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財政部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的要求,我國應用型會計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既要了解本國社會經濟環境,也要了解國際社會環境;既要掌握本國會計準則,也要熟悉國際會計準則以及一些典型的國別會計;既要具備會計專業知識,也要具備與會計緊密相關的金融結算、國際貿易以及國際稅務等知識素養。但是,目前我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過程普遍存在輕國際重國內的現象,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
(一)培養目標空洞很多高校把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服務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應用型人才,而并沒有真正地去分析會計崗位需要哪些基礎能力和拓展能力,導致培養出的大學生只懂國內企業的會計核算,不懂國際行情,溝通協調能力也欠缺,所以目前中國會計人才供需脫節,一頭是“基礎型會計”相對過剩;另一頭是“國際型會計”嚴重短缺。據一家權威調查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在會計類專業中,真正符合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招聘要求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僅占該專業全部畢業生人數的1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空洞,使得畢業生缺乏溝通、應變、人際交往、會計國際化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必備的能力,也是社會需求的能力。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與時俱進在會計專業培養方案中,把所有的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個層次,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都側重于個別專業課,如: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等,側重講解會計分錄的編寫,并未重視會計理論的傳授,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能靈活應用;教學內容過度會計化,沒能有效與相關經濟管理類課程的相互聯系,如:微、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所學知識淺薄,互通性差,綜合素質不高,使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近幾年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潮的推動下,許多國內企業已經走出國門,進行國際性戰略重組,出現了一批外向型的企業集團。熟悉各國會計準則,編制跨國公司會計報表;熟悉各國稅制差異,合理避稅;制定企業全球發展的財務戰略等問題已經成為企業財務會計領域不可缺少的內容。但目前的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幾乎未涉及或不重視這些教學內容。滯后的教學內容怎能培養出與時俱進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三)實踐性教學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國內高校采取校內、校外兩種方式進行會計實踐性教學,但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校外實習基地很難尋找,不方便進行集中性的校外實習,只好采取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的方式,缺乏必要的監督和輔導,效果難以保證,從而導致高校只重視校內模擬實驗,而忽視校外實地實習。1.校內實訓各自為政,綜合性不強。會計學專業根據課程設置的需要,在某些專業課書本理論知識講完之后的一周進行集中模擬實訓,實訓的內容往往只注重該課程的模擬練習,忽視與其他課程的貫通性,不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只注重會計核算的實踐(一般包括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忽視會計預測、會計決策、會計分析等管理活動的實踐;只注重單一的工業企業的模擬實驗,忽視跨國公司會計活動的實訓;實訓的過程是在語言描述業務的環境中完成,而非在真實發生業務的過程中自然完成會計實訓,比如缺少對原始憑證填制的練習等等。這些都造成了校內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和教學內容不充分。2.缺少“雙師型”教師。目前國內高校中從事會計實踐教學的教師大多數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缺少相應的實際工作經驗,所以在實踐性教學中不能列舉真實的案例,只能按照實踐性教學購買的軟件操作,缺乏一定的說服力;現有的職稱評聘過程中不太重視實踐性教學這一環節,導致教師沒有興趣在這一方面投入時間、精力進行鉆研。多種原因使高校缺乏既精通會計理論又有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最終會計實踐性教學效果不佳。3.學生校外專業實習流于形式。校外專業實習本來是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提前進入社會,接觸企業的一些實際會計活動,迎合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即無需培訓直接上崗。但是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校外集中會計實習難,以至于出現被迫取消或由學生自行實習的情況。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人多將影響單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學生去實習也只是看,很少能親自思考和動手做,實習效果不佳,基本上流于形式,應付檢查,這些情況的出現,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二、會計學專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的基本原則
(一)遵循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原則會計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緊扣市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我國很多企業“走出去”或“引進來”,這些客觀環境的變化對會計學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迎合市場的需求,既能應對國內市場的會計活動,也能應對國際市場的會計活動。
(二)遵循國際性的原則會計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具有前瞻性和層次性,課程設置不能僅圍繞單一的國內企業,應該緊扣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分類培養精通中國會計準則的基礎性應用型人才和精通國際會計準則的高級應用性人才。
(三)應用型與復合型相結合的原則會計是一項復雜的管理活動,不是單一的會計核算,更需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即會計學應用型人才是一個復合性人才,不僅需要有專業勝任能力更需要有溝通協調能力、應變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三、會計學專業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
(一)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基于會計國際化背景下,市場對高素質應用性會計人才的需求,結合上述培養目標,筆者認為高校會計學專業的理論課程設置應為“強化英語+拓寬專業基礎+借鑒國際經驗”。強化英語就是強化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特別是強化學生的口譯和翻譯,可以在現有的課程設置中專門增加翻譯這門課;另外,鼓勵學生利用暑期參與社會實踐到外企中鍛煉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經過在校四年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將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減少以后工作中的語言障礙。拓寬專業基礎就是加強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教學,除了設置經濟學、管理學外,還應設置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金融學、經濟法學等,使學生熟悉關聯學科的基礎知識,增加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社會對會計人才的綜合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僅局限于會計知識是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借鑒國際經驗就是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可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優秀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基于會計國際化背景下,結合高校培養目標,建立先進的專業課程體系,使學生既熟悉中國會計準則又熟悉國際會計準則。筆者認為在目前傳統的會計學主干專業課程基礎上,增加財務報表分析、國際會計、投資學、國際稅收、國際財務管理等課程作為專業主干課和專業方向課,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要求,除了懂會計核算外,更會幫助企業籌錢、省錢、管錢、賺錢,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對知識的需求,避免知識盲點。
(二)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長期以來,會計學專業的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制約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對此進行改革。借鑒國外高校的一些比較成熟的做法,結合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至少應靈活運用啟發教學、案例教學、團隊合作教學等教學方式。啟發教學是指教師啟發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比較,從中發現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差異形成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理解了各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靈活運用的能力。比如在學完《中級財務會計》中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可以讓學生自己比較“成本法”與“權益法”的差異,可以引導學生從哪幾方面比較。案例教學是指教師選擇本課程中的著名案例或學校所在地某一實際企業真實案例為研究對象,由學生分析其中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一方面可以使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另一方面讓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財務報表分析》這門課程,可以讓學生分析某一真實企業近幾年的財務報表,不僅熟練了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公式,而且通過分析還能鍛煉學生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用所學的知識提出一些建議。這樣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另外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對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團隊合作教學是指教師隨機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工協作完成一個特定經濟活動的實務處理或完成一個大案例的深層次分析,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各自應該遵循的從業規則或開發創造性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
(三)校內實訓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校內實訓是會計學專業一項重要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基于會計國際化背景下,校內實訓內容和方法改革的基本方法如圖1。1.校內實訓內容應體現仿真性。會計學專業的校內實訓內容應體現經濟活動的真實性,不能讓學生按照電腦程序一步一步操作。如《基礎會計實訓》應教會學生填制原始憑證,不能只重視記賬憑證的填制;《中級會計實訓》時應讓學生自己讀懂原始憑證,不能在實訓材料中用文字說明經濟活動的內容,實訓過程中應體現各崗位之間的分工與協作性,不能讓學生統一做相同的內容;《財務管理實訓》不能偏重財務核算,應借助計算機知識增加對財務信息的分析與決策。2.校內實訓模式不能孤立存在,應突出綜合能力的訓練。在完成單項實訓后,一定要增加綜合實訓,如會計綜合實訓和ERP沙盤實訓。會計綜合實訓體現了從業務到賬表的全過程,中間穿插了納稅申報,體現了會計準則和稅法的綜合運用;ERP沙盤實訓綜合運用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市場營銷、稅收籌劃、企業管理等多學科知識,仿真模擬一家企業,使學生親臨其境體驗實習企業的真實運營環境,通過運營、賬務處理、電子報稅、稅務稽查等四大模塊,訓練學生從CFO的角度去全面關注企業決策、財務管理、籌資投資、市場營銷等相關知識和實務技能。
(四)教師能力培養的改革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國家大力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之下,未來會計教師應是“學習型”和“能力型”。所謂“學習型”,即要求會計教師時刻關注和學習國內和國際最新的會計知識;所謂“能力型”,即要求會計教師始終做到理論和實際相聯。那么如何做到這兩點呢?一方面可鼓勵教師平時多參加一些有影響力的會計研討會,通過大會交流吸收會計專業最新的知識;另一方面可利用暑假,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社會實踐,撰寫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實習單位出具鑒定書。為保證教師參加研討會和企業實習的有效性,學校相關部門要制訂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如對參加活動的教師發放交通補貼等津貼,舉辦教師交流會,使每一位教師分享研討會中的新鮮知識、社會實踐中當今企事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的好做法、好思想,將其融于課堂教學中,切實保證會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總之,會計理論是發展的,會計工作的環境是變化的,因此,會計人才的培養應與時俱進,才能實現會計教育目標與現實的對接。會計是未來通用的商業語言,未來的經濟是無國界的,因此,未來的會計人才培養應是國際化的,只有這樣才能與經濟一體化相對接。
作者:陳莉單位:鹽城師范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