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常態下管理會計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文章從管理會計的概念和目標入手,對管理會計應用原則和工具方法進行詳細介紹,并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具體應用進行深入研究。文章認為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和財務人員應充分認識和適應經濟新常態,并結合自身實際經營情況和經營特點,選擇適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通過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目標成本管理和建立管理會計指標體系,提升企業經營管理,實現企業轉型升級,保持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
管理會計;新常態;指標體系
我國已進入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制造業和低經濟增加值產業將面臨著轉型升級甚至淘汰的危機,創新型企業和具有高附加值的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優勢和機遇。為了實現轉型升級、長遠發展,企業和財務人員應充分認識并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努力尋找財務新視角,打破傳統企業財務人員“記賬、算賬、報賬”的“賬房先生”模式,不斷完善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通過管理會計的工具方法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分析、評價經營成果,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管理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一、管理會計的概念和目標
管理會計又稱“內部報告會計”,是指為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會計人員通過一系列專門方法,利用財務會計提供的資料及其他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報告,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能據以對日常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與控制,并幫助決策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管理會計的目標是通過運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參與企業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活動并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動企業實現戰略規劃。
二、管理會計應用原則和工具方法
(一)管理會計應用原則
1.戰略導向原則。管理會計的應用應以戰略規劃為導向,以持續創造價值為核心,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2.融合性原則。管理會計應嵌入企業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
3.適應性原則。管理會計的應用應與企業應用環境和自身特征相適應。企業自身特征包括性質、規模、發展階段、管理模式、治理水平等。
4.成本效益原則。管理會計的應用應權衡實施成本和預期效益,合理、有效地推進管理會計應用。
(二)管理會計工具方法
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是企業應用管理會計時所采用的滾動預算管理、作業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計分卡等模型、技術、流程的統稱。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是實現管理會計目標的具體手段。它具有開放性,并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
三、管理會計在企業中具體應用
企業應用管理會計,應充分了解和分析其應用環境,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根據管理特點和實踐需要選擇適用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利用管理會計信息,在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各方面應用管理會計。并將其應用于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風險管理等各領域。具體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實施全面預算管理
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預算管理活動,是利用預算對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的各種財務及非財務資源進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組織和協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完成既定的經營目標。經濟新常態下,企業面臨外部激烈競爭和內部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經濟增長處在“換擋”期,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性尤顯突出,如何根據企業經營目標,客觀、合理編制預算,并將預算管理深入到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通過預算管理組織和協調生產經營,使所有職能部門目標與企業整體目標相一致,從而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最終通過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評價企業生產經營結果。
1.目標確定。企業需要從長期戰略目標出發,客觀分析內外部環境變化,正確使用預測技術和方法,在此基礎上設立企業計劃期經營活動應實現的目標。通過確定的經營目標,企業的最高管理層可以向各級預算執行單位傳達戰略意圖,并為預算的編制提供依據。
2.預算編制。企業需結合自身的業務類型、組織機構、經營特點、經營策略等選擇合適的預算編制程序和方法。預算編制過程中,企業可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編制程序,即先由管理層提出企業總體經營目標以及各部門的分目標,然后各部門根據管理層提出的經營目標和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部門的預算,管理層對各部門的預算進行綜合平衡,提出修改意見后反饋給各個部門,各部門根據管理層提出的修改意見對部門預算進行修改。如此反復,最終形成真正符合實際的,可執行的預算。
3.預算控制。企業需將經審批下達的預算作為業績管理的依據和標準,建立預算執行實時監控制度,及時發現和糾正預算執行過程中的偏差。建立預算執行情況預警機制,科學選擇預警指標,合理確定預警范圍,及時發出預警信號,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并建立建全預算執行內部反饋和報告制度,確保預算執行信息傳遞及時、暢通、有效。
4.預算分析和考評。企業應將預算執行情況與預算目標進行對比,找出差異,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并根據差異的大小和性質,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企業應強化考評和激勵機制。預算目標通過層層分解與落實,使企業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相應的預算目標,并將預算目標與員工的實際工作績效相比較、考核與評價,并將考評結果與相應的獎懲方法掛鉤,形成比較公正、合理和客觀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
(二)實施目標成本管理
目標成本管理就是企業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目標成本指標,指導、規劃和控制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實行科學的、全面的、綜合性的成本管理,以最少的人力、物資和資金的輸入轉換成最大的有價值的輸出成果,即用最少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消耗,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一種目標管理。經濟新常態下,企業面對產能過程、競爭激烈,低層次產品需求萎縮的現狀,其利潤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而企業為了完成轉型升級,又必須承擔環境治理、資產重置、技術引進或技術研發等高成本支出,這將倒逼企業既要降低運行成本,又要提質增效,才能提升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而目標成本管理通過全員、全過程的成本管理,把降低成本的重點首先放在利用現有人力、物力資源上,充分挖潛降耗,細致測算,嚴格控制,使投入資源能夠合理、有效地利用。并通過全員的自主管理,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使降低成本作為企業上至總經理(廠長),下至每個員工的事。每個人都有指標和責任,而且同經濟利益掛鉤,使全體人員都參與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強管理,加快技術進步等工作中來。通過全員的節約挖潛促使產品的成本下降,從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三)管理會計指標體系建立
經濟新常態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自身無法控制外部環境,但對于內部管理的提升,企業可以自己說了算。因此,企業應利用管理會計這個工具,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經營特點建立一套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適應的管理會計指標體系。該管理會計指標體系可包含,但不限于下列相關財務和非財務指標:
1.盈利能力指標:銷售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等。
2.資產質量指標: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不良資產比率等。
3.償債能力指標: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
4.發展能力指標:銷售增長率、營業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等。
5.產品質量指標:成品一次合格率、半成品一次合格率、外協件采購合格率、客戶退貨率等。
6.創新指標:新產品開發數、新產品銷售比率、技術研發投入比率。
7.人力資源指標:員工離職率、人均工資、人員結構比等。企業通過對以上財務指標和其他非財務指標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并通過各種分析方法對各項管理會計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對企業經營情況作出綜合評價,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得以體現,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從而推動企業經營管理,不斷提升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經濟新常態已經到來,企業及財務人員應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充分利用管理會計進行企業經營管理,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并保持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的通知[EB/OL].財會[2016]10號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3]何成.造船業目標成本管理研究[J].會計師,2016(4)
[4]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5]呂北平.加強目標成本管理的意義和作用.中國煤炭,1999(8)
[6]白翔.芻議我國管理會計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科技致富向導,2013(12)
[7]陳媛.淺談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西部財會,2014(2)
[8]朱靜.管理會計的“黃金時代”.新理財(政府理財),2014(10)
作者:何成 單位:韻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