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視覺傳達中的商品新包裝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文明也在不斷發展。商品包裝作為一種新型文明的產物,不僅對商品的效益有著重要作用,更是一種視覺美感的享受。包裝的發展見證了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種利用視覺來傳達信息的設計,也是各商品之間的一種競爭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基于視覺傳達角度對經濟市場商品新包裝設計的分析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對此,本文主要講述了商品包裝中視覺傳達的要素,以及包裝設計對消費文化的作用與實質。
關鍵詞:
視覺傳達;商品包裝;消費文化
近年來,視覺傳達設計中對技術的應用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可視的藝術形式來對個人思想、信息等進行傳達,并且能夠對接收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基本的工作內容與平面設計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區別。視覺傳達設計更加注重對信息的傳達,因此視覺傳達設計還可用于建筑、工業產品、廣告等行業。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包裝作為商品競爭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保護商品的作用,還可以促進消費者購買使用的欲望,提高商品的價值和競爭力水平。包裝的四大要素分別是包裝材料、包裝技術、包裝內在結構設計、包裝外部表面設計。這其中,包裝材料是包裝的物質基礎,決定了保障設計的方向;包裝技術決定了包裝保護功能的強弱,還對商品的質量起到了保障作用;包裝內在結構設計指的是包裝功能性的創造和設計,是包裝技術的具體體現形式;包裝外部表面設計起著美化包裝,介紹商品的功能,是包裝競爭力的直接體現。但是包裝并不能將商品的信息全部表達,它只滿足了一部分特定的消費者需求,包裝的發展,為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架起了橋梁,用視覺傳達的形式將產品信息傳達。
1商品包裝設計中消費文化的重要作用
消費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時空階段中,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消費環境,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消費文化中商品的交換價值占據了主要中心位置,商品的信息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方便,還對歷史文化進行發揚和傳播。當下,商品包裝主要向美觀和感性主義方向發展,商品的包裝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購買者的興趣所向。在商品進行交換的過程中,消費者不僅是在享受商品的本身,還消費了商品的包裝形象,在包裝中獲取更多的情感和欣賞,在使用的過程中,包裝成為商品的代用品,最終也成為一種商品,發揮著更大的價值。包裝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和商品魅力的主要客體,具備這強大的功能性、藝術欣賞性、信息傳達性、科學技術性在消費文化中對消費者的消費選擇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對商品包裝造型有著重要意義。商品的包裝即代表了商品的形象外觀,而形象外觀是商品的表達,對提高商品綜合價值有著重要作用,還代表了消費者對市場中的購物服務,物品功能的整體形象的體驗,是一種大眾的理性購物觀。而在視覺傳達設計下的商品包裝就可以將人們購物中的所產生的商品模糊意識轉變為形象的具體感受。通過對色彩、圖案、文字、造型、質感、功能的設計,使商品能在視覺中多一層含義。例如在棉質毛巾的產品包裝設計中,設計師就大多以棉花為主題,白色為主要背景色,還應該注明它的組成成分,將其打造成棉質毛巾所追求的柔軟感;而在高端電子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大多以有內涵的簡單圖案設計為主,因為簡單的圖案能給視覺帶來一種高端體驗,注明產品的型號和基本信息,將外型和產品的主要特點表達出來;在高端皮質包的包裝中,大多以價格較高的牛皮紙袋為主,較好的手感也可以帶給消費者一種強烈的質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原因之一。一個有視覺傳達設計感的外包裝可以拉近產品和購買者的距離,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產品的主要內容和用途表達清楚,提高消費質量,促進產品發展,為消費文化的進步奠定了基礎。在包裝設計中,不能僅僅只局限于視覺傳達的感受,還應該加強商品說服力與表現力。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市場競爭力是第一熱詞,只有加強商品競爭力,才能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在不斷完善中得到發展。消費文化在時代的發展中,正朝著多元化和多需求化發展,這就要求產品包裝設計者們,應該將包裝的創新放在設計的首要部位,包裝作為商品的代言,不僅要滿足對其的質量保護,還應該加強設計感,以此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2新時期商品包裝設計的實質
在視覺傳達角度中,設計商品的包裝主要是對符號的設計。通常情況下,視覺傳達設計分為三種:通過視覺媒介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以印刷物位媒介的平面設計;為現代商業服務的設計。在不同性能的商品中,會產生不同的商品宣傳需求,而設計就是將不同的符號相組合,形成特殊的符號系統,用它的美觀性和功能性刺激消費者的購買,這也就要求了設計符號的不同。而設計符號也反映了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方向、審美情趣、品味格調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設計也有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人們對商品包裝的設計美感在購買欲望中占了重要部分。在對商品進行包裝設計工作中,首先需要對商品的內容進行完整的研究,然后再擬定視覺要素(視覺要素包括:色彩、文字、編排、圖形)。在傳播信息的基礎上,散發藝術氣息。在當今市場中,商品包裝主要以二維平面為主,而構成設計符號的就是視覺要素中的色彩、文字、編排和圖形。在設計中,不同的設計風格會產生不同的視覺體驗,而觀看者主要是從圖案的顏色形狀中得到第一感受。例如:著名的韓國彩妝大牌3CE的包裝設計中,就僅僅用了黑白兩色,黑色作為底色,白色做標致色,不僅簡單大方,還用黑白色進行強烈對比,讓消費者能在第一眼中就關注到它,標致也設計的極其簡單,一個不完整的三角形中帶著3CE,具有時代氣息的設計感,適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審美觀念,從而引發購買欲望。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有三大要素——文字、插圖以及標志,決定著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功能。通過視覺傳達設計中三大要素的作用,把設計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通過這些要素傳遞給每一位接受到這個信息的接受者,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傳播效果。根據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和背景來進行設計符號的選擇,是設計中的基本準則。設計師應該將傳播商品信息作為設計首位,借助不同的設計符號、設計方式和設計材料將商品的優勢信息最大化的體現出來。視覺傳達最早在日本的設計大會中流行開來,是通過人體視覺對設計者所表達的內涵進行理解體會,不僅可以傳達豐富的內容;還可以融入時代歷史設計的特征。隨著科技的發展,視覺傳達技術也從原來的靜態平面2D轉變為動態立體3D,也使得視覺傳達效果顯著提高。將設計者的想法準確的展現出來,不論是時間、空間的展現,整體的表現也能夠更加靈動活潑,比傳統的設計方式更加具有設計感,也更加準確表現出產品的特色。原始的視覺傳達方式只局限于文本圖像,近年來視覺傳達技術的不斷發展,之前簡單的復合傳達被時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對文本、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形式的相結合,并且經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整合與完善。在之前,視覺傳達藝術經歷了商業美術、工業美術、印刷美術、裝潢平面設計等階段,最后形成了以視覺為載體,視覺符號為表現形式的傳達藝術。在現在,視覺傳達主要包括了多媒體設計、動畫設計、環境設計、平面設計等。視覺傳達以它強大的傳播能力,在各行各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商品包裝設計中,視覺傳達也對其產生了重要的推進作用。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信息傳輸的過程,屬于一種有目的的設計。設計者根據所需要的目標,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并通過文字、圖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進行設計創作,在設計的內容中,準確將信息傳達給接收者。但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先進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傳統的設計方法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一些新穎的技術則逐漸推廣開來。在傳達信息和設計美化之間,產品包裝設計還應該注重對產品質量的保護作用和方便性能。在商品的適用人群特點上,也應該注重設計的區分。根據不同年齡段進行包裝的設計,例如:水瓶瓶身的手拿部位的設計,小孩的手掌較小手指較短,所以在設計時應該將其與成人的手拿部位尺寸分開設計。設計是為了方便生活,設計商品包裝使得其能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人群,這也會成為提高商品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
3結語
隨著社會生產力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原來的對溫飽生活的追求轉為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這就需要設計者從視覺傳達的角度對商品包裝進行更全面的設計和表達,在美觀設計的同時,更要加強商品包裝的功能性和環保性,使之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將設計符號與產品內容特點相融合,將其直觀感性地表達。同時也要把握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不同的消費人群有不同的消費觀念,將商品科學的定義,使其能專注的朝適合的人群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發揮吸引力,將商品的利益最大化,以滿足生產商和消費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黃洪瀾.觸覺在現代商品包裝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積極作用[J].企業導報,2010,02(02).
[2]那馨元.商品包裝視覺傳達設計的美學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4,18(03).
[3]孫秀芳,劉小玄.商品包裝視覺傳達設計的形式美探求[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1(09).
[4]萬祥虎,祝一銘.淺析視覺傳達在包裝設計中的特征與作用[J].神州,2012,19(08).
[5]蘇里曼.淺談包裝設計視覺傳達的若干心理特征[J].包裝工程,2014,25(01).
[6]宋夏.視覺傳達專業中包裝設計的教學改革探索[J].藝術科技,2016,29(02).
[7]向立強.書法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以“歸安德化”黑茶包裝設計為例[J].藝海,2012,09(11).
[8]郭秀.談視覺傳達專業中包裝設計教學創新與改革[J].教育界,2014,16(25).
[9]周勝.包裝設計中的超視覺傳達——多感官設計[J].華章,2011,13(21).
[10]周升.案例分析基礎上提升包裝設計品位——評《包裝設計》[J].當代教育科學,2015,16(18).
作者:張瑞 單位:黃淮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