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交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輿論場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輿論工具的日益豐富催生出了更多的輿論主題和輿論機會,構成了開放而復雜的網絡輿論場。本文以CNNCI和《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的部分數據為依托,分析網絡輿論場的形成要素和當前社交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場的新特點,對改進當前網絡輿論機制建設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社交媒體;網絡輿論場;機制建設;主題;建議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智能手機面向市場的普及使手機上網的人數越來越多,傳播信息的日益多樣使人們接受和傳播信息的渠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并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輿論的形成和變革。通過CNNIC最新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手機網民達到98.3%。在目前的所有APP中,微信、微博為首的社交媒體使用量位居前列,成為了用戶獲取信息和發表意見的主要場所。據《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稱:除新聞APP以外,社交網絡成為了第二大社交渠道,滲透率超過電視和電腦的總和。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成為了新媒體傳播核心渠道,新聞廣度(新聞APP)+新聞過濾(微信等社交平臺)成為網民獲取新聞的左膀右臂。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以即時性、便捷性、互動強、低門檻等特點,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移動傳播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傳播平臺總格局,給網絡輿論場也帶來了新的變化,使其呈現出了新的特點。
1.概述
1.1概念
場,就是與現實事物相聯系的外在環境的總體。“輿論場”是指包括各種刺激因素從而使許多人形成共同意見的環境。而“網絡輿論場”是指在網絡環境中,針對新聞媒體報道的熱點事件,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場和網民意見的輿論場的總和。與傳統輿論場相比,以微博、推特等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載體使輿論場的形成和傳播機制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1.2形成要素
(1)同一空間的人們相鄰程度和交往頻率要高在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議題的生產者。但是海量的信息無法保證每個議題都可以形成輿論場,這就需要人們相互交流發表各自的意見。這里的空間指的是同一議題人們所使用的社交媒介,只有交往頻率高,才可能形成輿論場,從而影響不同層次的或不在這個空間里與這議題沒有直接關系的人。(2)空間的開放度較大在一個議題的交互過程中,需要保障空間的開放度足夠大,足以容納不同的人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空間開放程度較小,其就無法匯聚完全的信息,人們在進入一個輿論場中獲知的內容也不是絕大多數的社會公眾的看法和意見,其是片面的。空間的開放程度大,可以是議題交流的平臺廣泛,也可以是同一個平臺面向的人多,可容納的信息量大。(3)空間的感染力或誘惑程度較強由CNNCI最新調查的數據可知,在社交媒體時代,網民的數量意味著人們基本是使用網絡平臺進行獲知和發表意見,其中以微信、微博為典型代表。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上發表議題,很大程度上可以被人們獲知。同時也要求這個議題具有較強的敏感度或吸引大眾眼球的新聞,才可以形成具有感染力的思想多元的輿論場。
2.特點
2.1網絡輿論從邊緣走向中心
傳統媒體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一直在網絡輿論場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擔任著提供輿論議題和引導輿論走向的重要職責。自互聯網出現之后至微博出現之前,人們有多個網絡平臺可以進行交流,例如百度貼吧、天涯論壇。這個.6NewsDissemination新聞傳播新媒新論階段,傳統媒體掌握輿論場和論壇。微博的出現使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強大的話題吸引力和高參與度使微博迅速奪取了輿論的中心舞臺,傳統媒體的報道也隨著微博產生的議題時刻同步。2012年,隨著微信公眾平臺上線,公眾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微信對用戶有著超強的粘性。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成為了公眾獲得日常信息的主要來源,互聯網成為了各種社會思潮和利益訴求匯聚的平臺,網絡輿論場隨之也成長為當下社會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平臺,從此時始,互聯網從邊緣步入中心,國家管理層隨之開始高度重視網絡輿論工作,網絡輿論場從大眾關注的“邊緣”走向“中心”。
2.2傳播主體多元化
社交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公眾從“受者”走向“傳受者”,社會傳播新常態是傳播主體發生改變,內容的創造和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屬于編輯個人的專利,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思想多元的局面開始形成。在思想多元的輿論場里,人們相互分享著不同的三觀,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立場,他們的聲音可能與主流輿論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相反的。
2.3網絡社群的出現
網絡社群是指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和目標期望的人們通過各類平臺應用連結在一起形成的群體。網絡社群的吸引力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越來越高,集聚起了海量具有共同興趣的網民。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認為“伴隨微博大V和網絡社群的活躍,網絡輿論中‘廣場式’的鼎沸之議減少,‘沙龍式’的社群對話增多。”這意味著在互聯網平臺中,社會各群體真實的利益博弈聚合成體,也意味著公眾生活偏好的凝結。網絡輿論場的社群利益沖突將蓋過“意見領袖”的口舌之爭。
3.機制建設中的弊端
3.1惡搞之風逾越道德底線
社交媒體的到來,帶來正面議題的同時,也會輸入形形色色的負面議題。網絡上的惡搞作品越來越多,變換著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有些作品引得人們哈哈大笑,有些作品更多是陰暗面,滲透著對社會的嘲諷和蔑視;有些逾越了法律的界限,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些不顧歷史,顛倒黑白的議題形成的網絡輿論場,從而使社會主流文化遭到被惡搞取樂的尷尬境地,引發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
3.2網絡媒體追逐商業利益,不顧把關人職責
我國目前大部分的網絡媒體都是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有些網絡媒體在利益的驅使下不顧社會道德,不顧把關人職責,放松對海量信息的把關要求,肆意的將一些不明真相的信息公之于眾,給散落的謠言信息以可乘之機,通過這種手段騙取公眾的關注度和點擊量,形成負面的網絡輿論場,引發蝴蝶效應,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3.3非理性言論蔓延,情緒色彩充斥網絡
在傳統的表達大眾聲音的渠道,如信訪、政協、人民代表大會,無法表達群眾的利益訴求時,大眾聲音會通過謠言等非正式的渠道進行擴散。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公眾的言論有了自由表達的聲音,但也逐漸擴大了非理性言論的蔓延,當社會熱點問題被媒體平臺報道之后,非理性的情感就會在一瞬間迅速上涌,造成網民的偏向性,輿論一時間風起云涌。
4.合理建議
4.1堅持正面議題,遵守社會道德底線
避免負面議題的輸入,杜絕當下危害社會主流文化的議題形成,相關媒體和個人應有自己道德底線的認知。發表的議題應是健康向上的,網民可以對社會現狀進行討論,也可以對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但是不能諷刺社會影響他人對議題的認知。每個媒體人和網民應有社會道德底線,堅持不逾越。
4.2網絡媒體加強把關人職責
網絡輿論場中不實信息的報道需要約束規范,網絡媒體的第一職責就是真實。網民只有在獲取真實的信息之余,才會對一個媒體產生長久獲知的依賴心理。而單純的因為商業利益不顧真實去報道事件,賺取眼球經濟的媒體,喪失了媒體最應該具有的規范以外,也失去了網民的信任,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
4.3媒體須真實、準確、客觀
主流媒體在輿情熱點事件的報道中,應該慎之又慎。在核實每一項具體細節后再進行對議題的報道,時刻謹記自己的社會責任,正確地引導輿論和社會方向,盡量對事件的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客觀,只負責報道事件,不負責發表評論,將對事件的看法交給網民,保障形成媒體不參與意見的網絡輿論場。結語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網絡輿論事件層出不窮。通過當前輿論場的弊端可以看出,一些負面輿論場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甚至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需要在深入了解網絡輿論的演變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高質量的管理,健全網上引導機制,促使網絡環境朝著健康、有序、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喻國明,李彪.從70后到00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網民世代分析[EB/OL].喻國明微信公號,
[2]李花,李琳琳,郭莎莎.網絡輿論的生成及其效應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
[3]趙作為.“輿論反轉”背后的網絡輿論場理性構建[J].西部廣播電視,2017.
[4]李良榮.新生態新業態新取向——2016年網絡空間輿論場特征概述[J].探索經緯,2016.
[5]閻秋娟.《國內慕課Moocs研究進展》[J].圖書館與理論實踐.2016(1).
作者:王聰穎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