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技術創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治理方式聯盟組織介于科層組織與市場之間,交易成本比企業內部成本交易高、比市場交易成本低。42家聯盟中,多數決策與執行機構是理事會和秘書處,治理方式為成員大會選舉理事會,理事會委托秘書處;少數聯盟的治理方式委托聯盟內的某單位主導,如牽頭單位;還有聯盟采用了董事會,董事會選舉產生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產生秘書處的方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既可以組建一個新法人單位,也可以掛靠在某一成員單位。調查結果顯示,有30家聯盟掛靠企業,6家掛靠科研機構,2家掛靠行業協會,2家掛靠大學,其他方式1家。經費投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需要投入,包括研發經費和日常運行費用。研發經費來源有成員按比例出資、政府資助、銀行貸款、捐款等方式。調查結果顯示,51%的研發經費由成員按比例出資,16%政府資助、4%貸款、26%委托項目研究費、3%其他(見圖4)。多數聯盟研發經費擁有2個以上渠道,實現研發經費多元化。日常運行費用的來源有會費、項目管理費、政府資助和其他來源,其他經費包括成員協商繳納、自籌、理事長單位出資、聯盟理事會及秘書處成員單位承擔。有的聯盟創新績效顯著,僅委托項目經費、成果轉讓費足以支撐研發與日常運行。有的聯盟研發項目較少,成果轉化不暢,費用緊張。
(二)利益分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產出是科技成果產業化,或知識產權轉讓。聯盟利益分配方式有一次性支付或分期付款技術轉讓費、按銷售額提成、按股分紅、混合支付等。聯盟的利益分配應當與成員貢獻、承擔風險相符。聯盟風險有研發失敗、機會主義、市場風險、管理風險等。調查結果顯示,45%為技術研發失敗,27%為機會主義,26%為市場風險,2%為管理風險(見圖5)。在聯盟利益分配中,研發單位風險大,應當多得。圖5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主要風險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中出現矛盾、糾紛、沖突是正常的,解決糾紛的途徑有契約約定、自行協商、司法等。調查結果顯示,如果聯盟出現利益糾紛,解決方式60%依據契約規定、18%自行協商、21%司法解決,1%成員退出聯盟(見圖6)。
(三)關系強度關系強度通過成員間交流頻率反映。企業與供應商每月聯系1-2次,與客戶每月聯系2次左右,與同行每年聯系1-2次。企業與科研機構每月聯系不到1次,與行業協會每年聯系1-2次(見表2)。聯盟成員主要是企業間溝通交流,其次是與大學、研究所交流,然后是與同行、行業協會交流。64%認為聯盟成員間的溝通機會較多,6%認為較少;61%認為成員間的信息交流比較及時;20%認為聯盟成員間的文化差異較大,45%認為較小;70%認為聯盟成員間的信任程度較高,6%認為較低;67%認為聯盟成員間的資源共享程度較高,8%認為較低。
(四)創新績效截至2013年底,青島市聯盟總數達42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7家。自2012年以來,累計承擔項目1370項,項目研發資金總計29.38億元,建設各類技術創新平臺142個,申請專利4269件,授權專利2259件,修訂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64項、行業標準77項、地方標準26項,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07項。
二、青島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青島市大多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體運行情況良好,但是由于聯盟成立不足5年,時間較短,基本處于初期階段。無論政府對聯盟的引導、支持措施、監督管理,還是聯盟自身機制制度建設等,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聯盟數量少,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建立青島市產業聯盟雖然涵蓋了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農業、家電、橡膠化工、機械制造、紡織、工業設計、機器人、3D打印、文化創意等領域,但是在大數據、云計算、航天、新一代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建立產業創新聯盟,上海建立54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涵蓋了大數據、衛星導航、高溫超導、新型計算機、電動汽車、航天等高技術領域。青島市除海洋之外,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需要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否則將會在這些領域影響青島市的產業競爭力,可能會呈現軟件不如大連、電子商務不如杭州、網絡設備不如深圳的局面。
(二)聯盟組建時間短,尚處于初級階段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一般經歷初創期、發展期、穩定期、衰退期四個階段。青島市產業創新聯盟建立不超過5年,基本處于初創階段,如同人的青少年階段,尚未成熟,創新方向不明確,聯盟管理制度不完善,運行機制不健全、不規范。
(三)聯盟發展參差不齊,創新績效有待提高由于產業所處階段、牽頭單位、管理模式等因素差異,產業聯盟創新績效差別很大。有的創新聯盟成績斐然,如數字家電聯盟承擔863計劃項目3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項、部委重點項目3項,承擔的國家“核高基”130億元人民幣。也有一些產業創新聯盟創新績效一般,有的經常開會交流,但是尚未合作研發。也有極個別聯盟成員既不交流,也不合作研發,名存實亡,有待強化監管。
(四)聯盟自身體制機制不完善有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龍頭企業說了算,其他成員沒有發言權;有的聯盟對行業發展趨勢不了解,合作研發非常少;有的聯盟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合理,未兼顧風險分擔因素;有的聯盟研發失敗后,樹倒猢猻散;有的聯盟機會主義傾向嚴重,等等。這些問題說明亟待完善聯盟的體制機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
(五)聯盟外部管理制度不規范一是相關制度不夠完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行業共性技術課題立項難,科研攻關與技術推廣應用經費不足。聯盟在科技計劃、技術創新平臺、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方面遇到困難。二是知識產權歸屬不明確,實踐中經常產生知識產權糾紛。三是聯盟法律身份不明確,在后期成果產業化時不能大顯身手。四是對聯盟的管理薄弱。目前,缺乏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科學考核體系,影響了對聯盟的科學評價。
三、青島市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措施
針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產業、聯盟、政府等角度,優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外部環境,完善決策與執行機制、信任與協調機制、利益分配與風險分擔機制等內部運行機制。
(一)組建產業創新聯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圍繞青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牽頭,整合產業創新資源,在十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和組建新的產業創新聯盟,繼續探索以聯盟為抓手的協同創新和產業發展機制,立足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問題,協同推動青島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數控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3D打印制造等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如輪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智慧城市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
(二)優化聯盟組織,提升創新績效1.精選聯盟伙伴。合作伙伴需要具有合作精神、異質資源、相互信任,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大學要從自身的人才培養層次、科學研究方向和社會服務特色等出發,選擇能使自己揚長避短的企業、研究所合作。比如北京大學等研究型大學培養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主要任務是原始創新、基礎理論,而一般地方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主要任務是技術應用與轉化。高精尖項目與985院校合作,一般項目與石油大學、海洋大學等特色院校,以及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地方院校合作更好。2.加強溝通協調。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產學研官資”等組成的集合,只有相互協調、溝通、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實現共贏。如果溝通不良,機會主義盛行,離心離德,難以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可能是“三個和尚沒水吃”。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引導,創新聯盟的牽頭單位要發揮組織職能,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定期溝通技術發展態勢、項目研究進展、專利轉讓收益等關鍵信息。
(三)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條鏈聚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發展需要積極發揮產業的作用,特別是有效地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行業組織是產業的自律組織,行業組織的成立有利于整合產業內的相關信息、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1.發揮行業組織的人才優勢。行業組織掌握全行業的人力資源分布、專業、特長等信息,創新聯盟需要借助行業組織平臺,整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資源,把行業人才鏈接到創新聯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發揮行業組織的信息靈通、廣泛、全面的優勢,為聯盟選擇合作伙伴提供有利支持。相對于企業,行業組織在信息上具有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行業組織在技術信息上具有信息靈通、廣泛和全面的優勢,這為聯盟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對行業內外的技術信息進行整合和分類,并及時公布,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態勢;定期組織行業內外的高技術專業人才研討與交流,即使跟蹤技術發展,這些信息都為聯盟創新提供了極大空間。3.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技術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尤其是支持和鼓勵一些中小型企業借助聯盟,進行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在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技術領域進行創新,對企業的創新資金預算和投入提供合理的建議,對創新項目績效進行評估。4.行業組織為創新聯盟積極服務。行業組織站在全球產業高度,縱觀產業未來發展態勢,與國內外同行有聯系,因此,行業組織一定要為產業創新聯盟服務,推動國際技術交流、全球創新合作,拓展創新聯盟國際視野。
(四)政府優化環境,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能夠提高戰略型新興產業競爭力。為了提高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政府需要優化創新環境,做好服務工作。1.強化政府的科技發展戰略決策能力和宏觀調控能力。成立青島市產業發展研究機構,加強青島市產業發展研究,為市政府的產業科技發展決策和調控提供智力支撐。市政府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制定政策、完善相關規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規范創新聯盟行為,要制定創新聯盟發展規劃,引導產業創新聯盟向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方向發展,建立創新聯盟實體法規,明確其責、權、利,清晰知識產權歸屬以及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程序、比例。2.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服務平臺缺失是制約產業創新聯盟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部門所有、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造成創新資源重復配置、重復立項,浪費很嚴重。通過構建產業創新聯盟網絡平臺,打破信息壁壘,實現信息共享,整合全市產業內的創新資源,提高創新績效,如建立家電、海洋等產業聯盟網絡平臺,為企業合作創新提供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3.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聯盟。國際競爭力體現在產業競爭力,而產業競爭力體現在企業競爭力。由于我國企業規模小、歷史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多,競爭力較弱,單對單競爭非常不利,需要企業組建聯盟,抱團發展,一致對外,增強創新實力,方能獲勝。建議市政府對創新聯盟提供撥款、政策性貸款,對于重點產業項目給予資金補貼、政策支持。對于符合新能源汽車、航空經濟、郵輪游艇、海洋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等十大產業方向的創新產品,全額補貼國內外技術專利的申請費,部分補貼專利和專利維持費,擴大自主創新產品的政府采購范圍,鼓勵新技術轉化。4.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入產業創新聯盟,對產業聯盟創新給予不同程度稅收優惠。對合作創新成果推廣應用,給予財稅優惠。特別是一些國際領先的創新技術,更需要給予更大的稅收政策優惠,鼓勵高水平創新。規范科技成果稅收立法,對國內企業的自主或者合作創新成果給予重點支持。積極探索建立與完善風險投資稅收優惠政策體系。技術創新具有高風險特征,如果技術創新失敗,稅收上給予必要的減免。5.優化聯盟發展環境,加大對聯盟發展的引導和支持力度。研究產業聯盟發展規律和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在科技政策制定中,建立聯盟建議渠道,設立支持聯盟構建和發展的專項資金,引導聯盟根據自身實際,加快規范化建設,建立長效運營機制和專職工作團隊,推動聯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提升聯盟的產業影響力。搭建聯盟之間交流與合作平臺,發揮優秀聯盟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聯盟發揮自身優勢,提升聯盟間協同創新能力。借鑒日本經驗,經費由企業分攤與政府補貼兩部分構成,其中補貼比重很高,以及其他稅收優惠政策等。6.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了“科技九條政策”“允許和鼓勵在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事業、企業單位科技人員離崗創業,3年內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職稱,檔案工資正常晉升”,解決了科技創業者的身份之憂、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科技創業企業初創期的難題,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市場化。
作者:薛風平單位:中共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