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部控制質量在投資效率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投資的效率,對于評價企業的經營風險、盈利能力、成長機會都具有重要意義。但企業投資效率并非總是有效的,會存在非效率投資行為(投資不足或過度投資),嚴重影響企業成長以及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影響對企業價值的估計。導致企業投資非效率性的重要原因是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存在的問題。內部控制質量較高,企業信息披露程度也會較高,也能夠有效緩解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問題引起的非效率投資。本文通過分析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希望為優化企業的內部控制和投資決策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質量;信息不對稱;投資效率
一、投資效率
(一)投資效率內涵通常會用某項目最終獲得的收益與最初投入項目資本之間的比值來反映企業某個投資項目的投資效率。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如果能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預期凈現值大于零的項目,該投資被認為是高效的投資,能為企業帶來財富和價值的提升。但企業投資并非總是有效的。基于某些原因,企業可能會將資金投資于凈現值小于零的項目,稱為過度投資。過度投資下,企業原始投資到期后不能全部收回,造成企業損失,降低企業價值;企業有時也會因為資金不足而放棄凈現值為正的項目,被稱為投資不足。投資不足會讓企業失去財富積累的機會(Myers,1977)。企業無論是出現過度投資還是投資不足,都會使企業的資本配置失衡,偏離最佳配置水平,造成一定程度上生產資料的浪費。
(二)信息不對稱與投資效率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觀點,市場活動參與者掌握的信息量并非完全一致的。加上資本市場并非完全有效,處于非完全競爭狀態,市場的參與者并非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等,這些因素都會加重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造成活動參與多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擁有信息較多的參與者會比信息貧乏的參與者更有利,地位的傾斜,很可能導致市場產生“檸檬問題”。導致企業的投資偏離最優水平(Akerlof,1970)。Bushman和Smith(2001)在研究中指出,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問題會加劇企業資本的非效率配置。1.信息不對稱導致過度投資當市場中產生新的投資機會時,企業會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對該投資項目風險進行識別,對預期收益、回收期限以及總體盈利能力進行估計,處于信息的優勢地位;市場潛在投資者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獲取信息的成本,難以全面掌握有關信息,所以大多數投資者只能通過企業公布的投資計劃來對股票做出估計。如果股票被市場高估,投資者會注入大量的資金到企業,企業就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即使該項目投資失敗,由此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也可以通過股票被高估的價值部分得到彌補,所以企業最終還是獲利的。這就導致在考慮是否進行投資決策時,凈現值是否大于零不再是管理者主要考慮因素,投資過度行為由此產生。2.信息不對稱導致投資不足投資者,由其是機構投資者,一般不會直接參與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不會參與企業決策過程。所以無法直接對公司內部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解,包括企業新的投資計劃,以及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狀況。在當前資本市場整體面臨資金趨緊的形式下,為了最大限度規避風險,機構投資者選擇投資項目時會采取謹慎的態度,和資金充裕時代比較起來,會縮減投資規模;或是要求能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加重企業籌資難度。投資者獲取到的關于投資項目數量和質量方面的信息量和管理者之間的差異較大。信息量的差異會阻礙投資者投資,會導致企業難以及時足夠的籌集到所需資金,失去投資機會;或者會由于需要付出過高的籌資成本籌集基金,導致投資收益難以彌補成本,造成得不償失而放棄籌資。最終導致企業放棄那些凈現值大于零項目,導致投資不足。
(三)委托-理論與投資效率1.股東-管理層委托問題與過度投資股東是擁有企業的所有權,但股東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股東和管理者之間的問題由此產生。由于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導致股東和管理層沖突。管理層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不會主動向股東發放現金股利,在投資了所有凈現值為正的項目后,繼續利用剩余自由現金投資,造成過度投資。管理層進行過度投資的動機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1)商業帝國構筑。企業通常會設置一定的內部激勵措施來激勵管理層,積極努力工作,壯大公司規模。管理層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績效獎勵,會通過不斷投資新項目來增加業績。當企業有多余的自由現金流時,管理層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拒絕發放現金股利,投資用于滿足自身利益的項目,導致過度投資。(2)聲譽提升。社會知名度的提升也可能是管理層的謀取的私利之一。因此管理層會選擇投資于一些短期回報快的項目,以達到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自己聲譽的目的。(3)管理者過度自信。公司管理層擁有的企業經營權很容易導致管理層過度自信。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高估項目收益低估項目風險,造成心理預期和實際情況偏離。(4)職業擔憂。出于職業前景的考慮,管理層會想辦法保證自己的業績,所以可能會選擇風險大、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2.股東-債權人委托沖突與投資不足股東和債權人之間也會存在沖突。和股東相比,債權人處于信息劣勢,很難對股東行為實施有效監督。股東很可能在債權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債權人的資金投于風險較高的項目。債權人和股東共同承擔高風險,但是項目成功帶來的超額收益卻由股東獲得,債權人只能獲得最初允諾的利息回報。造成債權人承擔的風險和報酬不對等,造成“資產替代效應”。所以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及資金的安全,會加入限制性條款,如限制資金使用途徑,或要求更高的利息水平,增加企業籌資成本。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投資不足。
二、內部控制質量
(一)內部控制內涵COSO委員會于1992年頒布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對內部控制進行完善的了界定:內部控制是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人員共同負責組建的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在內的五要素。
(二)內部控制質量評價1.基于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評價方法根據內部控制缺陷的成因,可以將內部控制缺陷分為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設計缺陷屬于“先天”缺陷,無論后續如何調整,如何提升執行力度,都不能達到目的;運行缺陷屬于“后天”缺陷,是由于執行不力或執行方法造成的,可以通過調整實現目的。重大缺陷評價法,以企業內部控制報告中披露的內部控制質量為基礎,對該企業內部控制質量高低進行評價。Ashbaugh-Skaifeetal(2007)和Doyleetal(2007)研究發現,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如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資產狀況不佳),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會遠遠大于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林斌和饒靜(2009)通過研究發現,公司內部控制如果是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會選擇通過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方式,將信號及時有效的傳遞出去。相反,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如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資產狀況不佳)通常不會自愿披露內部控制質量,許諾(2014)。研究還發現,那些資源選擇對內控進行披露的企業,因為違規受到處罰的概率較小,王遜、劉丹(2010)。這種評價方法以被審計單位的披露意見為依據,能夠對被評估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和程序的設計情況、運行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屬于操作性較強的方法,且能夠對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做出大致的評估。2.基于內部控制要素為基礎進行的評價Stringer&Carey(1995)在內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分別選擇對應的二級指標分級,最終構建了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陳關亭等(2013)基于內部控制五要素,同時引入內部控制的缺陷類型,并采用AHP法對各指標都賦予權重,構建了一個包含多項指標的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框架。以內部控制要素為基礎對企業內部控制質量進行評價,是基于要素的衡量方法。該種方法使不同企業之間具有了可比性。但該種評價方法的重點在要素上,所以只能對企業內部控制相關要素建設是否完善進行評價,對于相關制度和流程如何執行,以及是否執行到位以及執行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能給予恰當評價的。3.基于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的評價構建內部控制的總體目標就是要確保企業資產資金的安全,改善企業管理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內部控制具體目標可以分為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合規目標以及風險管理目標。Moer-land(2007)從內部控制保證資金資產安全的目標出發,選擇相應的指標,構建了一個結構明晰的內部控制披露指數。Chil-YangTseng(2007)從防范企業的整體風險入手,選擇相關對應指標,分別用來衡量企業內部控制五目標的實現程度,構建了衡量內部控制質量的風險管理指數。王宏等(2011)基于五方面具體目標,引入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設計出了較為科學的內部控制體系。張兆國等(2011)采用打分評價法,對內部控制具體目標完成程度進行打分,構建了內部控制評價體系。該方法是結果衡量法。內部控制五方面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以反映內部控制的效果。但是通過該種方法,無法反映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過程,對于內部控制制度和程序的完善情況以及運行情況,該種方法無法做出恰當判斷。
三、內部控制與投資效率
(一)內部控制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抑制非效率投資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信息與溝通作為內部控制的紐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信息與溝通存于企業內部:股東可以通過對企業信息的搜集,了解包括企業整體的成長能力、潛在的風險、未來的盈利情況等方面的信息;也能夠根據了解的信息,做出相關決策,如可以通過投票的方式,否決企業投資風險偏高、收益不確定且支出較大的投資項目,防止過度投資行為。信息與溝通也可能存在于企業與外部信息需求者之間:外部投資者可以通過信息的搜集,如財務報告,了解企業信息,以便做出是否投資的決策。債權人也能夠通過借以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做出是否讓渡資金使用權的決策。企業通過構建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與溝通機制,監督整個企業會計處理流程以及相應的程序,能夠對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提供保證,增強外部利益相關者對財務報告的信任。減少信息傳遞障礙,避免因為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的籌資成本過高的情況,減少投資不足的發生。李萬福等(2013)通過研究內部控制對公司投資決策的作用機理后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缺陷較多的企業,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會采取非理性投資行為。孫慧、程柯(2013)選擇國有上市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發現該類企業的投資效率和內部控制質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會隨著內部控制質量的改善而顯著提高。方紅星、金玉娜(2013)根據非效率投形成機理的不同,將其區分為意愿性非效率投資和操作性非效率投資,同時對企業性質進行區分,分別研究國有和民營企業。同時引入公司治理機制,尤其是監督和激勵機制對企業投資效率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監督和激勵機制的有效發揮,能夠改善國有和民營企業的意愿性非效率投資;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抑制國有和民營企業的操作性非效率投資。劉琦(2014)通過理論推導非效率投資行為兩大根源(信息不對稱和成本),認為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盈余質量,借此發揮對投資效率的積極作用。
(二)內部控制通過降低問題抑制非效率投資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也能通過減輕由于問題引發的企業非效率投資行為。股東與經理人之間存在沖突,即通常認為的“第一類”問題。經理人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是基于聲譽、財富等),趨利避害,會有意識避免因為投資失敗而承擔責任。容易導致企業放棄一些凈現值大于零的項目,造成投資不足。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塑造良好企業文化,完善的激勵政策,激勵經理人積極進取,參與市場競爭,研究市場投資機會,選擇有效的投資途徑,助力于公司發展和股東財富的增長,實現發展戰略,從而減少投資不足的發生;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構建明晰的權責分配制度,也能對管理者的盲目擴張行為進行監督和限制,從而有效抑制過度投資。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對于改善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問題(即“第二類”問題)也發揮著明顯的作用。大股東擁有較大的控制權,會傾向于通過干預公司的決策來對公司進行控制,犧牲小股東的權益換取自身目標;大股東也可能會利用自身的控制權優勢,挪用企業資金來謀取私利,甚至會因此“掏空”公司資產。導致企業在面對凈現值為正的項目時,苦于沒有自由流動的資金,導致投資不足。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有效干預大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特別是企業和關聯方之間的交易。通過權力的制約,能夠減少或杜絕大股東“掏空行為”,避免投資不足。
(三)內部控制通過減輕“行為金融”心理抑制非效率投資完善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維護投資者利益,也能夠對管理層“行為金融”心理進行抑制。完善的內部控制,需要企業構建完善的組織結構、治理結構以及決策機制,能夠相互牽制,形成均衡。采取集體決策的形式,可以避免因為管理者個人因素(包括個人認知偏差和心理偏差)導致做出不合理的投資決策;另外,高質量內部控制相關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可以激勵管理層不論是出于對自身價值的考慮還是出于對投資者利益以及企業成長的考慮,都會積極的參與到市場競爭中,認真分析投資機會,減輕避免承擔責任心理。
四、結論和建議
根據前文分析可以得出:內部控制質量與投資效率是正相關關系。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進行信息的傳遞和溝通,降低企業信息不對稱;也能夠通過相關制度的確立,緩解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沖突,有效抑制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诖耍疚奶岢鋈缦乱韵陆ㄗh:第一,公司管理者要加強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擔負起建設內部控制制度的責任,提高內部控制建設水平。并對內部控制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全面監督和及時反饋,充分發揮內部控制企業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其在優化公司投資管理水平的正向作用。同時,要緊隨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對內部控制做出靈活的調整,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加以防范和控制,尤其是識別出的新的風險點要,逐步建成一個系統性強、內容完整全面、靈活高效的控制體系。第二,相關部門繼續深化引導工作,為企業構建內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繼續在內部控制制度層面上豐富內部控制相關指引內容,在內部控制實施層面上應該加強對公司的監管,加大懲戒力度,為企業構建內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第三,加強企業內以及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信息溝通。完善溝通渠道,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對關鍵信息,尤其是企業投資決策信息,要及時予以披露。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建立集體決策制度;同時完善激勵機制,激勵管理層以提升企業價值,為股東創造財富而努力。
作者:劉瑤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