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蘋果產業風險與保險情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蘋果屬于高經濟價值作物,對于農民增收和區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準確把握蘋果生產、面臨的風險狀況以及對保險的需求,對中國蘋果主產區之一的山東省開展了詳細的調研。在種植模式方面,山東內陸地區主要采取喬砧密植栽培模式,半島地區正逐步向矮砧密植栽培模式轉變。在自然災害方面,山東大部分地區主要受春季干旱影響,內陸地區還受蘋果花期凍害、冰雹等災害影響;沿海地區還受臺風和大風影響。在蘋果保險方面,山東地區的賠付率較高,果農和保險機構的積極性均不高。建議進一步優化蘋果保險政策和制度,通過保險手段保障果農的利益。
關鍵詞:蘋果;生產現狀;自然災害;農業保險;山東省
蘋果屬于高經濟價值作物,對于農民增收和區域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越是高經濟價值的產業,面臨的風險也越大。這些風險包括自然災害造成的風險、市場變動造成的風險、產業政策造成的風險等。保險作為保障蘋果產業安全運轉的重要一環,能夠有效分散蘋果產業風險,為蘋果產業保駕護航。但是,目前的蘋果保險是否能夠滿足當前蘋果生產的需求,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就當前情況而言,我國蘋果保險產品普遍缺少多樣性,對于不同區域的主要災種沒有加以區分,由此造成了產品的同質性嚴重,無法滿足蘋果生產者多樣化的需求。為了準確把握蘋果生產、面臨的風險狀況以及對保險的需求,在中國蘋果種植主產省區之一山東省開展了一次詳細的調研,調研對象包括蘋果生產者、保險機構、政府機構和科研服務機構,調研區域包括山東省2個典型的蘋果主產區,分別為泰沂山區的淄博市沂源縣和山東半島地區的煙臺市和威海市。
1山東省蘋果生產種植情況
蘋果是我國第一大水果,優勢農產品之一,從1993年開始,栽培面積和產量已居世界首位[1]。山東省的蘋果產業發展起步較早,栽培技術較為成熟,產業化程度較其他地區高,是傳統丘陵種植地區[2]。近年來,山東省加大了蘋果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優化的步伐,蘋果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但由于種植技術和投入的增加,蘋果總產量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圖1)。截至目前,山東地區蘋果種植面積為30萬hm2,產量約為980萬t,居全國第2位,僅次于陜西省;從在全國占比來看,20世紀初山東蘋果種植面積曾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20%,后來隨著陜西省蘋果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山東部分老化果園蘋果樹的砍伐,山東占比逐年下降,自“十二五”以來基本穩定,目前山東蘋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3%和23%[3]。山東的蘋果種植主要集中在泰沂地區和山東半島地區,泰沂地區蘋果種植相對集中,沂源縣和蒙陰縣為主產大縣,周邊各縣(市)則集中在個別鄉鎮上;山東半島地區的蘋果種植主要以煙臺各縣(市)以及青島的萊西市、威海的榮成市等地區為主。山東省的蘋果種植主要有2種模式,一種是以沂源地區為代表的喬砧密植栽培模式,另一種是煙臺萊陽和威海為代表的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以上2種模式均較好地適應各自區域地形環境和社會發展水平,目前這2種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和升級當中。在生產管理方面,沂源地區主要以小農戶自我管理為主,平均每戶在0.33~0.40hm2之間,規模化和機械化程度較低,且種植者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半島地區主要以專業農場化經營為主,土地通過流轉后經過整理建成大規模成片果園,果園面積較大,果園按照標準進行建設,搭建水泥立柱,進行立桿綁縛和起壟栽培,樹盤覆蓋,安裝了果園節水灌溉設施或水肥一體化設施,還購置了先進的果園高壓迷霧機、旋耕犁、割草機等機械,機械化程度較高[4]。果園不僅發展蘋果生產,同時還發展采摘旅游、林下養殖等產業,果園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前3年結果期間的建園成本在30萬~45萬元/hm2之間,但是政府會通過一些農業項目進行一定的扶持。在產量方面,沂源地區的散戶種植模式基本不會控產,最低產量為37.5t/hm2,平常年份在90~112t/hm2之間;而半島地區的現代化果園為了保證果品質量,基本會采取產量控制措施,年產量基本穩定在37.5~52.5t/hm2之間。在生產成本方面,沂源地區的散戶種植模式明顯低于半島地區的規模化種植模式,沂源地區蘋果的平均種植成本約為7.5萬元/hm2,而半島地區的平均種植成本約為13.5萬元/hm2,所有種植成本中又以人工成本占比最多,超過50%,并且還面臨用工荒的處境,沂源地區的用工為120~150元/d,半島地區的用工已經接近300元/d,而且呈增加趨勢。為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機械化率,威海新元果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威海羊亭工業區建立約4hm2現代矮砧密植蘋果示范園,引進意大利蘋果品種,嘗試無套袋栽培模式,據介紹該園區僅有2名管理人員。
2山東省蘋果種植災害情況
雖然山東省多年平均降水量接近700mm,但是由于季節分布嚴重不均,超過60%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因而普遍存在春季干旱現象。近3年來,山東大部分地區更是連續受到干旱影響,即使是沿海地區的萊陽、萊州等地區也不例外。除了干旱外,山東內陸地區主要還受蘋果花期凍害、冰雹等災害影響;山東沿海地區主要受臺風和大風影響,花期凍害和冰雹等災害雖然也有發生,但不嚴重。沂源地區蘋果的盛花期大約在每年4月20日,半島地區蘋果的盛花期較內陸稍晚,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但是由于蘋果是一序多花,此時輕微凍害對蘋果花的影響并不是特別大。2019年,沂源縣遭遇歷史大旱,已經有連續數月無有效降水,但沂源縣的水利設施條件較好,有82座大、中、小型水庫,還有數量眾多的塘壩。近些年來,由于沂源縣蘋果生產效益較高,果農收入增加,較多果農又新打了深度超過100m的機井用于果園灌溉,但建設這些機井的投入較大,打1眼100m深的機井需要投入1萬元以上。得益于這些水利設施,目前沂源縣蘋果生長還未受到較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旱情繼續發展,當前沂源縣的水資源只能維持1個月左右時間的灌溉。以中莊水庫為例,經過長時間的抽水灌溉后,目前的蓄水量只有常年的1/3左右。沂源縣的大部分塘壩已經見底,部分河流已經出現干涸現象。近些年,沂源地區大力宣傳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果農開始逐步接受并自發建成果園滴灌和噴灌系統,節水效果增加。然而,目前這些節水灌溉設備也存在較大問題,即國產設備價格低,但是質量有待提高,成本大約為3萬元/hm2;而進口設備價格又過于昂貴,也存在水土不服等問題,以以色列設備為例,成本大約超過15萬元/hm2。雖然沿海地區的降水多于內陸地區,但是由于年內分配不均,季節性干旱也經常發生,加上半島地區種植模式多為矮砧密植的果樹,蘋果根系較淺,大約在40cm,因而更易受到干旱的影響。有些嚴重干旱的年份,果農會將幼果摘除以保障樹體存活。除了干旱外,沿海地區風災也十分嚴重,而且發生風災的頻率較高,日常風速在4~5級之間,在8級左右的風會引起蘋果的落果。
3山東省蘋果保險情況
蘋果保險屬于山東省地方特色保險險種,由地方財政進行補貼。保險責任包括暴雨、洪澇(政府行蓄洪除外)、風災、雹災、低溫、凍害、熱害等自然災害,地震、泥石流、山體滑坡、火災等地質災害,意外事故導致的蘋果減產。山東省政策性蘋果保險自2014年開始實施,2018年對保費和保額進行了調整,保費自之前的1500元/hm2提高至3000元/hm2,其中財政補貼50%、種植戶自行承擔50%,保險金額自30000元/hm2提高至60000元/hm2,保險費率維持5%不變。保險合同的保險責任期間自蘋果花期至采收期,最晚結束時間不超過10月30日。據當地某保險公司介紹,2018年山東省林業、水果和果樹保險保費2954萬元,其中林業險超過1000萬元;理賠方面,2018年山東省林業、水果和果樹保險理賠4899萬元,賠付率達166%。截至2019年5月底,山東省林業、水果和果樹保險保費4441萬元;理賠方面,截至2019年5月底,理賠1315萬元,賠付率達29.6%,預計隨著時間的推進,會有大幅度的升高。2018年山東省蘋果和梨的保險保費為1211萬元,包含商業性蘋果、梨保險的保費86萬元,理賠2066萬元,賠付率達171%。截至2019年5月底,山東省蘋果和梨的保費為1272萬元,理賠866萬元,賠付率已經達到86%,預計后期還有上升。持續較高的賠付率極大地降低了保險公司承保的積極性。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果農知道蘋果保險政策,但是果農普遍反映,政策性蘋果保險保費較高、保額太低、賠付太少,真正出現災害后,保險賠付遠遠不能解渴,因而對果農的吸引力度不大。保險機構認為果樹保險風險過高,加上目前果農投保率非常低、承保面積較小,因而逆選擇風險非常嚴重;另外,果農的保險意識有待提高,認為投保之后即使在沒有達到賠付標準時也要求保險機構將保費通過賠付方式返還;同時當前保險機構大災風險分散的渠道較少,希望政府能夠幫助承擔一定的超賠風險。
4山東省蘋果保險發展建議
在傳統的種植模式下,蘋果種植往往大小年特征明顯,糧食作物單產波動劇烈,嚴重影響蘋果種植收益的穩定性,給果農帶來較大的收入波動風險,進而對農戶蘋果生產積極性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相較于糧食作物,蘋果屬于商品率極高的經濟作物,受市場因素的影響更大,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險制度,以轉移和分散蘋果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給予蘋果種植戶長期、穩定的收入預期,對提高農戶蘋果種植積極性以及穩定蘋果種植面積、提高單產具有重要意義[5]。山東省的蘋果保險還需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尤其是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規模農戶的種植面積擴大,投入和產出大幅度增加,“低保費、低保障、保成本”的傳統蘋果保險產品無法滿足這些規模果農的風險保障需求,需要逐步提高保險金額,覆蓋蘋果再植的完全成本,在條件成熟后可以逐步試點推行蘋果收入保險。當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由政府主導推動,現有政策性保險的扶持力度和扶持范圍都有待進一步提升[6]。為此,一是積極引導商業性保險拓展蘋果險種,逐步建立政策性保險與商業性保險相結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聯動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二是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擴大蘋果保險覆蓋率,做到應保盡保;三是擴大蘋果保險的保險責任范圍,提高保險保障水平;四是做好農業保險的宣導和引導工作,規范農業保險操作,提高農業保險運行效率;五是加強農業、氣象、水利等綜合部門數據整合,建立科學合理的災害損失標準和保險賠付標準,確保農業保險公正、公平、公開;六是科學厘定保險費率,解決選擇投保問題,化解投保方認為保險費率高而保險機構賠付率卻居高不下的矛盾;七是通過將蘋果保險作為產業輔助調控手段,引導蘋果產業發展,在蘋果的優質產區加大對蘋果保險的政策傾斜力度,進一步提高優質產區的競爭力。
5參考文獻
[1]張聰穎,暢倩,霍學喜.中國蘋果生產區域變遷分析[J].經濟地理,2018,38(8):141-151.
[2]馬興棟,霍學喜.蘋果標準化生產、規制效果及改進建議:基于山東、陜西、甘肅3省11縣960個蘋果種植戶的調查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9(3):37-48.
[3]朱海燕,劉學忠.蘋果產業供給側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以山東省為例[J].林業經濟,2018,40(7):67-70.
[4]宋來慶,趙玲玲,李美玲,等.煙臺市新植矮砧蘋果園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建議[J].煙臺果樹,2018(3):26-29.
[5]王彩峰,史建民.山東省蘋果種植面積的時空演變特征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2):170-177.
[6]袁帥,韓瑜.山東省農業保險與信貸協同效應實證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1):53-55.
作者:王明昌 單位: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