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會計學教學革新論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內容不盡合理
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一般學習基礎會計或會計學原理一門課程,不像專業學生還要學相關的后續課程。目前非會計專業教材的內容基本上包括兩種形式:一是以基礎會計為內容,主要介紹會計的基本概念、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循環和編制會計報表;二是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等部分內容,其內容覆蓋會計專業多門課程。以上兩種方式基本上按照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來安排教學內容,內容缺乏針對性,不能體現非會計專業的特點,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按第一種內容授課,側重點是掌握如何記賬、算賬、報賬,學生對這類內容很可能不感興趣,也就無法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如按第二種內容授課,讓非專業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學習會計專業幾門課程的內容,這對學生來說很難做到,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仍顯單一目前,大多數教師上課時普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學生只是上課時聽聽理論,課后不進行相關的練習,就很難理解會計學的理論,更談不上運用會計學知識。針對會計學的特點,很多學校在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中安排了大量的實踐環節。但對非會計專業,由于課時數少,沒有足夠的課時安排實訓。同時,實訓如果是記賬、算賬、報賬等會計核算方面的內容,其難度對非專業會計的學生來說較大,實訓效果也不會理想。
(一)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
經濟管理類的學生將來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能夠閱讀和使用會計信息,并運用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進行管理和決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培養能閱讀并使用會計信息的經濟管理人才,即通過教學讓學生“讀懂會計信息”而非“如何制造會計信息”。
(二)不斷優化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經濟管理類的學生將來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必須具備閱讀和使用會計報表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培養目標,決定了其教學內容既不應該是基礎會計,也不應該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管理會計的簡單拼湊,而應從一個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強調非專業人員如何讀懂會計信息、如何使用會計信息。那么,如何優化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途徑了解企業的信息,讓其知道80%的信息都可以從企業的會計報表中得到,并充分理解會計報表信息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學習企業常用的3張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通過3張會計報表的學習,理解會計報表中各項目的含義、包含的內容;了解會計人員是如何處理信息的,不同的處理方法對會計報表會有怎樣的影響。
如資產的折舊,不同的企業采用的折舊方法不同。如果采用直線折舊法,每年計入損益的金額如何計算,年末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是多少;如果采用加速折舊,上面的數據應該如何計算。要讓學生了解這兩種不同的折舊方法對會計報表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企業的凈利潤、現金流量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利用提供數據編制簡單會計報表,理解會計報表中哪些數據存在著主觀判斷(如外幣銀行存款、應收賬款、交易性金融資產等)。會計報表中顯示的利潤并不意味著同樣數量的現金,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應予以重視。第三部分,學習運用比率分析會計報表。這一部分的重點是運用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來衡量企業的盈利性、流動性、企業的效率和財務結構,以及如何從股東或潛在股東的角度評價公司的業績。
有很多比率可以用來分析企業的業績,將比率按照企業業績或者財務狀況的特定方面進行分類:盈利性、流動性、企業的資產使用效率、財務結構及投資收益率。選取比率時用評價企業該方面指標的常用比率,如:盈利性考慮企業是否利用可用資本獲利,營業額相對于所用的資本數量是否足夠,銷售活動是否有盈利;選擇資本回報率、銷售凈利潤率、資產周轉次數、毛利率4個指標來進行評價企業的盈利性。
通過這部分學習,能夠利用會計報表進行簡單的全面分析,理解各財務比率的意義,同時了解比率分析的局限性:這些比率都基于會計報表的數據,因此也有主觀性的方面,如不同的折舊政策可能會使不同公司之間的比率不可比;比率分析更多關注的是相對價值而不是絕對價值,如果資產價值被低估,一些盈利能力的比率可能就會被放大。在進行相關比率分析時,要注意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盡量形成客觀的分析。第四部分,學習利用成本管理的內容進行管理決策。利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決策是企業管理必須具備的能力,通過這部分的學習,理解成本要素、成本性態,在成本分析的基礎上學習本量利分析,能夠根據企業的類型判斷成本是屬于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半變動成本,利用本量利的關系,確定盈虧臨界點。
(三)著力改革課程教學方法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觀察到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有較大區別:本科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強,但動手能力相對較弱;而高職學生正相反,對于理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弱,動手能力較強。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及動手能力的區別,筆者認為,改革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1.向學生介紹會計學課程與經濟管理類學科的關系,通過讓學生收集一個或幾個企業的信息,讓學生了解到企業的信息大部分來自于會計報表,從而充分認識到會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來源,樹立其會計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基礎的觀念。
2.運用案例教學。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講授理論的同時,讓學生根據所學理論做一些相關案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存貨期末賬面價值時,在介紹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對會計報表的影響之后,提供案例讓學生們分析,怎樣選擇存貨計價方法可以讓損益表中的利潤如企業經理層所愿的那樣升高或下降,在通貨膨脹或緊縮時又該如何選擇。當然還要讓學生們了解存貨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可以隨意變更。
3.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會計學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入門首先要理解會計科目的含義,否則后續的內容根本無法理解。講解會計科目時要聯系實際會計工作中各科目如何運用來進行講解。如講解固定資產時,聯系現實的公司有哪些資產可以劃為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有什么特征。結合學生熟悉的學校,讓學生分析哪些資產可以劃為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管理的要點等。通過與實際相聯系講解分析,讓學生更深刻理解掌握會計科目的含義,并將會計與管理聯系起來,為后續管理類的課程打下基礎。
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的關鍵在于實踐平臺的建設,會計專業學生有專門的實訓室,實訓室根據企業財務部門的崗位設置模擬實訓的崗位,讓學生一進實訓室就如同進入一個企業的財務部門。而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實踐平臺建設要與專業結合起來,如市場營銷專業,應收集企業以前年度的銷售情況報表和歷年的營銷活動開展情況,分析營銷活動開展對產品銷量的影響,分析企業如果要提高銷量,什么時候采用什么形式的促銷活動可以達成目標。除了實踐平臺建設之外,非會計專業學生實踐內容主要放在閱讀會計信息、使用會計信息上面。閱讀會計信息,從常用的3張會計報表開始,在學習3張會計報表過程中,讓學生利用提供的數據編制簡單的會計報表,通過編制會計報表,理解會計報表中所包含的會計信息。使用會計信息,實踐內容主要是會計報表分析。讓幾個學生一組,下載某一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運用比率分析會計報表,對該上市公司的盈利性、流動性、企業的資產使用效率、財務結構及投資收益率方面進行評價,并用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不同組的學生相互學習。
(四)加強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建設
目前非會計專業教材不在少數,但內容基本上沿用了會計專業的內容體系,其中會計賬務處理內容較多,知識結構還是按照編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告的會計循環(專業會計培養目標)來安排的。這樣的教材在結構和內容方面不能滿足非會計專業的需要。教師可以根據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編寫教材,著重體現閱讀、使用會計信息方面的內容,針對讀懂和使用會計信息目標要有與其相適應的練習及綜合案例,以達到利用會計信息進行管理決策的能力目標。
作者:童凌春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