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介融合下的編輯工作轉型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信息的傳播形式和手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新時代的媒體發展中,新聞編輯的工作更應該積極融合當前社會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工作進行研究,進一步探索和分析新聞編輯工作的轉型路徑,希望對相關工作人員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編輯;轉型路徑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都在飛速發展,媒介形式也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在全新的社會環境下,媒介工作的融合走向也逐漸清晰,有了十分顯著的發展。媒介融合指的是在當前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將信息消費終端需求作為工作的重要導向,實現內容、網絡和傳播平臺的融合。在當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面臨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對媒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有效更新和調整新聞傳播理念,實現對新聞傳播方式的有效創新,這不僅是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重要課題,同時也將是今后我國電視新聞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中遇到的問題
1.電視新聞服務功能大大降低在傳統的媒介新聞環境下,新聞傳播主要借助的是電視媒介和紙質媒介,尤其是在當前電視新聞媒介的背景下,由于具備聲情并茂、音畫結合的特征,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經過實際研究,在當前的時代進步和發展中,媒體融合的速度不斷提升,使得新媒體憑借自身較強的互動性和時效性特點,可以將豐富的信息在最短時間內傳遞給廣大受眾,同時和群眾之間也能有明顯的互動和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群眾對新聞信息的接受習慣。比如,微博是近年來我國網絡領域興起的媒體形式,具備較強的真實性和即時性特點,公眾人物可以借助微博和廣大受眾進行互動。廣大群眾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信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評論。可以說,當前微博的熱議話題和傳統媒體關注的重點存在貼合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直接影響著社會輿論的走向。相比之下,電視新聞的互動性和網絡媒體有較大差距,所以在服務功能上也必然會降低。
2.電視新聞的影響力不斷降低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急速分化,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在生活中已經逐漸習慣了借助新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和資料資源,成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群體,年齡稍長的人仍然會選擇電視新聞,因為這是其收獲信息的主要方式,偶爾會借助新媒體作為輔助工具。通常情況下,受眾的業余時間是有限的,受眾在新媒體新聞資訊上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在電視節目上花費的時間必然會降低,這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十分顯著。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路徑
1.提升新聞傳播速度,創新新聞表現形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眾對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電視節目進行創新和改進。一直以來,我國在電視新聞傳播工作中相對比較重視新聞自身的畫面感,忽略了文字的表現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電視新聞作用的發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也需要創新表現形式,從而在網絡編排的環節重視文字的表現功能。比如,江西衛視在創辦節目《雜志天下》,主要是將電視的表現形態作為重點環節,通過對報紙中的媒體資源進行挖掘,將電視和報紙這兩種方式進行有效融合,從而產生全新的電視欄目節目形態。這一新聞的表現方式不僅具備報紙媒體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還具備十分顯著的大眾化特點,這對于電視新聞的表現產生十分顯著的幫助作用。在社會發展的全新背景下,對于電視新聞節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今后節目設置和內容上實現全面提升,就更應該強化對群眾作用的關注。因為電視節目的設計主要就是圍繞群眾需求開展的,如果電視新聞節目缺乏群眾支持,那么新聞也將喪失其存在的必要性。電視工作受到時代的影響較為顯著,電視新聞媒體要想扭轉當前局面,就應該積極創新,不斷對受眾需求進行探索,通過此種方式吸引受眾。這也要求新聞編輯加強對題材的篩選,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讓觀眾有效體會新聞的價值,擴大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2.提升新聞從業者的個人能力和素質在當前媒介發展的背景下,對媒體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提升素質,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因此在對新聞人員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更應該強化對其思維方式的擴展,確保新聞工作人員的素質在大量的實踐和學習中得到有效提升。
3.強化互動性提高電視新聞的影響力當前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實現現場直播,因此能在實際工作中更有效地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所以,在電視新聞傳播環節應該實現常態化和人性化目標,通過這種方式對電視新聞受眾的影響力進行提升。此外,電視新聞要進一步加強和不同媒體之間的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對媒體融合效率的提升,更好地順應當前時代的發展。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微信和熱線電話等方式,實現和受眾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提升電視新聞直播的影響力。
作者:郝梓言 單位:白銀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