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嬰兒喂養課程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母乳喂養
1.1母乳喂養的好處
嬰兒的喂養中,首選母乳喂養是最好的,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母乳喂養是“母親的天職,嬰兒的權利”。母乳營養全面,免疫物質豐富,哺乳時能促進母嬰感情,還能讓母體很好復原。母乳中的初乳脂肪含量較少,蛋白質含量多,并且含有較多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乳鐵蛋白;同時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抑制細菌繁殖的溶菌酶,T-淋巴細胞等抗體物質,對新生兒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初乳還能促進嬰兒的胎便排出,減輕新生兒黃疸病的出現。
1.2母乳喂養的方法
1.2.1孕期準備
在孕育的后三個月,就應該開始作好母乳喂養的準備工作,也就是準媽媽每天要清洗乳頭,打開乳腺管,如乳頭凹陷扁平者及時糾正,乳頭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和發育等。讓孩子出生時便于吮吸母乳,而媽媽在初次吮吸過程中沒有不良感覺,如疼痛感。
1.2.2盡早開奶
嬰兒開奶時間越早越好,嬰兒的吮吸可促進母乳的分泌,使乳汁迅速增多。如果開奶時奶量不夠,可用滴管吸一點嬰兒配方奶一起和乳頭放在嬰兒的嘴里,一滴一滴的慢慢滴入,同時嬰兒也在吮吸乳頭,促進母親分泌催乳素。
1.2.3按需哺乳
嬰兒期,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非常旺盛,每天必須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才能滿足要求。新生兒尤其如此,一般每日需哺乳8~10次,不管嬰兒是否睡眠,都得在2.5~3小時內喂育一次,每次喂養量大約20~30ml。每次哺乳的時間在15~20分鐘為宜。因為新生兒腸腔內胎糞便含有膽紅素較高,相當于其每日膽紅素生成量的5~10倍,如果胎便不及時排出,會引起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的足量喂養,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加排便次數,使血清膽紅素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預防新生兒黃膽病的發生有較大作用。發后隨著嬰兒的月齡增長,逐漸減少喂養次數,加大喂養量來滿足要求。
1.2.4哺乳要求
哺乳時,要求姿勢正確,要保證嬰兒吸吮時把大部分乳暈含在口中,便于吮吸。3-4個月前的嬰兒,食道較短而窄,黏膜薄嫩,呈漏斗狀;嬰孩兒期胃呈水平位,開始走路時才逐漸變為垂直,賁門括約肌在不以達,幽門括約肌發達,吸奶時容易吸入空氣,所以哺乳完后,一定要將其抱起,讓頭起伏于母親胸前肩部,空心掌輕拍后背,讓胃里的空氣排出,再喂奶一會,再拍排出空氣,這是孩子喂飽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睡覺時應將嬰兒的頭部側臥,讓溢出的奶及時排出口中,防止吸入到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
二、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
2.1混合喂養
在母乳不夠時,采用了母乳和其他代乳品一起喂養的方法。嬰兒在處于混合喂養時,每天喂養次數不變,先讓孩子吃空母乳后再接著喂代乳品,每次供給嬰兒足夠需要量,讓孩子健康成長。
2.2人工喂養
在沒有母乳或母親在生病不能哺乳時,全用代乳品喂養嬰兒的方式。在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時,選用的乳品應首選擇嬰兒配方奶,其次選擇新鮮奶、羊奶、奶粉、奶糕或米粉糊等食品喂養。在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時,要注意的是嬰兒對喂養食品的適應性,不是最好的東西喂養他就是好的。在改變喂養食品時,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更換另一品牌的奶粉,如嬰兒一次可吃3勺奶粉,要調奶時,第一天,加2.5勺以前吃的奶粉和0.5勺新換的奶粉一起讓嬰兒食用,如有不適反應,就立即停止更換,如沒有不適現象,第二天,加2勺以前吃的奶粉和1勺新換的奶粉一起讓嬰兒食用,仍要進行觀察,依此類推,才能完全更換過來。因為嬰兒的消化能力差、腸的位置固定較差,飲食的突然改變,會打破嬰兒腸蠕動的正常節律,易誘發腸道病癥。
三、嬰兒輔助食品添加原則
3.1添加時間
出生后4個月,嬰兒唾液腺逐漸發育,消化淀粉類食品能力逐步增強,所以輔食的添加一般從出生4個月始。但小孩子的肝臟和胰腺功能比較差,對脂肪的消化能力較弱,添加脂肪類食物要在6個月過后較好。
3.2添加原則
從少量到多量,如添加蛋黃,開始1/4個,3~4天無不良反應后,逐漸加到1/3依次增加到整個蛋黃。由一種到多種,先試喂一種,適應一周后添加另一種,大米類食物是嬰兒添加的第一種食物較好,因麩類食物易引起嬰兒的過敏現象。由稀到稠,由細到粗,清淡少加調味品的食物喂養較好。
四、斷奶時間
斷奶時間最好選擇在8~15個月的春秋兩季。斷母乳的過程要循序漸進,嬰兒的生理和心理都要備加呵護。斷奶時也應靈活掌握情況,如嬰兒患病期或更換看護人的時期都不應斷奶,等嬰兒調整好生理、心理的適應能力后才進行斷奶。斷奶不宜超過1歲半,否則易使嬰兒患有各種營養缺乏的疾病。總之,嬰兒時期,由于生長非常迅速,新陳代謝旺盛,而自身的各個機能系統發育不太完善,要求攝取的營養物質多樣而細致,需要家人或看護人的精心照料,才能讓嬰兒健壯成長。
作者:李湘麗李垣錦袁廷香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