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虛假新聞危害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虛假新聞緣于新聞工作者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緣于激烈的媒體競爭。也緣于新聞自身容易造假。通過采取完善的用人機制、強化行業自律性以及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等措施,避免虛假新聞對社會造成更多危害。
關鍵詞:虛假新聞;信息傳播;職業道德
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無照加工“紙箱餡包子”的新聞。節目播出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工商局立即派人檢查并了解情況。7月l1日一l4日,北京市工商局等單位迅速部署.在朝陽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拉網式專項檢查行動.卻沒有發現包子餡中含有紙纖維及其他違禁成分。隨后調查人員發現,新聞“紙箱餡包子”存在虛構舉報,未對包子和肉餡進行法定檢測等疑點。7月15日,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成立專案組對此進行立案偵查。偵查發現,此節目內容是由北京電視臺2007年新聘用人員訾北佳一手策劃、編造的虛假新聞報道。一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京城“紙箱餡包子”事件最終以“虛假新聞”收場,導演這起“鬧劇”的北京電視臺聘用記者訾北佳等6人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7月18日晚,北京電視臺為此在“北京新聞”中公開向社會道歉。無獨有偶,假新聞“女兒狀告爸爸的吻”“錯位夫君夜換嬌妻30年”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假新聞不僅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聲譽。而且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誤導輿論,危害社會。新聞報道具有輿論導向的社會功能,虛假新聞不僅浪費了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更使他們的感情受到欺騙和傷害,直至造成思想行為方面的誤導,有礙整個社會的常態發展。更為嚴重的是,虛假新聞輕則對社會公眾形成誤導.引發公眾思想的混亂。重則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
2)影響形象,喪失威信。虛假新聞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通常意義上說,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傳播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如果虛假新聞不遏制.不僅對社會和受眾傷害嚴重.對于新聞界自身的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虛假薪聞在破壞了人們對媒體信任的同時,也嚴重影響我們的黨、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因此,虛假新聞是把雙刃劍,既害人害己,又害社會。
3)形成侵權傷害,造成經濟損失。由于虛假新聞是不真實的,這往往會形成侵權,帶來不必要的新聞官司。而虛假新聞的直接生產者——新聞工作者,輕則要被拉上“社會法庭”聽候審判,重則可能要被追究相關刑事責任。賠償經濟損失.
2導致虛假新聞出現的原因
1)虛假新聞是媒體向受眾獻媚的產物。傳播學專家認為,人們通常只接受感興趣的新聞,絕大多數的假新聞是社會新聞,與具體生活中的人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即使有人懷疑.也很少會與報道者較真。其實從傳播學角度看,受眾應該說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對于各種信息也會有選擇性地吸收。那些有轟動效應的假新聞屢屢出現,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就是因為這類新聞存在一定的受眾市場。一些受眾的文化水平和素質較低。還有一些人存有“窺私”“獵奇”等心理.這從另一個方面也促成了假新聞的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