴大了基地的影響力,惠及大眾,營造出良好的科普氛圍,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基礎科技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科普基地;科普教育;科技人才;科技教育
在“科技三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北方民族大學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民族大學,十分重視科普教育,充分利用自身的辦學資源優勢,全方位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學校化工及機械科普教育基地是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成功組織科普教育活動十多年,并且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起到良好的服務地方作用。
1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增強開展科普活動能力
1.1高度重視,精心部署加強科普基地的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不斷擴大豐富學校辦學內涵和影響力的內在需要。因此,北方民族大學高度重視科普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工作,由分管副校長主管、科研處牽頭,依托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精心部署基地的建設及組織實施,每年給予2.5萬元專項活動經費支持。此外,學校投資1000多萬元的工程訓練中心開始運行,包括煤制甲醇流程級仿真工廠及4個實物流程:乙酸乙酯生產流程、膠水生產流程、碳酸鈣生產流程、二氧化碳吸收與解吸流程。新建投用了制藥工程實訓室、過程控制實訓室、仿真實訓室等,并新購進了600多萬元化工與機械基礎類儀器和設備,在滿足教學的同時用于開展科普活動,加快了科普基地建設的步伐。
1.2完善管理制度,制訂可行計劃科學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建設一個具有生命力基地的基礎,也是科普活動有效開展的保障。基地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繼續完善相關制度建設,以制度規范科普行為,以制度激勵和促進科普工作的開展。在每次組織科普活動前,都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方案,按照既定計劃保質保量地完成計劃內容,確保科普活動有實效,不走過場,并及時總結,找出問題和差距,及時糾正,彌補不足。1.3凝聚人心,協力向前經過十年的科普教育活動積累,建成了一批穩定高效的科普活動隊伍,包括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專業教師及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大家每年學習科普教育的新觀念、新主題,積累科普素材,不斷增強科普育人本領,熱心服務科普教育。通過科普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益匪淺,教師也看到了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極大地調動了師生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使科普教育質量和內涵有了全面提升。
2加強科普環境建設
2.1大力宣傳,營造濃郁的科普氛圍基地科普宣傳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電子宣傳屏、網絡等宣傳媒體,大造輿論宣傳的聲勢,營造科普宣傳的良好氛圍,努力使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并在學院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站設置國家級化工及機械基礎科普基地網頁,以利于師生瀏覽學習。
2.2打造硬環境,實現科普教育“環境化”基地努力營造濃郁的科普教育氛圍,為了使公眾看到、學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的學校教育資源,不斷加大投入,加強基地的硬件建設,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活動平臺,做到了科普教育的“環境化”。
2.3打造軟環境,實現科普教育“科學化”基地在科普宣傳時努力做到科普教育“科學化”,使科普教育內容豐富,知識面廣,科學性強。充分挖掘學校學科教育中的科普教育內涵,凝練科普知識,不斷夯實科普教育基礎[1],言簡意賅地對廣大公眾進行科普教育。
3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
3.1“常態化”的科普教育日益豐富
基地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五四”“六一”期間對青少年開放;在雙休日及其他法定節假日根據需求對公眾開放;在不與日常教學工作沖突的情況下隨時開放,并接受團體組織有預約的參觀或其他活動。以展覽、講解、實驗演示等形式進行科普活動。主要內容有:機械基礎及化學化工知識科普教育;參觀化工技術重點實驗室相關實驗裝置;觀看煤制甲醇流程級仿真工廠生產演示;觀摩寧夏分析測試中心的大中型精密儀器及儀器工作過程;觀看膠水制備,碳酸鈣生產流程、二氧化碳吸收與解吸流程,乙酸乙酯制備等實物裝置;到化工設備拆裝實訓室和制藥實訓室近距離感受過程及設備;開放碳化硅陶瓷產品展室,領略碳化硅陶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應用;開展趣味化學演示實驗和適合中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趣味性實驗;通過展板介紹綠色化學化工及先進制造業的理念及技術、再生資源和無害化技術、各類與生活有關的化學知識等。
3.2拓展“多樣化”
科普教育模式針對地域、交通及安全等現實情況,通過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措施,以提高少年兒童的科技意識、科技認識水平和科學素養,促進中小學基礎科技教育,為祖國培養具有科技精神的新時代接班人助力。科普基地教師和志愿者走進一些偏遠地區的中小學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特色科普活動,參觀者興趣盎然,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而對于學校周邊中小學生,則開展“請進來”為主的科普教育活動,讓學生走進科學技術殿堂切身感受,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好奇心[2],并且成功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小學生親子科普活動,為科普教育工作增添了亮麗別樣的風景。
3.3科普教育對象“年輕化”
大學生科普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創新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環節,也是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重要舉措[3]。每年新生開學季,科普基地開展新生科普活動,為推進民族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普及基礎的科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加強學風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為了擴大科普基地的輻射范圍,增強校級交流,基地每年接待寧夏大學、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能源學院等周邊兄弟院校化工類專業大學生舉辦友誼科普活動。
3.4科普教育內涵“地區化”
寧夏作為煤化工項目大省,煤化工飛速發展,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是現代煤化工“硅谷”,煤化工人才缺口長期存在,因此要加快培養煤化工專業人才,為寧夏煤化工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而由于公眾對傳統煤化工行業的偏見使人們不愿從事這一行業或拒絕讓孩子們學習煤化工相關專業,讓大家了解現代煤化工實況尤其重要。而煤化工行業因其生產具有的特殊性,不能接待大眾參觀,為了增強社會公眾及青少年對現代煤化工的認識,科普基地教師基于半實物仿真技術的煤制甲醇實訓仿真工廠資源開發了“安全、環保、綠色漫步煤制甲醇仿真工廠”的特色科普活動,讓大家在校園體驗煤化工真實生產過程,以提高大家的從業熱情,樹立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志向。
4結束語
北方民族大學化工及機械基礎國家級科普基地通過不斷創新科普教育模式、拓展科普內容、積極地開展系列特色科普活動,擴大了基地的影響力,同時惠及大眾,營造出良好的科普氛圍,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基礎科技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苑社民.試論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中不斷創新[J].科技風,2017(09):310.
[2]張燕輝.納米科學在中小學科普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7,19(05):136-140.
[3]張立志,逄銳,王拓,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普教育模式——以東北大學為例[J].科技與創新,2017(04):1-2.
作者:白志浩;劉志成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