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具產品造型創新設計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茶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茶文化的復興勢在必然。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多元化造型設計反映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筆者結合自己對茶文化的理解,介紹了現代茶具產品造型創新設計方法。
關鍵詞:
中國夢;茶文化;茶具;造型設計
0前言
回顧全球歷史,不難發現文明的重心經歷了從東方到歐洲再到北美的遷移,而今北美已無法再支撐起全球經濟文明的繼續發展,歐洲更是走向了衰落之路,回天無力,文明的東升西落已成為必然趨勢。也就是說,未來文明的重心將會遷移回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圈,這對我國來說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是大勢所趨,中國夢的提出就是其集中體現。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一味地學習西方文化,更多地是要回到中國文化本身,在新時代里重新發掘歷史流傳下來的精華文化內涵。更深一步講,未來我國將會產生許多巨大的文化產業機會[1]。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可以說是此次文化復興的主力軍,我們有必要對它進行一些梳理。我想最能代表茶文化重要地位的莫過于這兩句俗語—“琴棋書畫詩酒茶”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分別體現了茶在文人貴族和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茶已遠遠超過單純飲品的概念,它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構成,既可以雅也可以俗,覆蓋范圍非常廣泛。從最初時期飯后的飲茶到宋明時期的斗茶和茶會再到清朝迅速發展的茶館,茶無處不在。茶不僅對人們的生活很重要,更傳承著中華民的族傳統美德。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自稱,我們也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關于待客之道的習俗我們有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莫過于凡有客進門必先敬茶,以茶示禮。若不敬茶,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缺失教養的。可以不吃飯卻不可不敬茶,到今天依然如此。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和美德的傳承,也是茶承載了這份傳承。除此之外,還有以茶設宴,以茶會友,以茶修身,以茶獻藝等等。既然茶對我們如此重要,那么對它的梳理也就離不開茶具。茶具是品茗過程中的功能器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茶具的歷史發展脈絡里不難看出茶文化的變遷。
1茶具產品的歷史發展脈絡
縱觀茶具產品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茶具的發展決定于茶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地位以及時代特征。最早時期的茶具是一種小口大肚的陶制容器,僅僅作為盛物器皿,和酒具食具是共用的,沒有專用茶具。西漢時期專用茶具開始出現,這個階段共用茶具和專用茶具是共存的,以共用茶具為主。且茶還只是被當做一種日常飲料,人們品飲的方式非常粗獷。直到唐朝時期,茶已不僅僅局限于日常飲品的角色,它擁有了更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出現了煎茶法和點茶法等不同的烹茶方法,與之配合的茶具產品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設計了28種不同的茶器(《茶經》里陸羽將飲茶所需的器具叫茶器,將采制茶葉需要的器具叫茶具。南宋審安老人在其《茶具圖贊》里將飲茶時需要的器具改稱為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涉及到飲茶器具的方方面面,完整展現了民間飲茶器具的布局。此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皇室宮廷飲茶器具,包括金銀茶器、琉璃茶器和秘色瓷茶器等,茶器類型和民間茶器并無不同,主要是質地方面更為華麗,體現了皇室的尊貴[2]。宋朝的飲茶方法和器具與唐代相差無幾,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對茶具進行了發展:一是審安老人統一了茶具的稱呼,二是宋代飲茶風氣更甚,舉國飲茶,文人學士更是崇茶敬茶,以品茶為雅,甚至當朝皇帝宋徽宗趙佶還著有《大觀茶論》一書,由此可見一斑。茶風的興盛使得宋朝出現了斗茶一說,這是一種比品茗更有藝術感的飲茶方式,它對材料和器具的要求精益求精,促進了茶具形制的精致化和質地的規范化,制瓷工藝發展迅速。元代是茶文化中承前啟后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餅茶的地位逐漸衰退,散茶慢慢興起。新的茶葉類型以及直接將散茶用沸水沖泡飲用這種新的飲茶方法,導致了唐宋時期一些茶具的消亡和新的茶具的出現。明朝時期條形散茶的興盛使得茶具中貯茶焙茶器的重要性凸顯,煮茶器具成為多余。且這一時期出現了飲茶之前需用水淋洗茶具的新方法,并一直延續至今。明朝時期的沏茶方法已經從煎茶法和點茶法改變為沖泡法,茶具相比唐宋時期更為簡便,但也對燒水器具更加關注,更講究茶具的制法、質地和規格,且工藝得到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時期的白瓷茶具、青花瓷茶具和紫砂茶具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清朝時出現了除綠茶以外的其它茶葉種類,如烏龍茶、紅茶等,六大基本茶類體系基本形成。這個時期的茶具繼承了明朝風格,但茶盞和茶壺的制作工藝大大提高,以茶盞中的蓋碗最負盛名。現代的茶具主要沿用的是明朝的產品類型,只是在式樣或質地上有所改進。大體可以分為主茶具、輔助茶具、備水器、備茶器四大類。從茶具的歷史發展脈絡里不難發現,茶具的出現和消亡,與茶的種類以及飲茶方法的變遷息息相關,茶具制式質地的發展與工藝的進步以及茶的地位不可分割。
2現代茶具產品的造型簡介
從茶具產品的歷史發展脈絡可以看到,現代的茶具產品主要是繼承了明朝時期的茶具品種,具體可分為主茶具、輔助茶具、備水器、備茶器四大類。主茶具包括茶壺、茶船、茶盅、茶杯、茶托、蓋碗等;輔助茶具包括茶盤、茶巾、茶匙、茶針、茶荷、茶漏、茶箸、奉茶盤等;備水器主要包括煮水器、水盂、水方等;備茶器主要包括貯茶罐和茶樣罐等。此外,我們從茶具的發展歷史中不難看出,茶具不僅僅是泡茶飲用的器具,更是上升到了文化的層面,茶具造型的藝術性是茶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比如陶瓷茶具的設計,不僅僅是制作者匠心獨運的杰作,更是巧妙地將陶瓷文化與茶文化結合在一起,使得品飲者一開始就獲得美的體會、意境的享受。《閑情偶寄》中曾有言“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茶則有體之物業,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直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這是站在茶具實用性的角度對茶具的造型進行設計。而從藝術性的角度來說,紫砂壺的出現代表了人類品茗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先來看看四張關于紫砂壺造型的圖片。四幅圖非常直觀地體現出了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其獨特的造型帶來了巨大的觀賞價值。有如此茶具在前,茶湯的品飲倒顯得其次了。不難看出,最后兩幅圖的紫砂壺造型,有著深刻的內涵。圖3是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元素為基礎制作而出,外形類似奧運場館鳥巢,壺身杯身上鐫刻著此次奧運會的標志。圖4是紫砂壺整體以石磨造型為基礎,色澤樸實,創意新穎。現代茶具產品的造型藝術中需要更為豐富的想象力。總的來說,造型藝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一是仿生型,顧名思義,主要指仿造現實生活中的動植物外形制作而成,如櫻花壺和南瓜壺;二是幾何形,幾何元素在建筑和裝飾里有著重要地位,在茶具造型中也不可忽視,幾何元素的線條感和流暢感,讓茶具的造型也別具特色,如常見的圓壺和六方菱花壺;三是藝術型,指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茶具相結合的造型方式,比如說把書畫詩詞雕刻在茶具上;四是特種型,即為某種特殊茶類專門制作的茶具,如專用泡制烏龍茶的紫砂壺或有名的藝術珍寶“烹茶四寶”。
3現代茶具產品的創新理念、設計方法及未來發展
前言里已經提過,文明的東升西落會給我國的文化產業帶來巨大的產業機會,茶文化作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它的復興和機遇更是勢不可擋。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茶作為一個產業本身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二是茶作為一個產業必須要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要契合市場。現代的茶具產品已經不再僅僅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問題,更是延伸到了商品性市場性的問題,茶具已不僅僅是一個文化產品,更是一個文化商品。茶具作為一種文化商品,它的造型發展,除了要考慮實用性、觀賞性和藝術性之外,還得符合消費者的使用需求。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彰顯個性的時代,茶具作為商品的一種,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心理需求,也就是說,要滿足新時代對茶具的造型創新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不僅是在工藝技術上,更是在想象力上,在與用戶的對話中。茶具的制式規格已經超脫了固定的范式,走上了創新解放之路。當然,無論茶具造型怎么創新,作為一個產品,必然不能脫離其“飲茶”的根本使用價值。在這種背景下,現代茶具茶品的創新理念必須圍繞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制作者要真切了解用戶的需求,忠實表達用戶的愿望。經濟、實用、美觀可謂是現代茶具產品造型創新設計理念的核心,這也是消費者對茶具最迫切的需求。當下的茶具市場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定價混亂,創意缺失,好的設計必然會刮起一股茶具的革命狂潮,帶動整個茶產業的發展。何謂好的設計呢?在新時代背景下,好的茶具產品造型設計,必然離不開以下幾條原則:第一,人性化。主要指茶具的造型必須符合人的使用習慣,滿足用戶的便利需求,同時,茶具的制式和質地必須契合茶品的特質,滿足用戶的口感需求。第二,時尚化。當下普通的日用瓷器茶具所占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它的造型傳統保守,工藝普通,已經脫離了時代特征。現代茶具產品的造型設計不能忽視時尚元素。第三,環保化。環保是時代的要求,茶具產品若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其制作不能忽視對環保材料的應用。每種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匹配不同的造型,不是簡單生拉硬造地轉化質地即可。第四,手工藝個性化。當今時代的消費者已經不滿足于對茶具的物質層面消費,更多的是對其精神層面的消費,因此標準化的工廠式生產已經跟不上消費者個性化的精神需求,而手工藝的獨一無二和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恰能滿足這一特征。此外,個性化還包括讓用戶參與到茶具的造型設計里,滿足用戶的創作欲望,賦予每一件產品獨一無二的人文情感和靈魂歸屬。這將是未來一個優秀的茶具茶品必須具備的素質。第五,品牌化。當下的茶具市場雜亂無章,缺乏品牌意識。在市場經濟規律下,茶具產業的品牌化專業化是必然趨勢,這是市場經濟的定律,也是茶具作為一種文化商品的內在屬性。只有品牌效應,方能使得茶具市場配合整個茶產業,走向振興之路。第六,小眾化。現代茶具產品的造型創新設計必然離不開互聯網的大時代,傳統的市場主要關注廣大用戶的共同需求,而當一切都被互聯網化時,反而是以往不被關注的那些小眾市場更加有生命力,這就是著名的長尾理論,淘寶網等眾多互聯網平臺已證實了這一點。茶具作為一種文化商品,其文化屬性本身就決定了它小眾化的市場特征。第七,民族化。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具的民族性特征不言而喻。只有民族性的才是世界性的,因為唯有不喪失茶具產品的民族性,茶具方能真正走向世界。而茶具產品造型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元素和茶具的有機結合上。茶具的造型藝術綜合地體現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體現了茶藝和茶道崇尚自然的宗旨。自然永遠是人類創意的源泉。現代茶具產品的造型創新設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個過程中必須不忘自然,在自然中尋找豐富的創意元素,在前述的七大原則中走出自己的創新設計之路。當然,這個過程也是曲折的,可以預見,茶具中人文情懷和商品屬性的沖突將成為其未來設計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1-15.
[2]陸羽.茶經[M].重慶出版社,2010.4:6-10.
作者:賀婧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藝術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