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文科下設計類創新型實驗課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當前高校推進學科發展的重要任務。該文作者通過對設計類實驗課程多年的教學實踐與學情跟蹤,發現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條件不充分、教學成果不顯著、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是教學中的痛點所在,并探討在新文科、金課理念指引下,結合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思政、多維度評價等方法,采用創新型實驗課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改革,以滿足新時代設計類人才培養需求。
關鍵詞:新文科;設計類實驗課;教學改革
一、新文科對設計類人才培養的新定位
隨著新時代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需要人文社會科學通過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醫交叉等研究方式提出創新性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個部門正式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為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建設轉型提供新動能[1]。傳統設計類學科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目前,我國高校設計學科由環境設計、工業與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影視與動漫設計、新媒體設計、藝術與科技等專業構成。專業細分化的優勢在于推動學生拓展相關專業的學習深度,但也在教學層面形成了一定的專業壁壘,導致部分學生對其他專業學科知識了解較少。新文科建設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的具體履行[2],應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多種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如今正處于專業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針對專業必修課與專業實驗課,相關人員依據新文科建設理念與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專業實驗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實踐。
二、新文科設計類創新型實驗課教學改革背景
1.新文科背景下設計類實驗課建設內涵
實驗教學是理論知識與實驗活動、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相結合的過程[3]。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創新型實驗教學有助于開展跨學科交叉融合實驗,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應用,有助于學生結合項目產出成果。目前,部分高校設計類專業中實驗課的內容和結構定位較為模糊。對于理工科而言,同一學科、同一專業方向的基礎實驗課程較為類似,其實驗教學中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實驗過程也有較為標準、嚴格的框架體系和參照標準。然而,文科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成果形式不同于理科,高校不能完全按照建設理科實驗課的標準和模式建設文科實驗課[4]。尤其是在設計類專業中,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創造性、發散性、跳躍性思維,其表達方式更加具有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典型特征。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設計類創新型實驗課建設中的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方法與考核方式要結合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實踐教學目標而確定。
2.環境設計專業建構實驗課程介紹
環境設計專業建構實驗課程作為燕山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必修課程,于2013年首次設立。課程圍繞建筑空間展開實驗,以提升學生對空間的理解能力,優化學生對空間的塑造效果。在第一個三年計劃與學情跟蹤(以下簡稱三年計劃)中,建構實驗與空間造型、模型制作課程的內容與結構相近,專業特色不突出,課程成果不顯著。在凸顯專業特色與更新培養計劃的前提下,2016年的建構實驗課程調整為圍繞傳統文化開展的環境建構實驗課程,目的在于整合課程結構,凸顯學科特色方向。在第二個三年計劃中,該課程教學在教師、學生、專業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教研團隊的持續建設、團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對課程學情的長期跟蹤,2019年開始的第三個三年計劃正在實施,在新文科、金課背景下重新定位實驗課,以使其發揮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成為教研團隊在優化人才培養計劃時的主要目標。
3.以往實驗課的教學痛點
(1)教學內容陳舊化
環境設計專業建構實驗課程在第二、三個三年計劃中的理論教學圍繞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展開,但我國古建筑構件、結構的種類與名稱繁多,以往的古建筑教學以識記名稱、復畫結構為主,內容冗繁,影響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隨著新文科、金課等理念的提出,單一的專業知識輸出已難以滿足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開展跨專業研究,讓教學具有階段性、挑戰性,是教學需要著重改革之處。
(2)教學條件受限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古建筑構件與解構的深度理解成為教學的一大痛點。如,古建筑局部構件拆裝的成本問題及復雜性、危險性與不可逆性,古建筑光環境設計實物實驗的復雜性,光照藝術效果與燈具選型及其參數的高成本,等等,成為以往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導致部分學生難以直觀地理解相關知識與技術。
(3)教學成果不突出
設計學類課程的結課作業以作品、項目方案匯報的形式為主,以往這些作業往往變成一份份文件存于檔案之中,既難以體現教師的教學成果,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目的性、積極性、精準性與競爭性。
(4)教學缺失評價更新機制
教學評價與更新機制是對教學效果的客觀反饋,有助于課程內容的更新和課程結構的調整,是教學發展的外在動力。以往的設計類實驗課教學缺乏相關內容、平臺與機制研究,導致教學、專業培養計劃、社會對高校畢業生能力需求三者之間的聯動缺失。
三、“五五五”創新型實驗教學模式在實驗課中的應用
針對新文科人才培育理念,依托環境設計地域傳統文化、藝術與科技等專業特色方向,教研團隊提出“五五五”創新型實驗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由“五環互滲”創新實驗教學內容、“五項引導”創新實驗教學方法、“五維協同”創新實驗教學評價共同組成。
1.“五環互滲”創新實驗教學內容
“五環互滲”創新實驗教學內容主體由“雙育內環”和“三驗外環”構成。其中,“雙育”指專業理論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三驗”指實物實驗、虛擬仿真實驗、設計實驗(圖1)?!半p育創新”是在以往專業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責任感的培養?!叭瀯撔隆奔丛谠袑嵨飳嶒灥幕A上,注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針對實物實驗中成本高、不可逆、操作復雜等問題,采用虛擬仿真實驗,在虛實結合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同時,以設計實驗為課程成果提升課程高度,并對應各類競賽,保障優質教學成果產出。
2.“五項引導”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五項引導”創新實驗教學方法包括五項內容:學習、分析與判斷,操練與模擬,選擇與設計,糾錯與答疑,反饋與評價。“五項引導”創新實驗教學方法突破以往實驗教學“講—做”思路的局限,基于問題導向調整實驗教學方法,既體現在游戲與虛擬仿真實驗中,又體現在整個課程中。其中,“問題式”針對實驗課最開始的理論部分,使學生在學習我國古建筑基礎理論與榫卯、斗拱結構知識的過程中,思考我國古建筑結構特征的優點,探討如何將我國古建筑結構特征用于現代設計;“交互式”針對虛擬仿真實驗與游戲實驗部分,使學生帶著之前的疑問在虛擬交互中獲取解決方案;“自主式”針對設計實驗選題,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有積極意義的相關方向開展設計實驗,給學生自主選擇權;“支架式”針對設計實驗中的教師輔導環節,通過教師的輔導,使學生針對較難的知識點開展啟發性、自主性學習,讓學生的認知再上一個臺階;“反思式”針對課程評價機制,使學生的成績評價有客觀的結果,也使整個課程有改革、前進的落腳處。
3.“五維協同”創新實驗教學評價
“五維協同”創新實驗教學評價由基礎評價(5%)、學生評價(15%)、虛擬仿真實驗報告評價(20%)、指導教師評價(40%)、學術專家評價(20%)組成。評價體系突破以往實驗教學評價中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驗報告或設計成果單一打分的限制,分數更加客觀,學生參與度高,評價效果良好。其中,基礎評價根據考勤情況而定;學生評價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完成,由后臺導出分數;虛擬仿真實驗報告評價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依據操作過程直接生成;指導教師評價由主講教師根據實物實驗與設計實驗內容進行分數核算;學術專家評價指根據設計實驗結果,在相關比賽中的排名體現。
四、教學改革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與展望
建構實驗課程作為新文科背景下環境設計專業創新型實驗教學課程,在教師、學生、學科發展三端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教學改革過程與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堅持多年學情跟蹤與教學理念更新;第二,堅持自主研發設計類創新型實驗教學模式并落實應用;第三,堅持強化評價反饋機制與課程成果目標;第四,堅持聯合多學科專業協同研究。近年來,教研團隊通過對新文科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創新課程教學聯動機制研究,開發游戲實驗;舉辦線下教學成果展示1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獲批河北省一流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并獲得全國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隨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應隨之轉型??梢哉f,科學技術與設計藝術的融合已成為中國藝術設計發展的新趨勢。環境設計專業實驗教學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應在遵循學科特色方向的基礎上,重視藝術類與工程類、信息類相結合的實驗與實訓,同時提高理論教學與市場應用的契合度,從而使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劉虎,王勤,馮建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實驗教學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9):270-273.
[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6):52-59.
[3]劉鳳泰.關于實驗教學改革的問題[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0(4):6-10.
[4]胡春瀛,王一柏.文科實驗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1):26-28.
作者:桑懿 趙琳 王希 單位: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蒙古國CITI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