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園景觀設計分析(4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茶元素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點探究
摘要:自古至今,茶是中國傳統文化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代觀光茶園、茶文化主題公園、茶館、茶文化博物館等園林場所環境的重要載體元素。本文以園林景觀中茶元素的應用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茶元素與園林景觀的結合思路及方法,以期對與茶相關的園林景觀設計有所幫助。
關鍵詞:茶元素;園林景觀;結合
茶是我國傳統文化及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當今社會,茶及茶文化滲透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興盛,與茶相關的園林景觀也如雨后春筍。各類涉茶景觀環境的設計應將茶文化作為重要元素,深入挖掘其內涵,豐富其表現形式。如何將茶文化與涉茶環境進行充分合理的對接,理清茶文化與茶景觀的關系,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1茶元素的含義
園林景觀中的茶元素,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其物質方面是指茶的種植、培育、采摘、烤制、銷售等具有技術含量的科學技術內容;其精神方面是指茶的品種、品嘗、禮儀、民俗,以及有關飲茶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人文科學內容[1]。茶元素在景觀中的運用主要以文化的形式呈現,如茶詩詞、茶藝、茶道、茶畫、茶禮俗、茶史、茶器等等[2]。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與茶相關的詩詞頗多,展示了茶給人們帶來的精神感受及生活哲理[3]。茶藝與茶道是烹飲茶的技藝及在其過程中個體所獲得的心理享受[4]。茶畫,是以茶為主題,以二維圖象的形式展現各種與茶相關的人類活動場景。茶禮俗是茶文化在人們生活中形成的行為規范及風俗習慣,其中以茶為主題的茶俗由于地域、時代、民族的不同,呈現了不同的形式與特色。茶史是與茶相關的歷史典故、歷史名人等。茶器是與茶相關的器具。
2茶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價值
2.1文化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的興盛,茶文化發展迅猛。與茶相關的活動場所大力建設,在物質、審美、精神等方面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生活要求。通過各種茶事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和溝通,弘揚了茶文化精神及茶文化知識的傳播。茶元素在景觀場所中的運用,滿足了人們對環境的審美和文化的要求。
2.2經濟價值
茶文化的興盛帶來了茶葉經濟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與茶相關的觀光旅游活動等具有非常明顯的經濟效應。觀光茶園、茶館等旅游休閑活動場所的出現,對旅游經濟產生了非常大的正面影響,更加凸顯了茶元素的經濟價值。
2.3生態價值
我國茶園面積廣闊,茶樹是經濟、生態兩用林,茶園生態系統是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改造、利用而形成的人工生態系統。茶樹作為茶園景觀設計的主要植物,與其他植物一樣具有吸收CO2和釋放O2的生態功能,同時具有調控氣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5]。
3茶文化園林景觀發展趨勢
伴隨茶產業的興盛,與茶相關的景觀環境建設如火如荼,如觀光生態茶園、茶文化主題公園、茶博物館、茶館及旅游景區的環境景觀設計緊緊圍繞茶文化主題[2],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茶主題空間。在發展茶主題旅游的同時,讓人們充分了解中國茶文化。
4茶元素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結合點分析
據上述,茶主題園林景觀的建設不僅需滿足大眾休閑、旅游觀光的要求,同時也應充分表現茶文化的歷史底蘊,促進茶文化傳播。
4.1與地域文化結合,充分體現茶文化
任何景觀設計都應以主題文化為精神支撐,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在進行與茶相關的景觀設計時,應緊緊圍繞茶文化主題,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進行景觀體現。各地區各民族經過歷史的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俗,其可以作為設計素材為設計師所用。將地域文化與茶文化進行結合應用于園林景觀中,并將當地的民俗風情在涉茶景觀中體現出來,有助于形成獨具特色的茶景觀環境。在涉茶景觀設計過程中可充分運用茶馬古道歷史、民俗茶藝等地域文化人文等營造了茶文化氛圍濃厚的景觀[6]。如茶資源豐富的云南,茶文化歷史悠久,飲茶民俗多樣,有傣族的竹筒茶、藏族的酥油茶、佤族的鐵板燒茶、白族的三道茶等等,均在景觀設計中進行了情景體現。
4.2結合景觀要素,提煉運用茶文化符號
通過茶文化符號在涉茶景觀設計上的運用,點綴景觀空間,傳達茶文化精神。茶文化在景觀要素中的應用主要通過茶符號的解構與重構來完成。
4.2.1景觀建筑與茶文化符號融合
景觀建筑是涉茶環境中的重要設計要素,具有使用、點景的功能。涉茶環境中的景觀建筑應與茶文化相呼應,營造如傳統茶舍、茶棚等突顯茶文化的建筑形象。并將當地具有明顯特色的建筑風格、文化符號與紋飾運用在建筑上,如將門窗做成茶壺口的圓形等,還可以與茶詩詞、茶書畫結合。如福建天福茶博物院的牌坊大門設計,運用了楹聯的形式,結合歷史名人道出茶的歷史,使人們在使用過程中更好地體會茶文化精髓。
4.2.2設施小品突顯茶文化符號
景觀環境中的設施小品主要包括:廊架、涼棚、景墻、雕塑、座椅、垃圾桶、燈具、標識牌等。在涉茶環境中,可以利用雕塑、景墻、桌凳等展示與茶文化相關的歷史名人、事件、典故和詩詞;將與茶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事件、茶葉的制作工藝、與茶相關的場景片段、茶器具作為雕塑的素材,來展示茶文化;以景墻浮雕的形式展示與茶相關的文化等;也可以將茶器具直接作為景觀小品點綴于景觀空間;或將茶器具通過抽象、夸張、簡化等手法,形成具有獨特造型的景觀燈或將茶壺改造成桌凳及垃圾桶等方式,在美化景觀環境的同時,體現茶文化。
4.2.3園路鋪裝融入茶文化符號
進行涉茶環境鋪裝設計時,可以引入與茶有關的紋飾、圖案以及符號,來營造富有趣味和想象力的茶空間。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葉試驗基地景觀規劃設計中運用地雕的形式展示了茶藝表演場景、茶詩詞等,獲得良好的視覺體驗。中國茶道講究古樸自然,重在意蘊,因此在鋪裝選材上盡量選擇具有古典樸素特征的材料,如用磚、鵝卵石、瓦片營造的花街鋪地,與茶文化景觀的氛圍契合,體現茶文化內涵。
4.2.4植物配置體現茶文化精神
涉茶環境中的植物配置,應在考慮植物特性的同時,營造符合茶文化的意境。如根據與茶相關的詩詞歌賦中對飲茶環境的描述,選擇相應的植物種類,營造出“靜”、“和”、“敬”、“清”的茶文化意境;還可將花壇設計塑造成茶器具的式樣,營造茶氛圍。
4.3結合茶事活動,創造體驗式茶景觀
參與茶事活動,是樂趣也是精神享受。在該過程中,人們可以釋放壓力,獲得身心的放松。涉茶環境中,茶事活動主要包括采茶、制茶、品茶的過程,通過該過程,人們不僅可以體會茶事勞作的滋味,也可以達到陶冶情操和修身養性的目的。茶事活動中,通過茶藝表演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茶文化。
5結語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以茶文化為主題進行涉茶景觀設計,需要充分挖掘茶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內涵,結合多種表現方法,將茶元素與涉茶景觀緊密結合起來,達到傳承中國茶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康乃.中國茶文化趣談[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2]何志丹.茶文化的符號學解讀及其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D].湖南農業大學,2009.
[3]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1998.
[4]童啟慶.習茶[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
[5]周艷,駱云中等茶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99-102.
[6]周婷,邵宛芳.淺析茶文化在生態茶園景觀中的表達與營造———以西雙版納大渡崗鄉云寶生態茶園景區設計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9(2):10-14.
作者:葛現玲;張媛媛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林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第二篇: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與風景建筑形態構成探討
摘要:中國的景觀設計美學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影響,強調“和諧之美,整體之美”,景觀設計追尋人與自然,景觀與自然的完美融合。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和風景建筑形態構成也強調景觀設計要和原有的地形地貌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因勢利導,創造出改造于自然而回歸于自然之感。它要求景觀設計將天、地、人、思想、道德與設計藝術相互統一,崇尚天地萬物的普遍聯系性。筆者在本文中,從茶葉景觀設計的自然環境觀、文化意境塑造、創意構圖、空間處理四個方面來探究。
關鍵詞:茶園;景觀設計;景場環境;風景建筑
茶園的景觀設計大部分是對原有的茶園進行改造和有章法的修繕,本身并不會完全地創造出一個茶園,因此,尤其要注重對原有茶園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原有茶園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筆者將從自然環境觀、文化意境塑造兩個方面探究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景場環境,從創意構圖、空間處理這兩個方面探究茶園景觀設計中的風景建筑形態構成。
1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探究
1.1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的自然環境
觀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主要是為了讓茶園的景觀設計和原有的茶園生態有效融合。對于一般的茶園,其重要的功能還是產茶,因此,無論其景觀設計如何,都不能改變這一屬性。茶園一般處于丘陵地帶,山勢起伏不定,茶樹屬于灌木或者小喬木,常年綠色橢圓形葉子,一般不會太高也不會太大,茶樹的樹齡可以達到一兩百年,但是,其產茶的時間大約只有40-50年,所以茶樹的一生四分之三左右的時間是不產茶的,特別是茶樹步入衰老期,其本身就變成了一種極具價值的觀賞木。因此,對于茶園景觀設計,可以從自然環境角度出發,優先改造那些已經步入衰老期不再產茶葉的茶樹,對其進行修繕。此外,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自然景觀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不能或缺,雖然茶園的景觀設計并不便嵌入人工的亭閣樓宇,但是,鑒于人本主義思想,在現代茶園的設計中亭閣樓宇不可或缺。從現代主義思想上分析,亭閣樓宇并不屬于自然景觀,但在傳統道家哲學思想中,亭閣樓宇等作為人的居住和休息場所,本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不代表人的一切東西都來源于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相互聯系的,所以,供人居住的一些必須場所也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現代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的自然環境觀也可以嵌入適當的亭閣樓宇,一些簡單的亭子是可取的,畢竟對于茶園來說,茶農采茶休息間歇需要一定的場所。
1.2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的文化意境
塑造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需要體現茶文化,對于一個強調自然的景觀設計,需要意境的襯托,這是人工景觀的靈魂。現代茶園景觀設計中場景環境如何深入的表達出茶文化,如何表達出最自然的意境美學呢?首先,茶園景觀設計需要充分的保留茶元素。誠然,在茶園景觀中,最重要的當屬茶樹,而茶文化的體現,茶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一整套茶文化的體現還需要加入一些別的元素。筆者認為,對于茶園景觀設計的文化塑造需要加入一整套采茶、制茶、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風俗。對于一個完整的茶園,一定要開辟一快地方展示原生態制茶工藝,茶園生產的茶葉產品也應該供人們欣賞品鑒,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流程在茶園周圍的小茶館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中國的傳統的自然意境強調虛實相生,萬事萬物皆有因有果。茶園景觀設計的自然意境呈現最重要的是茶園的生活氣息。因為從本質上說,茶園不是純自然的產物,茶園是人們勞作的場所。因此,最自然的體現并不是讓茶園變成一片無人煙的地方,而是讓其具有生活氣息,到了采茶的季節,茶園中一定有茶農在采茶,當茶籽收獲的季節,一定有茶農采茶籽去打油。這都是最渾然天成的東西。因此,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一定要體現茶園的本身屬性,只有會回歸到自身原來的面貌,才是最真實、最質樸的美。
2茶園景觀設計中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研究
2.1茶園景觀設計中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的創意構圖
茶園景觀設計最重要的是自然,要讓茶園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所以,茶園景觀設計中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的創意構圖需要充分的借助茶園地區的地形地貌,因勢利導,借助自然創造讓一切都看起來渾然天成。當然,茶園本質上是人們創造的,一定程度上類似于莊稼地,很早以前,茶園一定是茶樹和其它的灌木、喬木、雜草一起生長的,人們來到這里之后,會清除掉無用的灌木和雜草,然后一代一代人的耕作勞動,讓茶園變得和周圍的一切融合在一起了。這就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自然會將自己創造的東西給予人類,而人類也付出自己的勞作讓自然更加充滿人性,茶園是人們勞作的產物,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一切看起來都成為了自然的一部分。
2.2茶園景觀設計中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的空間處理
在前文中提到了,茶園景觀設計非常有必要在茶園中加入亭宇樓閣,茶館也是必要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茶園回歸到茶園本身的功能上,讓茶園不僅是景,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對于茶園景觀設計中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的空間處理就需要順應茶園的生活功能。在茶園中一定要有茶農的休息場所,一定要有茶農制茶的廠房,也一定要有人們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地方。茶園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些的空間都是茶園所必須要有的東西。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茶園景觀設計中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的空間處理需要掌握自然的節奏,一定程度上不能對茶園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要首先了解人性,其次要了解自然,自然和人性是統一的,不存在割裂,這是一個人與自然平衡且妥協的過程。
3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與風景建筑形態構成主首先需要了解人性,其次才是自然性,茶園本身是人從自然給予的基礎上所創造的,其核心還是人的屬性,所以茶園要回歸到其本身的面貌,采茶、制茶、沏茶、飲茶等過程和場所都不能缺少。其次,茶園的景觀設計要考慮自然性,人去改造自然,但是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能大刀闊斧,也不能止步不前,自然和人性是統一的,不存在割裂,茶園現在所呈現的結果是人與自然平衡且妥協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裔婷.風景園林專業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別墅設計為例[J].大學教育,2015,(03):130-131.
[2]李哲,成玉寧.風景園林學科建筑設計初步教學研究———以東南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建筑設計課程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2,(12):66-68.
[3]畢迎春,張駿,王未.地形、植物、水體在風景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1,(34):21123-21126+21130.
[4]周練,沈守云,廖秋林.風景建筑的地域性表達與創作———以南寧青秀山鳳凰塔改造設計為例[J].中外建筑,2010,(02):79-80.
[5]楊程.現代風景樓閣的設計與創新———以縉云縣后陳山公園景觀塔建筑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08,(12):80-82.
[6]張弦,齊康.風景建筑設計的思考———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門票站規劃及單體設計[J].華中建筑,2007,(05):29-31.
[7]徐春彥,黃忠,顧永平.與風景共生的建筑———九華山公安局建筑設計研究[J].浙江建筑,2007,(01):1-2+5.
[8]李寧,郭寧.醒來的桃源———四川光霧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游人接待中心規劃與建筑設計[J].華中建筑,2006,(06):34-37.
[9]雷永忠.風景建筑設計中的“道法自然”———青城山“月沉山莊”設計雜談[J].成都科技大學學報,1993,(05):16-19.
作者:谷佳音 單位:云南工程職業學院
第三篇: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與風景建筑形態構成探討
摘要:中國山水畫是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畫科,大致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獨立于隋唐,成熟于兩宋。顧名思義,山水畫以山水風景為表現形式,并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格調以及氣韻,在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對世間萬物的看法。中國山水畫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內涵,這與我國傳統茶文化有諸多相同之處,因此,在現代茶園景觀設計中,不妨把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融入其中,并輔以新穎而靈活的表現形式,如此定會讓茶園景觀更加符合游客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關鍵詞:茶園景觀;中國山水畫;意境表現;路徑研究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中國山水畫所營造出來的意境,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應該說,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和精髓,它把景色與情感充分融合,做到了處處是景,處處是情,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而山水畫的這種意境,對現代茶園景觀設計來說,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在茶園景觀中融入山水畫的意境,能夠讓景觀的布局和結構更加巧妙和精致,可以給游客帶來更多的精神享受。
1中國山水畫意境探析和發展演變
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可以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在玄學和清談之風的影響推動下,歸隱山林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山水之中找尋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山水畫也就應運而生。我國山水畫并不是對自然風景的簡單描寫,而是把自己的審美、思想、感悟、價值、追求等融入繪畫里,進而讓自己的主觀世界與眼前的客觀世界合二為一。山水畫中的一鳥一木、一山一水,無不蘊含著作者的態度和思想。山水畫的精髓和靈活是意境。其實我國傳統文化對意境的追求不單單體現在繪畫當中,早在先秦時期,諸多文人和大家就強調文章的情感性。如儒家認為文學創作不單是要文通字順,而是要在寫作中把作者的情感融入進去,讓讀者透過文章能夠覺察到作者的內心世界。道家則認為寫作的本質是要構造意境,文字只是一個媒介,讓讀者通過文字感悟到這種意境,最終“得意而忘言”。藝術是相同的,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學中的意境構造,必然會影響到后代繪畫藝術意境的形成和發展。在魏晉時期,山水畫開始形成,與西方風景畫的寫實主義不同,我國山水畫從一開始就是一種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審美價值具體呈現。它以山水風景為基礎,融入了作者的人格理想與價值追求。但是,魏晉時期的山水畫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以形寫神”,經常是寥寥幾筆,便是山水之狀。當時的畫家并沒有創造出更多的繪畫手法,在融入自己情感的時候,往往也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比如說一片松林、幾根竹子、一間草屋等,每一種事物都蘊含著作者不同的情感訴求。這種“以形寫神”的手段,簡單而明了,能夠讓讀者很快察覺到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此同時,這種早期山水畫對自然事物的描繪,影響了后代山水畫家對事物的選擇,從后代的山水畫所描繪的對象來看,大多都是以山水、竹子、草屋、松樹、扁舟以及廟宇等事物為主,這都來源于魏晉時期“以形寫神”的審美觀念。到了隋唐時期,山水畫的發展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繼承了前代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質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詩歌的境界與繪畫的境界融合起來,唐代是詩歌璀璨的年代,政治上的穩定開明以及經濟上的繁榮,催生了一大批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等。在這些詩人中,不乏一些在詩歌與繪畫方面都有高深造詣的名家,例如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聞名于世的著名詩人王維,他的詩注重對意境的構造,讀之猶如在欣賞一幅美麗山水畫,譬如說那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對傳統山水畫提出了新的主張,他強調要把繪畫跟詩歌聯系起來,一是要做到詩中有畫,另外一點是要用詩歌的藝術手法去繪畫,讓山水畫不再單單是不動的風景,而應當是凝固的詩歌,讓人從畫中能夠感受到優美的詩情,達到“畫中有詩”的目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我國山水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注重構圖、景觀設置、層次起伏、鋪墊等方面藝術手法。到了兩宋時期,山水畫在意境的構造上跟前代相差無幾,可以說已經定型和成熟了,但是在畫法和技法上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和提升,比方說“六要”的繪畫技巧,六要分別是氣、韻、思、景、筆、墨。可以說這“六要”基本奠定了我國傳統山水畫的繪畫要點,此后歷朝歷代的山水畫家,都是按照這幾點進行學習和繪畫的。這“六要”中的“氣”指的是繪畫前要心隨筆運,心中要先做到胸有成竹。韻,指的是在繪畫時,要有韻律,要學會輕重緩急,要有主有次,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恢弘時而低沉。思,指的是心中要有物體的大體形狀,在繪畫前要做到心中有數,仿佛畫本身就在那里,作者只是將其顯現出來。景,就是要做到景觀設置合理、布局巧妙,讓人觀之有詩情畫意。筆,講究的是在繪畫過程中的下筆技巧,要在依照法則的基礎上,靈活變通,不能死板守舊。墨,講究的是用墨的技巧,要做到層次分明,有淺有深,顏色自然。值得一提的是,兩宋之后的山水畫,尤其是元代的山水畫,少了一些灑脫和恢弘,多了幾分傷感。因為元代的政治環境比較惡劣,另外重武輕文,特別是排斥漢族文人,因此很多山水畫家比較落魄,他們把這種失落之情融入到了繪畫當中,在著墨上多用淡色,畫面整體情調比較淡泊,又夾雜了些許傷感。元代的山水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清山水畫以及近現代山水畫的風格和意境,為山水畫的意境中增加了幾分逃逸淡泊之感。
2當前茶園景觀設計中的不足
我國茶葉觀光園產生于臺灣,憑借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種茶歷史,臺灣在20世紀七十年代別具匠心地發展出可以讓游客觀光、游玩、體驗、購物的茶葉觀光園。在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兩岸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文化和經濟的來往,臺灣的茶葉觀光園模式也隨著傳入大陸。但一開始只是在沿海地區的茶產區有所發展,比如說福建、浙江等地。21世紀伊始,隨著我國正式開展農業旅游后,我國內陸地區的茶葉觀光園才得到快速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大陸茶葉觀光園存在著諸多不足,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少茶園在景觀設計上存在著一些偏差和缺陷。
2.1景觀設計理念存在偏差,景觀設計與周圍環境不太協調
從現實來看,我國的茶產區大多分布在一些風景秀麗、青山綠水的地方,在這里建設茶園,最重要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就是當地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對生活在現代都市里的人們來說,回歸自然、放松身心是他們去茶園觀光的主要目的。但是反觀我國一些茶園,卻采用了一些與當地自然風貌格格不入的景觀設計,有的是一味圖洋圖大,建設一些富麗堂皇的酒店、餐廳、超市,嚴重破壞了茶園本身“天人合一”的特征。有的是設計理念比較落后,雖然有相應的景觀設施,但是這些景觀與茶文化相去甚遠。比方說一些茶園為了吸引顧客,建設一些漂流項目、水上娛樂設施、游樂場等,這嚴重違背了茶園幽靜、高雅的文化內涵。這些景觀設計,也許能在短時間內吸引一些消費者前來游玩,但是很難得到長久的持續發展。
2.2景觀設計比較單一,并且有著很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從實際看,無論是河南、浙江、福建還是云南等茶產區,其茶園景觀大多集中在采摘、茶藝、購物等方面,很少有創新,這就會讓游客產生厭煩和疲倦,基本上去了一個茶園就不想再去第二個茶園了,因為基本上是“千園一面”,大同小異。深究其因,不難發現,這種“千園一面”情況的產生,與一些茶園的設計惰性有很大關系。一些茶園的設計比較好,會引來其它地方茶園設計者前來參觀學習,有的為了省事,直接拿來為我所用。比方說在河南和云南等地的茶園,其在景觀設計上竟然采用的是江南風格,與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環境相差很大,讓游客感受不到茶園與當地文化的融合,顯得不倫不類。
3山水畫意境與茶園景觀之間的關系
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和精髓,而這種意境不僅能夠讓人感受得到,更主要的是其并不虛無縹緲,不像空中樓閣一樣虛幻而無法觸摸。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源自于現實,是一種讓人們可玩、可看、可行、可居的意境,它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與景觀設計相通相融,可以被移植到現實中來。首先,山水畫所蘊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茶園景觀設計十分契合。我國山水畫出現的年代與我國茶文化形成的年代基本一致,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另外兩者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也相差無二,都受到了道家思想和當時清談之風的深刻影響,因此兩者都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山水畫中的“天人合一”,講究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內心追求注入到了繪畫當中,用青山綠水、竹林清泉去表達自己的高尚人格。而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張飲茶者要通過茶這一媒介,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從云卷云舒、明月清泉中感悟到宇宙的規律,進而凈化內心,讓自己變得更加從容而平和。因此,山水畫的意境和茶園景觀設計是相同的,都是試圖通過自然景觀或是與自然景觀相匹配的人文景觀,讓觀眾或是游客得到精神和內心上的享受。其次,在現代化碾壓傳統人文環境的今天,茶園景觀更需要用山水畫的意境去重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現在,我國城鎮化步伐日益加快,傳統的社會人文環境被現代化的樓房、公園、馬路等設施所取代,中國傳統的民居和環境已經所剩無幾。當然,現代化本身是順應時展的,其目的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舒適和便捷,本身并無可厚非。但是也要看到,很多人開始追求那種記憶深處的“鄉愁”,因此,在茶園景觀設計中,就應當大膽地采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表現手法,把中國人的“鄉愁”原封不動地移植到青山綠水之中,讓人們的“鄉愁”望得到、摸得到。
4中國山水畫意境在茶園景觀設計的應用
我國的茶園多分布在山脈和丘陵地帶,多為有著青山綠水的美麗風光。因此在一些山脈較多的茶園景觀的設計上,可以學習和采用山水畫里面的山脈層次組合的表現手法,設計出層次感和立體感更加強烈的茶園景觀。而對那些地處丘陵地帶,山脈較少且山勢平緩的茶園,則可以園區內較高的建筑物為參照,將其當作“主峰”,運用山水畫的布局理念進行景觀上的設計。比如說其景觀根據園區最高建筑向兩邊依次遞減,呈現出平緩下行的態勢。同時,在前后的景觀設計上,也應當以最高建筑物為參照,大體上分為前后兩支,呈現出一種環繞擁抱的布局形式。設計者可以采用這種景觀設計方式,讓景觀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一方面可以讓園區富有韻律感、節奏感和立體感,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持園區中空氣的流通。我國的山水畫中不能缺少山和水。古語有言:“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至”,傳統山水畫中水的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動態水,一種是靜態水。動態水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明快而活潑的感覺,靜態水則可以讓人的心情舒緩而平和。在茶園景觀設計中,應當充分借鑒山水畫中對水的表現形式,一方面要通過建設池塘、小河等靜態水景觀,給茶園注入一種平靜而從容的意境。另一方面,還要充分利用園區里自然河流、瀑布、小溪、泉水等動態水,將其設計成可供游客觀賞的自然景觀。對一些缺乏動態水的茶園,可以建設一些噴泉、涌泉等人造景觀,來增加茶園的動感。最后,還要充分借鑒中國山水畫中的常用元素。中國山水畫和茶文化一樣,都推崇竹林、松樹等自然事物,因此在茶園景觀設計中,應當大膽地采用這些設計元素,并結合中國文化將其布局到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房前屋后可以種植一些竹子,在靠近水流的地方種植一些松樹,以此來達到一種“不可居無竹”和“風入松”的高雅意境。
參考文獻
[1]李西洋.山水畫意境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裝飾(理論),2012(10):230.
[2]周嵐.關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6):58-61.
[3]林馥茗.開發茶文化旅游促進茶產業發展[J].茶葉科學技術,2007(3):31-32.
[4]李大勛.現代景觀設計意境創造的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3.
[5]楊爽,張建紅,郎嬌.文人園林意境美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民營科技,2010(6):263-263.
作者:李中亞 單位: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第四篇: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分析
摘要:觀光型茶園是一種集旅游和茶葉生產于一體的生態型農業,為了提高觀光型茶園的旅游價值和生產效益,相關的環境景觀設計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對觀光型茶園特點及其環境景觀設計遵循原則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幾個重要問題,最后從自然環境景觀要素和人文環境景觀要素兩個方面對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要素進行了整體設計。
關鍵詞: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態休閑型旅游業的發展,以觀光作為目的的茶園也得到了重視和發展,觀光型茶園作為一種新型農業形態,其集茶業和旅游于一身,以茶為載體開發出來的融茶資源、茶產品、民族風情以及田園風光等于一體的現代新型生態型旅游。環境景觀設計對于觀光型茶園來說十分重要,隨著現代景觀生態學、環境規劃理論等的發展,對觀光型茶園環境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本文從觀光型茶園的特點出發,探討了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在對現行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實例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就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要素進行了整體設計。
1觀光型茶園的特點及其環境景觀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
1.1觀光型茶園的特點
觀光型茶園建立在茶業活動的基礎之上,以茶為媒介促進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有利于茶業生產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茶葉生產結構的調整,促進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觀光型茶園也是現代生態農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建設形態上局部封閉與區域開放相結合,在功能上既需要滿足生產需要,又需要滿足觀賞性和藝術性,觀光型茶園的這些特點是其環境景觀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1.2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應該遵循的原則
根據觀光型茶園的特點,在其環境景觀設計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從茶園自身地貌、地形特點和氣候環境條件出發合理安排景觀和環境布置;二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使茶樹、茶園與文化、鄉土、歷史、民俗等人文景觀相互輝映;三是茶園要具有多種功能,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均衡;四是要有較強的體驗感和參與性,讓游客能夠參與茶葉的采摘、制作以及茶樹的修剪、整枝等活動。
2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在對國內眾多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目前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設計中存在以下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2.1資源缺乏整合,茶園功能存在欠缺不少
茶園環境景觀設計顯得過于分散破碎,土地用途不明確導致茶葉種植用地與建筑用地交錯,不利于茶葉生產的規模化,一些中小型茶園在設計質量上存在不少問題,基本的空間構圖、空間序列等美學法則沒有得到基本的應用,在功能上存在欠缺,沒能有效的將文化建設融入到茶園功能和景觀設計中來,使得茶園環境景觀對游客缺乏有力的凝聚和吸引。
2.2缺乏特色創意,構思過于僵化死板
茶園環境景觀設計存在很大的同質化或趨同化現象,相互之間進行模仿造成了缺乏特色和創意,茶園中設計的景觀、布置的環境和安排的旅游活動之間的差異性很小,這是由于設計時缺乏形象塑造和特色創意所導致的。茶園在設計構思上盲目追求構圖和人工設施的搭建,造成了自然氣息的丟失,觀園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難以品味到田園之樂和鄉野之趣。
2.3入口設計不佳,茶園進入路徑不暢
不少茶園忽略了入口環境景觀的設計,使得入口處的環境景觀與整個茶園的主體景致不協調,造成了茶園整體形象的受損,并且在游客進入茶園前就留下了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不少茶園對茶園外部環境缺乏重視,片面強調園區內部環境景觀建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茶園的進入路徑不暢,進入路徑不但狹窄而且沿途缺乏與茶園主題相匹配的環境景觀,甚至出現臟亂差的現象。
2.4建筑簡陋或不當,服務景觀設施匱乏
茶園建筑是觀光型茶園重要的景觀,但很多茶園的茶園建筑比較簡陋,有的茶園花很大成本建造了歐式建筑,但這種建筑與鄉村景觀和本地風土民俗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協調性。旅游服務設施的匱乏是茶園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少茶園內既沒有滿足游客需求的服務設施,也沒有景觀設施,只有茶葉生產,造成游客在茶園的滯留時間短、消費少等問題,這種單一功能項目的茶園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
3觀光型茶園環境景觀要素的整體設計
3.1自然環境景觀要素的設計
3.1.1地形與水景的設計
茶園地形設計中應該盡量以適應地形、地貌為主,因地造景,最大限度降低景觀干擾和成本,對于過于平坦的茶園地形要進行合理的改造以獲得空間構圖美,地形的設計與處理中需要對排水要求進行考慮,也應該綜合考慮與其他景觀的關系。茶園中或周圍的河流、水道、湖泊、濕地、水庫等是重要的休閑空間景觀,通常需要對其進行人工護坡才能形成親近性的水面景觀,是茶園生態景觀的重要構成,是游客賞景、休息、駐足、休閑的重要空間場所。
3.1.2建筑與植物景觀的設計
茶園中的建筑包括亭、廊、花架樣式的服務性建筑和雕塑、噴泉、燈具、臺階等樣式的裝飾性建筑,前者在布局上應該以點景、分散的方式進行,后者應該考慮茶園景觀的生態性和經濟性,另外茶園建筑在造型、園墻、水系、水景等的設計上應該以突出茶文化為重點。除了茶樹之外,茶園環境景觀設計中還應引入豐富的植物景觀,諸如生態林區、觀賞茶樹、風景林、建筑搭配植物等,使之與整個園區的環境相協調。
3.1.3環境保護的設計
觀光型茶園的環境保護設計包括生態環境、景觀資源、生物資源、植物資源等的保護設計,生態環境方面,空氣、衛生、噪音等都是衡量園區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要綜合安排在保證旅游生產功能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景觀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對于園區的景觀要嚴禁私自改造、破壞或調整,改善園區交通,為游客進入和觀賞創造良好條件;生物資源包括景區的動物、植物資源,這些都構成了景區的旅游資源,要做到綜合利用、綜合開發和綜合保護;植物資源保護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建立預測預報和預警制度。
3.2人文環境景觀要素的設計
3.2.1保健休閑娛樂的設計
茶園自身的特性使得其具有較高的保健療養價值,茶園空氣負離子對人體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要加強空氣負離子體驗區、呼吸區的建設;在茶園內布設茶室、畫室、鳥鳴區等休閑娛樂區域,為游客提供休憩、休閑、娛樂的場所,為其融入自然、欣賞茶園風光、放松心情創造更多的環境和景觀載體。
3.2.2生態體驗的設計
觀光型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條件為生態旅游和生態體驗創造了豐富的資源條件,可以在茶園中開展多種多樣的生態體驗活動項目,在生態體驗區應該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原生的生態環境,減少人為的干預、干擾和破壞,充分彰顯和表達觀光型茶園的自然之美和自然之趣,為主要來自都市的游客創造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和體驗自然的良好環境,增強其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和解讀。
3.2.3茶葉文化館的設計
我國茶葉生產消費和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可以考慮在觀光型茶園中設計和修建茶葉文化館,將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展現給游客,帶給游客更高的體驗感和多方面的功能價值,在茶葉文化館內設置茶室供游客品茗賞茶,開設茶葉加工、茶葉制作手工作坊,讓游客近距離體驗茶葉生產流程和工藝,還可以參與體驗,舉辦各種茶藝表演等文化娛樂活動,提高茶園的體驗功能,讓游客在觀賞、旅游、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知識。
參考文獻
[1]鐘紅華,林文明.茶園生態建設與休閑觀光功能開發———武平縣松花寨生態茶莊園的轉型之路[J].基層農技推廣.2017(01)
[2]劉軍.休閑觀光水稻園建設及發展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6(12)
[3]王彥偉,劉寧,馬軍山.基于休閑觀光的茶園提升改造設計初探———以寧海縣桑洲茶葉主導產業示范區為例[J].現代園藝.2015(07)
[4]陳慧宇.茶園景觀設計中景場環境與風景建筑形態構成研究[J].福建茶葉.2016(03)
[5]方目標.生態觀光茶園建設之我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01)
[6]王燁軍.山地茶園建設技術需求與管理技術1[J].茶業通報.2013(03)
作者:王桂林 單位:綿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