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交媒體對當代高校學生溝通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眾多學者先后研究了大學生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依賴情況及社交媒體對使用者的影響。本文基于溝通模型分析了社交媒體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并通過不同情境建立了不同的溝通模型,應對處理不同的事件。
關鍵詞:社交媒體;高校學生管理;溝通模型
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博客、論壇等。在既往的研究中,袁延明認為社交媒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社交媒體。他指出狹義的社交媒體指的是社交類應用。社交類應用泛指以社交功能為基礎的互聯網應用,包括狹義的社交網站、微博、即時通信工具、博客等互聯網垂直應用。朱劍虹(2016)的研究也證實大學生主要接觸的社交媒體有微博、微信和QQ,其余社交媒體不管是使用時間還是使用頻率,都完全不能與這三個社交媒體相抗衡。本文中的大學生交流溝通,主要是指在大學生在校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與教師(主要是輔導員、授課教師)的交流溝通。通過建立不同社交媒體的溝通模式,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質量,促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本文研究的是社交媒體對大學生交流溝通的影響,力圖在新舊媒體并存的時代,梳理大學師生在社交媒體中的交流模式,為師生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交流溝通提供幫助。
一、大學生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
隨著網絡的更新換代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社交媒體。朱劍虹(2016)認為,方便快捷、消息快多新、費用低等原因使得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充滿了吸引力。而大學生也以其對新生事物的敏銳性和快速習得的能力,在社交媒體中日益舉足輕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指出,在網民的職業群體分布中,學生群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占所有職業群體總比例的26.8%。施蕓卿(2014)的數據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6.18億,即時通信用戶達5.32億,微博用戶達2.81億。相較于普通網民,被稱為“網絡原住民”的“90后”大學生,對社交媒體有著天然的親近性:79.8%的學生擁有智能手機,64%使用過社交網絡,82.7%使用過微博,而全體網民這三項的比例分別為81%、49%、56%。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2013年曾進行過“中國大學生媒體接觸與消費行為調研”,調研結果顯示95.9%的大學生擁有智能手機。1498人中每天利用手機上網時間在5小時以上的占25.6%,而2011年這一數據僅為5.4%。兩年時間內,大學生利用手機上網的時長增速顯著。
二、使用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由此可見,隨著智能手機和APP的出現,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社交媒體,大大提高了社交媒體的便捷性。如今,手機早已成為大學生人手必備的物品,社交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綜合以往研究,可以總結出:一是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數量很大。這一點從傅春梅(2016)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傅春梅曾研究過南昌市八所大學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手機社交軟件的關系,其結果中就有“大學生經常使用社交軟件的時間都偏長,五分之一的大學生長時間使用社交軟件,極少的大學生短時間使用,這說明了社交軟件對大學生的生活有較大的影響”。二是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動機與學習無關的居多。在朱劍虹(2016)的研究中,近62%的樣本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動機為休閑娛樂和與人交往,而為了學習知識、了解信息而使用社交媒體的只有23.6%。傅春梅(2016)的研究也證實,大學生使用社交軟件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志趣相同的群體和無聊打發時間,記錄心情,聯系老朋友或同學,獲取信息,交流工作學習心得等。三是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社交媒體是大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獲得信息、即時交流的平臺和渠道。齊浩然(2016)認為,新媒體的使用有利于大學生之間的虛擬平等性。李園園(2010)也認為,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的使用,能獲得更多的心理滿足、信息資本、人脈資本等社會資本。此外,社交媒體還能夠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慰藉。楊媛媛(2009)等人的研究發現,現實中具有較強親密感的個體,相對來說更少發展在線友誼,而現實中具有較高自卑感水平的個體,更愿意發展在線友誼。四是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其一,社交媒體的使用使得很多學生依賴社交軟件和軟件的載體。例如,2015年1月27日騰訊企鵝智庫的《微信平臺首份數據研究報告》指出,微信漸漸成為用戶生活的一部分,25%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30次,55.2%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傅春梅的研究也表明,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程度較高,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對于離開手機有明顯的不適。其二,社交媒體使大學生對現實交往的需求下降了。祁歡曾指出,“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的特殊階段,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社會交往的需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只沉迷于和朋友圈里的‘虛擬的朋友’溝通、交往,卻忽略了身邊的朋友、家人,現實交往力和行動力下降。有網友說,‘出門都是低頭族,沒意思,還不如在家玩手機’。”。陳葉(2014)等人認為,過度地使用社交媒體,使得大學生人際交往與之前變得更加具有隨意性、功利性、冷漠化、虛擬化和低俗化。其三,社交媒體中的展示與實際自我,并不完全一致。袁立庠指出,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自我表露不是完全將現實生活復制到個人網絡空間的,傾向于向好友展露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三、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特點
針對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特點,結合信息傳播要素及信息傳播模式,大學教師在與學生進行社交媒體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媒體來進行。一是學生管理部門的類、告知性信息,主要是通過微博、公眾號等信息,其接受對象是學生群體,屬于大眾傳播的方式。二是教師布置的作業、輔導員部署的班級工作,采用QQ、微信、短信等途徑,信息接收的對象是班級整體或小群體。三是教師與某學生個體進行交流。四、結論根據不同的溝通需求,采用不同的社交媒體工具,注重不同的溝通要素,能夠幫助高校學生管理者更好地完成溝通工作,提高學生管理水平。本文只涉及社交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分析,并建立應對的溝通模型,但就模型的使用及要素的分解,仍須進一步的探討,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陳葉,陳文華.新媒體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4,(44):169-170.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互聯網天地,2014,(7).
[3]施蕓卿.數字不平等的再生產———以大學生網絡使用為例[J].蘭州大學學報,2014,(6).
作者:孫曉范;胡馨元;王威 單位: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