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數學課堂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學生也因信息技術的運用,更加喜歡對數學知識探究與實踐。數學教學中很多抽象的問題需要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動畫,顯得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
一、信息技術的交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交互性讓課堂展現出更多的活力,課堂已不再是單純的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聽”。課堂變成了互動的平臺,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人機互動中,教學生動活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信息技術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時,對于“鑲嵌”問題可以通過人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感知。如哪些單一圖形可以鑲嵌?學生通過計算機操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等邊三角形、四邊形、正六邊形都可以。
但這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本節的重點是讓學生探究運用不同的圖形進行鑲嵌,讓學生進行單機操作并通過討論交流得出結果。如有的學生提到可以將三個等邊三角形與兩個正方形拼在一起;也有同學將正六邊形、一個等邊三角形和兩個正方形拼在一起;還有的將兩個正六邊形與一個等邊三角形拼在一起。這些都是學生借助計算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果,出現重疊或不足就會造成失敗,學生在探究中激起了學習的興趣,人機交互發揮最大的作用。從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出了“鑲嵌”的道理,也就是當正多邊形拼在一起,角的度數是360°時才能實現鑲嵌。對于不是正多邊形多個圖形的鑲嵌則更復雜,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深層探究。
二、信息技術的刺激,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能刺激學生各項感官參與到學習感知中,輔助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內容。信息技術可以使平面與立體相結合,還能使抽象與形象相聯系,化無形于有形,變靜止為運動,這樣就能將枯燥煩瑣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簡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刺激遠勝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最大化地接受知識、理解知識。但是整節課不能只跟著信息技術走,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指導,老師要在傳統課堂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圓》時,教師要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因為這一部分知識不是可以口頭直授的,單純講更不清楚,而通過多媒體可以讓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比如“正多邊形和圓”,教師通過多媒體就可以形象地讓學生認識到“化曲為直”的思想,這是傳統教學達不到的效果。再如“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通過形象展示兩圓的運動過程,使學生清晰感受到它們的位置關系,再通過加入半徑和圓心距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獲取概念公理,從而實現知識為我所用。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學的呈現形象化、簡便化,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揮的平臺,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探究、發現與獲得,也留出了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與鞏固。
三、信息技術資源的調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信息技術中的豐富資源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素材,這些素材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促進了學生思維多角度、全方位發展。學生在豐富資源的背景下全面討論與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探究中會得到更多的自我認識,經過教師的指導與點撥,學生在歸納與總結的基礎上趨向理性化。學生在探究中不斷發展與提高,潛移默化形成數學能力。如九年級下冊《三視圖》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基本圖片,讓學生概括出三視圖的基本特點,但這只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可以為本節內容的學習奠基。老師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建筑、機器零件的三視圖,讓學生充分發揮空間想象能力,還原實物的形狀,從而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在“發現”中激發探究的熱情。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積累經驗,從而實現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所用的目的。學生的探究無止境,對九年級的學生來說,思維能力更需要得到張揚,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進行探究,可以使知識的積累利于當時,作用于后來。
總之,信息技術是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其作用可以使課堂展現出更多精彩。教是為了不教,學才是根本,信息技術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互動與合作中得到更多體驗,從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動性,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作者:周漢林 周益發 單位:江西省上饒縣花廳鎮中學 江西省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