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古代建筑藝術中看傳統文化的轉變范文

古代建筑藝術中看傳統文化的轉變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建筑藝術中看傳統文化的轉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古代建筑藝術中看傳統文化的轉變

一、村社建筑空間中民間文化的變遷

直到1945年八月革命之前,幾乎每一個村社都會有一個鄉亭建筑,而寺院要在鄉鎮和城市里才會有。因此,鄉亭是最能體現越南民間文化特色的一種建筑文化。目前現存最早的鄉亭建筑是建于1531年的河西省的翠飄亭,1576年建蓋的北江省的魯幸亭,以及1582年建于河西省的臘亭等。雖然在細節上隨著時代審美的變遷,鄉亭的建筑藝術產生了一些變化,但自16世紀以來鄉亭還是形成了一種模式化的建筑風格。一般來說,鄉亭會設置在村頭居中的高地上(個別地方也會選擇全鄉最低的地方),竹林環繞。鄉亭是外鄉人走近村社的第一印象。鄉亭中大亭的房頂是最大的,大亭也是面積最大的一間,鄉亭房屋呈橫向布局,向兩邊沿展,房間數為單數3、5、7,具體視鄉亭規模而定,最中間的那間總是為大亭。大亭里會供奉城隍,城隍被視為全體鄉民的“祖先”。越南鄉亭的屋頂頗具特色,房頂向四面延伸,高度占據了整體房屋高度的2/3,但看上去鄉亭建筑并不笨重,反而透出靈動和柔和的氣息。四面大屋檐的造形使得大亭無論從哪個方向來看都像是鄉亭的正殿,每一面屋檐的造型都是呈斧形,堅固、清晰但不僵硬。兩個屋檐的結合處,弧度輕巧柔和,并飾以突起的線條,既牢固又美觀。屋檐下的一些裝飾細節精美微翹,檐角突然向上揚起,彎曲上卷,有時也會以柔和的龍頭造型來裝飾檐角。每根柱子都是建在石基之上,防止腐爛。16世紀的鄉亭建筑一般是呈“日”字形,鄉亭主體建筑就在“日”字形中間那條線上,而城隍供奉在中間的大亭里靠后一個略高的臺階上,這樣更能感覺神與人的親近與聯系。后期,一些鄉亭還會在房屋建筑的兩端立塑像。

而到了17世紀,一些鄉亭就在大亭的后面增添了后殿,呈“丁”字形,如魯幸亭,或者是完全是“二”字形,如富老亭和高尚亭。只是后殿建筑的技巧與裝飾與大亭雖然有傳承但也還是比較容易區分開來。從18世紀開始,越南北方的鄉亭里還開始使用離地面0.7米的木地板,防止潮濕。在鄉亭四周平行于梁柱的位置通常還會有一些木藤結構的柵欄,通常是上藤下木,這樣看起來整個鄉亭結構飽滿通透。到了18世紀,鄉亭建筑就更加重視后殿的建筑和裝飾,屋脊和地基都是按“工”字形建造,如北寧省的榜亭,后殿里塑有三個方向的佛像,前門是緊閉的,為城隍神單獨營造了一個空間,感覺森嚴而遠離鄉民。18世紀末,還有的鄉亭會在平行于大亭前面的位置再增修幾間矮小的前殿。

19世紀時鄉亭建筑就更加復雜化,在大亭兩側加修了廂房,便于在安排祭禮時在廂房前可以安放筵桌,整體布局向著“國”字形的趨勢發展,這也反映了鄉亭與鄉民文化活動聯系的緊密性,從中可以看出鄉民對祭禮和廟會活動的日益重視。鄉亭里的民間雕刻也是鄉亭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鄉亭的雕刻內容一般是反映日常生活場景,如:犁地、插秧、耕種、打獵、打魚、建設房子、下棋、斗雞、斗牛、賽船、踢球、摔跤等,表現了人們渴望健康、自由和人文的生活。最有特色的是在海興翁廟里石碑上雕刻的一些裸浴的姑娘曬太陽的場景,西東元亭里在荷花池里洗浴的裸女。河北省光回亭和河西省的西騰亭和馮亭、南定的香祿亭、河內的榮廟里都雕刻有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景,而在河北的吳會亭和扶老亭甚至有男女交合的場景。總體來說鄉亭的建筑特點仍然保持散熱通風的建筑風格,適應于越南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此外,從鄉亭建筑的演變中也可以看出這種本是與佛教、道教或是祖先崇拜、城隍信仰和民間信仰相聯系的宗教建筑,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開始逐漸封建化、階級化。但是無論怎樣,由于鄉亭始終都是越南民間文化中重要的活動場所,因此也演變成為了越南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特色。

二、越南古代佛教建筑中的宗教文化特色變遷

佛教對越南古代的建筑、雕刻和美術的影響不可低估。佛教建筑也成為了代表和影響越南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技術和美術風格也都清晰地打上了越南佛教文化的印記。

(一)越南佛教建筑總體的特點

從建筑布局來看,越南佛教寺院分為“國”字形和“丁”字形兩大類。一種是外“國”內“工”型,而另一種是“丁”字型,然后分為5建筑區域:前、后、左、右和中心建筑部分,由縱向的上殿(即正殿)與橫向的前殿連接而成。即由前殿、燒香處、上殿、圍繞著前殿的且連接向上殿的走廊組成一個倒的“丁”字形。而“工”字形指的是由燒香處將橫向上殿與前殿連接起來呈“工”字形。寺院周圍有走廊包圍,又稱“國”字形。越南的“內工外國”型寺院在16世紀已經出現,但到17世紀才迅速發展起來。一般來說,在越南佛寺的正殿(三寶殿)采用的是多層供佛的方式。第一層供奉著三尊佛像即掌管著過去、現在和將來,正中是現代佛,即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的燃燈佛;西邊是未來的彌勒佛。第二層供奉著阿彌陀佛,兩邊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第三層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侍為文殊菩薩,右侍為普賢菩薩。第四層是紀念釋迦初生佛的九龍座。不論有幾條龍或諸神圍繞,中間都是初生的釋加佛。第五層,有多種供奉的方式,比如可以有玉皇大帝居中,兩邊是南曹北斗。在大雄寶殿這樣多層供佛的方式在中國的佛寺建筑中較為少見的,但在越南佛寺卻特別普遍,并且在佛像外形的塑造上也呈現出一些與中國不同的特色,越南常有在中國佛寺并不常見的嬰兒狀的釋迦初生佛的和苦行僧式釋迦佛。此外,在越南很少會有專門供奉菩薩的佛殿,如觀世音菩薩大多都是在正殿中與其他佛一同供奉。從越南佛寺供奉的對象來看,既包括禪宗、凈土宗的佛像,有時還混雜有密宗和民間信仰的神像。特別是在后殿和祖堂所供奉的塑像都明顯地突出了本地的民間信仰,如三府、四府信仰中一些的人神為主的母神:蠻娘佛母、柳杏公主等。同時,如果與中國及周邊東南亞國家相比較的話,會發現,越南的佛寺建筑和佛像雕塑無論是從規模、高度、大小、華麗和精致的程度都是適中,“工程并不浩大,各寺諸塔規模適中、美觀飄逸,甚至有的細小而玲瓏,有如隱士獨處之草庵。寺小而多,也許這也是越南人心理上積極的一個方面。”越南佛寺建筑清楚地體現了越南人實用性與靈活性并舉的藝術審美思維特點。

(二)越南佛教建筑的演變

李陳時期是越南佛教較為興盛的時期,佛塔寺廟是較能體現這一時期建筑風格和藝術的建筑類型。但由于年代久遠,規模本就不大的一些佛寺建筑并沒有得以完整地保存,現僅只能憑一些史書、碑記和現存的建筑來簡述其建筑藝術的特點。提到李朝的佛寺建筑首先要提的就是獨柱寺。獨柱寺又名延佑寺,據碑文記載,“獨柱寺建于1049年,在一個方形蓮池上建有一根石柱,在上面建有一個玉樓閣供奉觀音......”[2]189相傳是李太宗在稱帝前常夢到觀音乘坐著蓮花停留在蓮池中,李太宗醒后將夢的內容講給群臣,群臣都以為這是個吉兆,禪師勸李公蘊稱帝,并在池中建石柱,在石柱上按其夢中的蓮花座的形狀建一寺廟供奉觀音,所以該閣也稱為蓮花臺。禪師們在此地為李公蘊念經誦佛,保佑其延年益壽,因此獨柱寺又名延佑寺。現在的“獨柱寺”是在法國殖民者破壞后再次按原來的形狀重建的,這個建于一根高4米、直徑1.2米的柱子上,有如花瓣向上開放的蓮花的寺廟,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與風格成為河內首都的象征。陳朝時期,木雕藝術非常發達,越南佛寺很多大門上都留存著陳朝時期的木雕,其中還有一些是受到占婆雕刻影響的長有雙翼的人神和擊鼓的鳥神(GARUDA)。位于廣寧省的瓊林寺,與安子寺和昆山寺被稱為竹林禪宗三大中心之一。1316年,陳朝法螺禪師建瓊林寺,1329年時完工,當時被稱為“安南第一名勝古跡”,史書上所說“安南四大器”①之一的銅鑄佛像就是出自瓊林寺。后雖經過多次重修,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規模宏大。但能夠體現陳朝時期建筑風格的僅存一些石碑和塔林。位于南定省的普明寺,由于陳太宗喜歡在寺外組織禮會,因此在湖中建有水榭,和高14層20米高的石塔,矗立在湖中。昆山寺因其建筑藝精美而著名。該寺也是由法螺禪師于13世紀建立,而后其弟子玄光禪師擴建而成,他是竹林禪宗第三代傳人,建有燈明寶塔,共有3層,玄光圓寂后葬于此。陳睿宗在1373年游昆山寺,因感嘆此處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留下刻有“清虛洞”的石碑。此外,昆山寺還是越南大文豪阮歸隱隱居之所,因此在昆山的祖堂里就祭拜陳元旦(阮的祖父)。到黎朝時期,由法眼禪師擴建后達到了83間房的規模。寺院呈“工”字形,含三關、前殿、燒香處、正殿、祖堂、鐘樓、鼓樓等,由于其大部分現存的建筑是在黎朝時期修建的,下面會詳細講到該時期佛寺建筑風格的變化,這里不再贅述。黎朝期越南佛寺建筑藝術又大有發展,建筑規模普遍擴大,較為筆塔寺(稱為寧福寺)位于距河內25公里左右的北寧省筆塔鄉(舊時稱雁塔),該寺興建于13世紀,竹林禪宗第四祖玄光曾在這里主持。

17世紀時拙公和尚又在這里主持,因此仿照中國佛寺的建筑布局,重新修繕筆塔寺。1647年,拙公和尚的徒弟明行禪師繼續擴大該寺的建筑規模。直到1876年,阮朝嗣德帝才將其更名為筆塔寺。因此,筆塔寺主要反映的是17世紀越南寺院的建筑風格。由于得到朝廷和王室貴族的支持和資助,這一時期越南寺院建筑規模很大,往往由上百間房屋構成,越南稱之為“百間式寺院”。其主要建筑面向南方,依次分布在150米的縱軸線上,共有多個建筑單元:三關、鐘樓、前殿、燒香處、正殿、積善庵、客房、祭府、祖堂、齋房和報嚴塔和尊德塔等。三關即佛寺門,由一大二小的三道門組成,中間那間更大為兩層,樓上為四面通風的閣樓,下為木質柱子支撐,旁邊兩間為磚柱支撐,壁上有窗。三關建筑沒有中國佛寺三關的高大宏偉,但也小巧別致。從三關沿一條寬4米長24米的磚路,就可以到達日字形的兩層鐘樓建筑。自鐘樓15米到達前殿,前殿有2尊大型的泥塑護法。在前殿外兩端建有2座碑亭,右邊石碑高2.3米,寬1米,后刻有“寧福禪寺三寶濟寺碑記”字,前刻有“敕寧福禪寺碑記”及建碑日期。左邊石碑略矮,但兩個石碑都建在碩大的石龜背上。正殿建于高為1.1米上地基之上,長為19米,寬10.6米,共有5間殿房和24根格木柱子。大雄寶殿的四個屋角有4根石柱和石柵欄環繞。其中較為有特色的是有24幅石刻的浮雕,每幅長1.2米,高0.6米,厚0.14,雕刻生動再現了越南北方平原農村生活。正殿里供奉佛像如前所述,差別不大,但是偏殿除了供奉著一尊騎象的普賢菩薩和9位羅漢外,還有李朝倚蘭皇太后的塑像。將正殿和積善庵連接起來的有一座造形小巧的石橋跨于小小的睡蓮池上,石橋兩邊的石欄上仍然刻有農村生活的場景,清新古樸。積善庵地基為日字形,長16.1米,寬8.4米,有7間房,2樓上有4面逐漸收縮的屋頂,呈方形空間。正屋內有一座木制的九品蓮花塔(九層),上漆貼金,八角形,底部有軸可按順時針方向轉動。該塔反映了凈土宗對越南佛教的影響。祭府共有5間房,主要供奉對該寺有功的王公貴族,如皇后鄭氏玉竹、公主黎氏玉緣、郡主鄭氏玉基、皇子黎庭思等;祖堂共有7間房,用于供奉拙公和明行禪師的木像,木像為17世紀的木雕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后殿有3間,中間供地藏王菩薩,此外,還供奉著越南民間四府信仰中的柳杏公主。報嚴塔是用青石搭建,供奉拙公和尚之塔,高13.05米,塔身呈八角形,五層,塔尖高聳,形似筆狀,故稱為筆塔。尊德塔為供奉明行禪師而修,里藏有18世紀制作的銅書,上記有皇后鄭氏玉竹的事跡。但實際要論及木雕佛像的藝術價值,筆塔寺里千手千眼觀音像成為這一時期最有特點的佛教塑像,佛像散發出自然健康的氣息。這尊雕像出自黎朝時期張天生之手,觀音像高3.7米,面容表現了越南婦女特有的堅毅柔婉,身體與994個手臂十分和諧緊湊地連接在一起。除卻與身體緊密連接的42只手臂,其余手臂彎曲舒展,巧妙地在布置在觀音身后形成了菩提葉狀的萬丈豪光。精致小巧的手掌造形猶如觀音周圍散發的光芒,同為菩提葉狀,禪味濃郁。纖巧的手掌上都刻有神眼,象征著力量與智慧的結合。

另外,西山王朝時期,河西省西方寺里的羅漢像雖然取自佛學史籍,但因雕塑者溶入了越南民族的審美意識,因此羅漢像塑造得別具越南風味,生動、現實、靈動,體現了越南當時一些大隱于世的老者形象。除了這些出名的佛寺外,越南大部分鄉鎮里還會有鄉寺,鄉寺建筑要早于鄉亭建筑,因此鄉寺建筑是村社人民最早的文化活動場所。以河內附近現存的背溪鄉為例,背溪寺建筑現在還保持著陳朝時期喜歡使用木制結構做裝飾的特點,和一些14世紀建成的蓮花形石頭底座。黎朝和阮朝期間對鄉寺也進行修繕并擴大規模。該寺前殿供佛,后殿供著阮秉謙文圣。與很多鄉亭一樣,背溪寺對“圣”的崇拜要勝過對佛的敬奉。莫朝的宮庭建筑較少,民間建筑大多也集中在寺、廟、觀等宗教建筑之上,一般來說都是呈現出規模小簡單的特點。相對來說,雕塑則發展得較為突出,主要形象有神、佛、仙、圣、金童、玉女、樂器、舞女、皇帝、公主和一些靈獸,還有一些自然之物,如花、葉、浪和云等。特別是將一些生活場景雕刻在了寺廟里,比如說伐木、打虎、打獵、劃船、雜技、踢球、斗獸和一些男女情事。這一時期的雕刻,場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筆觸清晰有力,關注圖象的意義勝過其細節本身。應該說莫朝文化的發展演變是越南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為越南民間文化的發揚光大開辟了道路。

三、越南皇城建筑藝術與封建制度文化的融合

皇城和宮庭建筑也是集中體現越南封建政權文化特色演變的一種建筑類型。建國初期,越南丁朝就在在華閭的大云山修建了宮殿,在柱子上都鑲金鑲銀,在光祿殿上還鋪有銀瓦,但只敢稱為“百草千歲殿”。到李朝時期,越南的皇城建筑發展規模迅速,規模之大,超越了越南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城建筑。李朝都城升龍皇城從1010年修筑到1014年,含內外2個城,總長25公里。大越史記全書有記載:“遂于升龍京城之內起造宮殿,前起乾元殿,以為親朝之所,左置集賢殿,右立講武殿,又啟飛龍門,通迎春宮,丹鳳門通威遠門,正陽起高明殿,皆曰龍墀,墀之內引翼回廊,周圍四面,乾元殿后置龍安、龍瑞二殿、以為燕寢之處,左建日光殿,右建月明殿、后起翠華、龍瑞二宮,以為宮女之居。修府庫、治城隍,城之四面,啟四門,東曰祥府,西曰廣福,南曰大興,北曰耀德。又于城內起興天御寺、五鳳星樓”。1011年,李公蘊在右邊繼續建設大青宮,內城建鎮富庫。

1014年,又在升龍城四面筑起了城墻,整個建筑一般都與周邊自然觀巧妙地融合。李朝皇城建筑上的雕刻呈現出簡潔、平衡但不單調的特色,雕塑對象一般是神、佛、仙、圣等,還有一些自然風景,花紋一般是云、水波、荷花和菊花;動物有龍、象、水牛、獅子和鱷魚。受到了占婆雕塑的影響,還有一些神話故事中服待神仙的宮女和跳舞的舞女。龍在李朝較為普遍的一個藝術形象,它被塑造成為一個平滑、蜿蜒、曲折、柔軟如同蛇的身體,而頭的部分則包含了很多象征性的組成部分,比如形狀和線條都是用了象水和云的形式,表達了稻作文明下的居民對水的祈求。由于陳朝歷代君篤信禪宗佛教,喜長駐佛寺修行,寺塔建筑興盛勝于皇城建筑。從建筑風格上講,陳朝皇城帶有現實和靈動的特點,“定京城左右伴坊,做前代為六十一坊,置評泊司,或有增加大羅城外四城門”,形成了以內城為中心,以商業街坊環繞的熱鬧皇城。受到中華雕刻藝術影響下,喜歡在橫匾刻畫一些裝飾性花紋,宮庭雕刻對象包含蜿蜒的龍、靈獸和一些花葉等。陳朝的建筑與雕刻繼承和發揚了越南民族藝術的特色,比李朝更豪放、積極和現實些。陳朝的龍形象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龍頭上裝飾上了一對威嚴的角,龍身變得更加健壯。陳朝建筑的雕刻內容開始出現風景和人物,現實積極地體現了越南這個時期民間生活的場景。胡朝的皇城建筑建于14世紀末期,胡季嫠把都城轉向了清化省安尊,位于現在的西階、春階、方階和東門4個鄉之間,而由于西階鄉剛好就在內城附近,所以胡朝皇城又稱為“西階城”。胡朝是越南頗受爭議的一個封建時代,如果說胡朝的短命與其都城建筑有什么關系?理由未免牽強,但是“西階城”建筑的特色確實是越南其他朝代皇城所不具備的。這個皇城建筑是在3個月的時間里建成的,整個建筑按“日字型”布局,南北長900米,東西長700米。

出于防備陳朝復辟和明朝的入侵,胡季嫠才會特意將皇城選在了“山多水多”,易守難攻的中部地區,并在皇城四周挖有壕溝作為防御工事,1399年,胡朝還在皇城四周種植竹林,為保持竹林的茂密,甚至下令禁止挖竹筍,違令者斬。并以巨大的石塊修固皇城圍墻和城門,石塊大多是被打磨成長1.4米,高1米,厚0.7米,在西門石塊更大,部分長為5.1米,高1米,厚1.2米。因與明朝的戰事和西山農民起義,胡朝皇城毀于戰火,僅只殘余部分建筑還可看出胡朝皇城的建筑藝術。其中,通往正殿的臺階上個長3.4米,厚為0.3米的石塊底座,其上刻有從里到外,從上往下的兩條龍,龍身形健壯、結實,呈圓柱形,到龍尾自然地曲折變細,形成了一種向前飛騰的趨勢。每只龍爪有3個龍指,龍身上已覆蓋著鱗片,龍背上有明顯突起的龍筋,龍的兩頰光滑,后面還長有蜿延的髯須,大體上傳承了陳朝雕刻的風格。黎朝宮庭建筑與雕刻注意平衡、左右對等。在東京,黎朝建立了敬天、勤政和萬壽殿作為朝庭日常政務和生活的地方。雖然主要也是繼承了李陳時期的造形藝術,但是慢慢地已經向著一種新的風格變化。特別是關于龍的形象。黎圣宗時期的龍已經轉化成一種健壯、頭大、有角、胡須蜿延,身子曲折度很大,龍爪是帶有5個尖利指尖的形象,看上去非常的兇惡。這種龍的形象顯然是受到了明朝雕刻的影響,這個時期,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龍來進行裝飾,龍形象的演變代表黎朝封建威權的逐漸成熟。阮朝還重新修繕和新建了一些寺院和儒教建筑,其中有很多現在都已經成為了越南文化的一種表征,如雄王廟、魁文閣、佛緣塔和順化皇城等。當然最突出還是當數順化皇城建筑。順化原為占婆古國烏、里二州,陳朝時期,越南以“和親”的方式迫使占王將此二州作為聘禮獻給了越南,陳朝遂置順州和化州,明屬時期置為順化府,曾先后為南方內堂阮主和西山王朝的都城。

19世紀初,待越南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阮朝建朝后,在原來皇城的基礎上歷時80年的修繕擴建,達到現在的規模,其建筑藝術主要受到中國皇城和宮庭建筑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法國軍事防御建筑技術的影響,成為越南封建時代東西方建筑藝術交響之絕唱。順化皇城外城城墻總長約為10.5公里,總面積約為6.8平方公里,而北京城內城面積約為35.6平方公里。順化皇城外城只相當于紫禁城的五分之一,但其其以北京城和紫禁城為藍本,從選址、規劃、布局、功能、造形及雕刻基本與中國北京紫禁城如出一轍,因此也被稱為越南順化“紫禁城”。順化皇城模仿北京城的三重方形結構,由外到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紫禁城。按照中國傳統建筑布局,最外面的層次稱京城,“京城,周十八里有奇,高一丈五尺三寸,厚五丈,瓷磚。門十一,前曰體仁門、廣德門、正南門、東南門:左曰正東門、東北門、鎮平門:右曰正西門、西南門:后曰正北門、西北門”。京城之內有國子監、樞密院、都察院、習賢院、史館等機構,一如北京城。京城之內是皇城,“皇城,周四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厚二尺六寸,磚砌。南北各長一百五十一丈五尺,東西各長一百五十五丈五尺。門前,前曰午門,左曰顯仁門,右曰彰德門,后曰地平門”。皇城內有太和殿、太廟、世廟、奉先殿等建筑。皇城之內是紫禁城,位于太殿之后,“周二里有奇,高九尺二寸,厚一尺八寸,磚砌,南北各長八十一丈,東西各長十二丈六尺七寸。門七,南曰大宮門,東曰興慶門、東安門;西曰嘉祥門、西安門;北曰祥鸞門(舊祥麟,明命二年改)、儀鳳門”。

皇城和紫禁城是阮朝行政和政治生活的中心。里建有皇帝處理政務的勤政殿、武顯殿、文明殿、東閣殿、左雩殿和右雩殿。皇帝、皇后和皇太子居住的乾成殿、坤泰宮和光明殿。此外,還有貞明殿、養心殿、閱示堂、靜觀堂、尚膳、太醫院、六院、太平樓和上苑,無論布局和名字,都與北京故宮如出一轍,無處不彰顯著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順化的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具有明顯的重合中軸線,較為重要的建筑幾乎都座落在中軸線上。這條軸線上的建筑分布完全是按照北京紫禁城“尊者居中”的建筑格局。各個設施名稱依次為:金水池、午門、銅柱坊門、太液池、中道橋、銅柱坊門、龍墀、太和殿、大宮門、勤政殿、坤泰殿、建中殿、鎮北島、北鎮臺。凸顯封建君主在國家中至高無上的的核心地位,充分說明了中國儒教禮儀和宮庭建筑理念對越南皇城建筑的深遠影響。在建筑裝飾藝術上,順化皇城也同樣強烈受到中國建筑中“九五至尊”思想的影響。阮朝在世廟前置九鼎,“正中高鼎,左一仁鼎,右一章鼎,左二英鼎,右二毅鼎,左三純鼎,右三宣鼎,左四裕鼎,右四玄鼎”,祈保江山永固。阮朝皇城的建筑風格開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阮朝建立過程中受到法國殖民政權的大力幫助,法國人曾幫阮福映建造過多處軍事建筑。阮朝建立后,阮福映便把西方軍事防御體系廣泛應用于順化都城的建設中。如法國沃邦式②:棱堡式的外城墻、具有獨立的軍事城堡作用的鎮平臺、具備瞭望臺作用的京城旗臺等建筑,帶有鮮明的西方軍事防御建筑的色彩。

在《大南統一志》所附京師圖中可以看到,除去東北角的鎮平臺,外城墻共由二十四個棱堡組成,其實每一個棱堡就是一個獨立的炮臺。并置大炮于京城炮臺之上,起到真正的防衛作用。受棱堡式外城墻造形的影響,順化都城外城的城門必須設置在每兩個棱堡之間,除去城角的棱堡,城墻四邊有5個炮臺,因此城墻上開設的門不得不從單數的中國式城墻門更改為雙數。這使得整體格局都仿照中國北京城的順化都城發生了微妙的變異:只有皇城內和外城的重要建筑集中城市的中軸線上,而外城重要的正南門和正北門卻因棱堡的存在而偏離了城市中軸線。此外,透過空間布局、功能結構和建筑類型這種外部形式來看,阮朝順化都城充分體現了中國封建制度與思想在越南的深刻影響。阮朝統治者深諳“三極之道”與“九五至尊”的道理,在都城中的精心布局,以體現其“君臨天下”之意,顯示其“南方中華”的正統地位。

從順化都城外城墻的變化可以看出西方文化隨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開始登上了越南文化的舞臺。東西方建筑風格差異的出現隱約地方暴露出當時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矛盾。阮朝君主對待兩種文化的態度,對中國北京城和紫禁城整體布局和功能的模仿,足以顯現越南學習和推崇中國封建集權政治制度的態度,阮朝統治者始終強化儒家思想里的尊卑秩序,并以此來對抗來勢兇猛的西方宗教和資本主義思想。而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正如順化都城建筑中的西方建筑因素,僅僅是以防御為目的,在“外城墻”上的一種借鑒與學習,這種浮于外表的學習,只是體現了阮朝初期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的認可,而本質上卻是對西方的思想與文化采取了排斥的態度。順化都城中東西方建筑文化不成比例的雜糅與融合,實際上也預示著阮朝成為越南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命運。

作者:楊健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久久精品 | 亚洲男人天堂av | 五月深爱婷婷 | 国产在线天堂a v | 九九365资源稳定资源站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 免费九九视频 | 在线激情网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 爱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欧美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日本 |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下载 |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 激情小说五月 | 伊人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下载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正片 | 国内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蜜臀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 自拍偷拍第 | 六月丁香深爱六月综合激情 | 欧美日韩综合网在线观看 | 蜜桃网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羞羞动漫免费看网站 | 综合五月天 | 骚骚影院 | 六月婷婷网视频在线观看 | 一二区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五月综合 | 久久久小视频 | 亚洲成人在线网站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入口 | 亚洲第一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