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救中心建筑設計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創傷急救醫療的特點
1.1緊迫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發現如果患者在1h內得到救治,死亡率是10%,但是隨著得到救治的時間延長,到傷后8h才得到救治時,死亡率高達75%。這一數據后來被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休克創傷中心創始人考萊(R.AdamsCowley)引用,并提出了著名的黃金一小時(goldenhour)理念:在生存與死亡之間存在一個黃金一小時,如果傷情嚴重,患者只有不到60min的時間爭取生存。雖然患者可能不是在那段時間內死亡,可能在兩三天甚至兩周后死亡,但是在那1h內發生在體內的改變已經是不可恢復了。因此,在這里時間是第一位的。在馬里蘭休克創傷中心,與創傷急救相關的每項工具和思考模式,都衍生自“黃金一小時”理念,包括休克創傷中心的空間布局在內。
1.2突發性由于交通意外、墜落等事件本身具有突發性,由其引發的創傷也無特定規律可循。這就對創傷急救帶來了時間上的不確定性。急救中心24h處于工作狀態,人員設備隨時待命。日常獨立發生的創傷患者與突發性重大群死群傷事件,兩者是并行的。
1.3多醫療部門的綜合性創傷急救是一個需要綜合多個醫療部門的醫療行為,包括院內搶救開始需要的搶救室、手術室、影像中心、血庫、檢驗科等部門配合,以及搶救結束后的留院觀察病房、重癥監護病房(ICU)、住院部等護理部門的支持。目前的創傷急救大多是由兩種醫療組織完成的,一是獨立型創傷急救中心,具備各個完善的醫療部門;二是依托型,依托大型綜合性醫院,為急救部提供各種有效的支持。
2創傷急救醫療對醫療院區規劃要求
2.1在規劃布局上保證車行流線的順暢獨立型的創傷急救中心須保證醫院入口與城市道路順暢的連接,搶救入口靠近院區入口;依托型的創傷急救部須考慮單獨的專用出入口,避免與門診、住院、工作人員等人流交叉。創傷急救部應有明顯的標示,且位于靠近專用入口附近,便于運送患者的外來車輛快速辨別急救部的位置。急救車流須設置單向環形車道,使前車不必調頭即可駛離院區,在建筑入口前宜設多條車道,避免在發生集中事故時造成車輛擁堵。
2.2停機坪位置的選擇須保證與搶救空間的便捷聯系。在現代急救中,除救護車外,醫療救護直升機也越來越多地被使用,也有越來越多的醫院和創傷急救中心設置了停機坪。馬里蘭休克創傷中心不僅擁有600輛設施完備的急救車,而且擁有12架公共服務救護直升機,該中心的直升機停機坪可以隨時提供三架救護直升機同時起降,這也是它之所以成為全美甚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創傷急救中心的關鍵條件之一(見圖1)。在停機坪位置的選擇上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設置于建筑的屋頂;二是設置于醫院的空地上。如設置在屋頂,需要將可以直達手術室或專門搶救室的電梯直達屋頂,并位于停機坪附近,便于傷員的快速轉移。如設置在地面,也同樣需要靠近急救入口,并有無障礙的路徑直達,避免穿行院區主要道路。
2.3建筑物前采用無障礙進入路徑在建筑物的入口應設置無障礙通道,最好做無障礙緩坡入口,便于醫護人員推動運送患者的平車。在入口前宜設置較大雨篷,在天氣較惡劣的時候,使救護車和醫患均在雨篷的保護之下。如條件允許,救護車入口與人行入口應分設,救護車可直接駛進急救車專用大廳,該大廳直對搶救室,可節約寶貴的搶救時間。有些醫院因用地限制將急救部設于地下一層,在這種情況下應保證將急救車的行車路線引入地下層,使患者可平層到達搶救室。并設置明顯標志,使外來運送患者的車輛也可快速找到急救入口。地面層和地下層之間還應設置無障礙電梯,一些沒有乘車來的患者也可便捷的進入地下層的急救大廳。
3創傷急救中心的建筑設計
3.1分診區患者進入大廳之后首先面對的是分診室,在這里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被迅速的分流至各就診區。香港的急診就診區域分為三個部分:能夠行走的患者、乘輪椅患者和乘平車患者的就診區。英國急診科的設置分為非危重(Minor)診療處、危重(Major)診療區、復蘇室(類似我們的搶救室)、留觀室和兒童急診區。分診區一般位于入口大廳的顯眼位置,并有一定的空間對患者進行初步的問詢和基本體征的檢查,并需考慮存放平車、輪椅的庫房,以方便快速接診。分診區應靠近搶救室,使危重病人迅速得到有效的治療。
3.2搶救室搶救室是核心空間,周邊應圍繞影像中心、手術室、ICU、血庫、檢驗科等必要的功能空間,甚至其本身就是上述功能的集合。在馬里蘭創傷休克中心,手術室與急救室在同一個走道上,影像中心在走道的另一個方向。無論身處何處,醫生都能在這棟建筑中的任何一臺電腦上調出掃描圖像。在靠近護士站的地方還擁有自己的血庫。這些支持搶救的功能空間如是與其他非急救患者共用的,則應盡量使急救患者有單獨的通道。如影像中心應設置急救專用入口,為急救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在手術室的設計中應注意創傷急救患者對感染手術室的需求量相對較大,應保證急救患者除了能便捷地進入中心手術的凈化手術室,也有直接的通道進入手術中心的感染手術專用通道。搶救室內應配備各種急救設施,包括電擊除顫、氣管插管、呼吸機等,以及便攜式檢查設備如X光機、B超、心電圖機等,并隨時處于啟動狀態。以搶救創傷患者為主的搶救室應放置吊頂式數字X光機,不僅為搶救提供提供精確的診療依據,同時避免了不必要的患者移動。
3.3急救ICU院前-急診室-手術室-急救ICU或創傷病房的急救一體化是創傷急救的新趨勢。對于嚴重創傷,ICU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ICU應設置于方便患者轉運、檢查和治療的區域,并接近主要服務對象病區、手術室、影像學科、化驗室和血庫等。ICU開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積為15m2~18m2;可根據醫院情況配備單間病房,面積為18m2~25m2。ICU病房要求標準高,要保證光線充足,室內清潔、安靜、舒適,布局不僅考慮到對患者治療,也應考慮到工作人員的工作方便;室內溫度持在22℃~24℃,濕度在60%~70%,定期對室內做空氣消毒,達到規定的要求。美國的急救ICU,均為單人監護室,呈放射狀布置在工作中心周邊,而護士工作臺則小型化、分散化,每兩間監護室由一個護士工作臺監護。外圍是探視區域,探視親屬不進入ICU內部(見圖2)。
3.4機動空間由于創傷急救的突發性特點,設置一些機動的空間應對突發事件是十分必要的。如平時的大廳、候診廳可作為發生群死群傷事件時處理傷員、對傷員進行初步治療,以及傷員病情穩定后稍事休息的綜合性空間,在這種空間需要在墻面設置醫療設備帶,氧氣供應、負壓氣體、電源等基本設施應齊備。甚至較寬的過廳、走道也應預留這些設施,以備大型搶救時使用。
3.5物品儲存空間馬里蘭創傷休克中心擁有10間創傷急救室,每間的設置完全相同———氣管內管、胸管、生理食鹽水、紗布,以及所有急救用品,全都放在每間創傷急救室的相同位置,使醫護人員在任何一間工作都能迅速的找到需要的物品及設備。在緊湊的搶救空間中,可利用墻壁、柱面等放置物品存放柜,以醫護人員能最便捷地取到隨時所需物品為基本原則。在美國的醫療緊急救護單元中,物品通常被分為三類存放,第一類是在搶救中立刻需要用到的物品,如紗布等,放置在搶救室中;第二類是可以在患者病情緩解后用到的物品,如被服等,放置在護士站附近(見圖3);第三類是用于周轉備份的物品,放置在地下的庫房中,定時補充需用。這樣的物品放置的層次關系既有利于搶救急用,又最大限度地節約了真正的醫療空間。
3.6患者親友的等候空間在急救中心和急救科中,除了醫護人員、患者之外,還有一類人群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患者的親友。合理安排患者親友以減少他們的心理壓力,是設計中需要充分體現的?;颊哂H友的心情與患者的病情是相關的,患者有生命危險,親友必然心情沉重,為了分開這部分患者親友,使他們在等待患者搶救過程中不受干擾,并使醫生能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和患者親友討論患者的情況,應安排獨立的接待室。接待室應靠近搶救室,但又和搶救室分離,使在房間里等待的親友不至于聽到一些不該他們聽到的聲音,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接待室盡量有自然采光和通風,室外的環境對人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在室內環境的設計上應使用色彩淡雅、柔和的裝飾,燈具照度可適當提高,座椅排放可隨意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親友的焦慮心情。
4結語
創傷急救中心的設計應遵循創傷急救的特點及醫療流程,布局緊湊合理,注重各功能空間之間的聯系,注重空間內的細節設計,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舒適為原則,體現人性化設計。采取各種針對性措施,以保證創傷急救中心高效的運行,為搶救爭取寶貴的時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作者:辛慧琴單位: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