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中國審計制度若干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1979年起,我國就開始了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取得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基本上形成了面向市場經濟的審計制度。中國經濟已經從一個基本不存在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經濟轉向一個注冊會計師職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經濟,注冊會計師的服務、監督、溝通、協調活動已經滲透到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有三種力量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即非公有經濟的發展;股份制企業及證券市場的發展;政府對國有企業管理上的逐步放權。然而,改革總是艱難的,這一點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中國在會計與審計改革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難,例如,由于會計與審計新舊制度在一定時期內并行而引起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制度同時實施引起操作中的矛盾;頒布的某些準則由于起點太高而難以操作;高層次的準則由于缺乏相應的細則或指南與之配套而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在改革階段要對各種有關的制度進行修改和協調,出現上述問題不足為怪。但是,在變革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有一個監控制度來不斷發現、反映和解決這類問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轉軌過程中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加以分析。由于任何一種審計制度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制定并應用的,我們的討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會計制度。
一、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
我國制定獨立審計準則的目的是建立一套與國際審計準則相協調的專業標準。有人可能認為,我國現在已經具備了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審計制度的環境。但是,法律或法規的實施本身并不能保證審計制度使用者的實際需要就一定能夠得到滿足。事實上,我國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將制約著中國在何時才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真正能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作用的審計準則。
審計準則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毫無疑問地將對審計制度的有效性產生影響,也將影響到國際經濟社會對中國的審計制度的作用的認可程度。在評價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審計制度發揮作用的認可程度時,人們首先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人們對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卻是大家較少探討的一個問題。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會計和審計準則是由獨立于政府的民間專業組織制定的,其獨立性比較強。誠然,準則制定機構獨立于政府部門只是多種選擇當中的一種選擇,從理論上我們還不能肯定準則的制定者必須具有充分的獨立性,我們不能斷然做出結論,說一個依附于政府的機構就不能制定和有效的會計和審計準則。但是,基于下面的理由,筆者認為準則制定者有更強的獨立性還是有很多的優越性:
(1)準則制定機構獨立于政府部門可以使其避免或減少來自于政府官僚的影響,從而加速準則的制定和實施的過程。
(2)準則制定機構不受政府的影響,可以增強國內和國際投資者對一個國家的審計制度的信任感。
(3)準則制定機構的獨立性可以使準則制定者免受政治上的干預,使準則更能反映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在評價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獨立性時,不能僅僅看到中國的準則制定者與政府的直接關系。事實上,審計準則由財政部批準和的潛在的缺陷由于在準則制定過程中已經由于外部非政府力量的參與而大大降低了。獨立審計準則前言明確無誤地說明了審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準則組成員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專家組成,還有中方專家組和外方專家組參與。因此,雖然財政部負責對準則的正式批準,但準則在制定的過程中顯然接受了相當多的來自于國內外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另外,中國審計準則制定的程序和方式在世界上也并非獨一無二的,許多西方國家的專業組織也是采取這種方式制定會計和審計準則,那種認為西方國家的準則的制定絲毫不受政府影響的想法是不正確的。
在準則制定中要考慮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制定準則究竟應該是政府行為還是民間行為,這取決于政府在國家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必然是準則的制定者而在資本主義國家,準則的制定一般都是由民間專業組織來承擔,政府在其中發揮著推動、批評和強化的作用。中國現在面臨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由財政部負責準則的制定在現階段來說是恰當的,因為除了政府,沒有哪一個組織具有實施和監督準則的執行所需要的權威。這種管理體制將來會不會改變,主要取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情況、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的真正民間化和政府是否愿意放棄這一權力。
二、會計師事務所的所有權和獨立性
獨立性是審計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最本質的特征,在任何國家,審計的獨立性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對于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職業界來說,這個問題尤其突出。因為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與政府機構或其他事業單位之間曾經有過特殊的關系,好在這種缺陷已為大家所承認并且已經采取有利措施逐步改變這一情況。1999年是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改革年,《注冊會計師法》要求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都采取合伙制或有限責任公司制,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要求,到2000年第一季度,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都要完成脫鉤改制工作,即會計師事務所和其掛靠單位要盡快在財務、人事、業務等方面脫鉤,鼓勵和支持以合伙制的形式組建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不應受到地區和行業的限制。人們希望事務所在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后,將涌現出一些高質量的合伙制事務所,通過合并等手段,發展成為大型的事務所。但是,在改制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脫鉤、假脫鉤(明脫暗掛)或不具備脫鉤條件的事務所仍然存在;有的事務所雖然改了名字,換了牌子,但是經營觀念依舊,經營管理方式依舊,根本沒有達到改制的預期目的;改制后的事務所風險和責任加大,但相當多的執業人員的質量和風險意識還沒有跟上去,事務所對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提高收入和保證質量的關系處理不當,等等,這些情況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就會阻礙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發展。
三、注冊會計師和審計師的責任范圍
中國審計體系的另一個問題是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國家審計的責任范圍相互交叉。現在,對大多數國有企業來說其經營管理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具有更多的非國有企業經營的特點,過去的那種國有企業只是政府職能的延伸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按照國際慣例,對這些企業的審計通常由注冊會計師來進行的,而在我國則是由國家審計機關來進行的。雖然政府已經下達過文件,要求所有的國有企業逐步地都要接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但是,注冊會計師和審計師的責任范圍仍然沒有從法律的角度劃分清楚,國家審計機關仍然是以國有企業作為主要的審計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注冊會計是真的像政府文件所要求的那樣全面介入國有企業的審計工作,就可能加重企業的負擔,干擾企業的正常經營,并且造成不同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會計市場的混亂,我們認為,國家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關系仍需要進一步理順,以法定的方式理順。
四、注冊會計師的數量和質量
我國恢復審計制度以來,注冊會計師和政府審計隊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是,我們還得承認,目前審計人員從數量上來說仍然不足,截至1997年,中國共有62,469名執業會計師;從質量方面看,許多正在執業的注冊會計師還沒有達到所要求的專業水平。如果要滿足國務院在1996年所宣布的“所有企業的財務報表都必須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一要求的話,審計人員數量和質量與客觀需求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盡管按現行規定所有的外商投資企業都要接受審計,但目前只有60%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財務報表接受了審計。目前中國約有30萬家國有企業,2.4萬家金融企業,0.5萬家有限責任公司,其中只有約10%的企業接受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面對這樣大的需求市場,我們很難想象在短時間內如何能補上注冊會計師數量上的缺口。
注冊會計師不僅在數量上短缺,而且在質量上也不盡如意,恐怕沒有人敢說我國的注冊會計師都取得了足夠的教育和經驗,能夠很好地運用審計準則。例如,第三號審計準則“審計計劃”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要確定審計的重要性水平,評估審計風險”;第四號準則“審計抽樣”要求注冊會計師有很高的審計技能;審計準則第五號“審計證據”要求注冊會計師能夠充分地理解什么叫“適當和充分”的審計證據。上述三項準則均需要高度的專業判斷能力。我國審計的恢復和發展只有將近20年的時間,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完整或不合理,經驗也不足,他們或只熟悉國家審計業務,或只熟悉改革以前企業的情況。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與審計準則的差距甚大,有的事務所接受客戶委托沒有審計業務約定,也不編制審計計劃。
為了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質量,中注協和其他有關部門在過去的幾年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只保留全國統一考試這一個渠道頒發注冊會計師證書;改善會計專業本科教材的質量;終止那些沒有通過年度檢查的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資格。另外,外國專業會計團體也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建立了培訓中心,幫助中國注冊會計師取得國際會計師資格,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整體執業質量。
五、會計制度的有關問題
我們認為,擺在注冊會計師面前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規定企業財務會計和報告的那一整套法律和法規。因此,我們也必須看一看中國的會計制度的建設和發展情況。此處的會計制度指的是大會計制度,即會計監管體系。
中國的會計制度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最高層次,依次下降的每一個層次都只能在上一個層次所界定的范圍之內進行規范。第一個層次是《會計法》,第二個層次是《企業會計準則》,第三個層次是具體會計準則,也稱應用準則,第四個層次是按行業制定的會計制度。
從理論上講,一套系統的會計制度應該是自上而下地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就是說,首先有第一個層次,最后形成第四個層次。但是,中國的會計體系卻不是按這種順序產生的,最后一個層次的行業會計制度先于第三個層次的具體準則出臺了。會計體系人們傳達的信息在某些方面也含糊不清。例如,會計準則所闡明的會計目標包括三個方面:(1)滿足政府宏觀管理的需要。(2)滿足有關方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3)滿足企業內部改善經營管理的需要。要知道,滿足上述任何一個目標都涉及不同的會計概念、原則和假設,那么,會計究竟應該以哪個目標為主要目標?用一套會計報表可能同時滿足不同的會計目標嗎?
一個會計制度的內部是應該具有一致性的,要提供全面的概念、原則和責任的一般框架以及具體的應用標準。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另一個問題是,其建立過程缺乏內部連貫性。從內容上看,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主要是服務于政府的宏觀管理需要的,而具體會計準則卻給了企業以更大的自由度,更接近于國際會計準則。換句話說,具體會計準則更多地反映了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要求的會計目標,要求企業進行專業判斷,各個企業的會計處理可以有一定的彈性。企業會計準則則傾向于滿足宏觀管理的需要的會計目標,即要求所有企業遵守統一的會計分類,行業會計制度更是對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進行了整齊劃一的規定。客觀性和相關性都是會計信息的重要的質量特征,但是,具體會計準則好象側重于信息的相關性,而行業會計制度則更重視信息的客觀性。
在資本主義國家,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依賴于無形的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而不是通過計劃來實現,管理社會資源所需的統計資料不是企業會計報表所能夠提供的。在這些國家中,通常存在三種獨立的會計,即企業會計、政府會計和宏觀會計。在歐洲和其他一些計劃經濟國家,有全國統一的宏觀會計,國家收入報表和國家資產負債表可以與企業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進行比較。所以,如果我國的會計目標是滿足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則可以把宏觀會計和微觀會計結合起來,這二者的結合需要在微觀的層次上達到高度的統一。但是,如果會計目標是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需要,那么就需要有彈性更大的會計準則。無論如何,一套會計信息要滿足三個不同的會計目標在實踐上是難以實現的。
六、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
會計的目標決定審計的目標。具體審計準則第一號——“財務報表的審計”第六條的規定,著實給注冊會計師提出了一個難題。第六條指出: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是就財務報表的下列方面表示審計意見:(1)會計報表的編制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的規定。(2)會計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3)會計處理方法的選用是否符合一貫性原則。因為第(1)點和第(2)點是并列的,這就意味著在滿足了第(1)條要求的同時并不一定就能滿足第(2)條的要求,也就是說,將這兩點并列提出,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報表的編制雖然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的規定,但有可能沒有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的變動情況。
這就使注冊會計師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如何在審計報告的意見段同時結論(1)財務報表的編制符合會計法和所有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滿足宏觀經濟管理需要)和(2)公允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的變動情況(主要是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需要)?如果會計制度是編制會計報表的主要依據的話,那么,人們不禁要問,按現行會計制度所報告的壞帳損失和應收帳款凈值從投資者和債權人角度來說是否是公允反映?對于現行會計制度對折舊和存貨的處理,報表讀者也會提出相同的問題。有人說,中國的注冊會計師并不區分“合法性”和“公允性”,他們認為,如果會計報表是合法的,那就一定是公允的。但是,國外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可能持有另外的看法。他們認為,如果政府要求企業低估費用高估資產,這樣的會計報表就不能算是“公允反映”。大量的不能正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卻得到了注冊會計師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這將誤導報表讀者并損害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形象。
要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會涉及到其他問題。首先,誰是會計報表的主要使用者?如果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國有企業,那么會計需要提供什么信息,誰需要這些信息?如果會計管理體系分不同的層次,那么每一個層次的需要都應該有明確的界定,而且整個體系應該相互統一。如果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政府,提供宏觀管理信息是會計的主要目標,那么是否應該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補充的信息呢?如果大家認為補充信息是必要的,那么這種補充信息應該采取什么方式提供呢,是作為企業財務報表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單獨報告?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套更協調的會計目標,明確界定會計報表的主要作用,哪種目標適用于哪種企業。
世界各國的審計目標是有差異的。美國的注冊會計師按照其公認審計準則的要求,必須確定被審計的會計報表是否按照公認會計原則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公認會計原則對規范會計報表的編制具有相當高的權威性,其目標是讓企業正確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德國,會計制度完全是按照法律制定的,其會計制度比美國和英國的會計準則要詳細得多,而且是指令性的。德國的會計制度基本上是為政府稅收部門和其他部門進行稅收管理和其他宏觀管理服務的,因此,德國的注冊會計師主要關心的是合法性問題,即會計報表的編制符合法律和會計制度。由于德國和美國的會計制度的不一致,導致其審計目標也不同。
在我國,政府對會計的規范一直延伸到具體的會計處理和報告方法,而這些方法當中的某些方法又顯然不能使會計報表公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如果我國能夠對會計規范體系加以修改,使得合法的會計報表必然公允反映,則注冊會計師的難題就會得到基本解決,否則就應考慮重新表述審計目標,縮小審計目標的范圍。
本文所討論的問題給有關的政府部門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提出了一些富有爭議的問題,但在改制過程中出現這些問題并不奇怪。西方的審計制從一開始就是政府審計與民間審計并行發展,兩種審計對經濟的發展起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國家的會計和審計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許多不適應的情況,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和變化,這些國家的職業界也要不斷地對會計和審計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這是一個痛若的過程。而在我國,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其審計制度也正想在一個較短的時期里,從一個以國家審計為主導的體系轉向民間審計占重要地位的體系。但是,我們應該承認,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還很不完善,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即使是非公有經濟成份也要受到比在較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多得多的限制。制定面向市場經濟的審計準則這一事件本身說明了中國的市場經濟還需進一步的完善,現有的會計和審計制度要做適當的修改,才能達到為信息使用者提供適用的信息這一目標。
摘要: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了可以與國際標準相提并論的會計和審計制度。本文分析了中國審計職業界所面臨的問題,包括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問題、注冊會計師的數量和質量問題以及與審計目標有關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改革;審計制度轉軌;會計目標;審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