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解決我市鄉鎮財政困難原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鄉鎮財政是保證鄉鎮政府機構正常運轉的根本保障,構建和諧農村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市大多數鄉鎮由于經濟發展緩慢等原因,財政面臨著較大的困難和問題。這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影響了基層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和鄉鎮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以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也影響了農村基層政權的穩定。如何解決好鄉鎮財政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促進鄉鎮財政收入的根本好轉,是各級特別是鄉鎮黨委、政府和財政部門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鄉鎮財政困難的主要原因
1.經濟發展緩慢,財源不足。這是我市鄉鎮財政困難的主要原因。我市大多數鄉鎮都是農業鎮,經濟結構單一,工業發展緩慢,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比較滯后。有的鄉鎮自從改革開放至今招商引資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幾乎沒有上過工業項目,尚處于農業經濟社會狀態。由于經濟發展緩慢,稅源不足,導致財政增收困難重重。
2.機構臃腫,人員過多。雖然我市鄉鎮機構經過幾次改革,但效果不很理想,機構依然臃腫龐大,人員還沒有真正精簡下來。鄉鎮財政工資支出占總支出的絕大部分,鄉鎮財政基本是“保飯吃”的財政,建設性資金廖廖無幾。
3.各項檢查評比較多,開支費用大。鄉鎮是最基層的行政組織,上級政府的各項工作任務往往都壓到鄉鎮一級完成,如鄉村道路建設、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農田水利建設、殯改等各項達標升級任務。這些工作任務都是硬任務,有的甚至“一票否決”,摘“烏紗帽”。這些工作任務,有的有配套資金,有的則沒有,鄉鎮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工作任務,應付上級的檢查,有條件要上,無條件也要上。這些都給鄉鎮財政帶來繁重的負擔。
4、各項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一是農村稅費改革帶來的影響。中央實行的農村稅費改革,大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廣大群眾得到了很大的實惠,但由于我市大多數鄉鎮經濟比較落后,收入主要來源于三提五統、教育費附加、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等稅費,中央推行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以上稅費的收取,從而使鄉鎮收入出現了較大的缺口。如:在稅費改革之前,東海島試驗區的硇州鎮每年的香蕉特產稅達700多萬元、徐聞縣的曲界鎮每年的菠蘿特產稅也有400——500萬元,現在分文不得收,財政相當困難。二是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影響。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就是通過集中地方的財力,增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但各級政府為了確保本級財力,都努力提高本級財政收入的比重,把一些好的企業、大的稅種都收了,于是到鄉鎮一級可收的稅就可想而知了。三是政策性開支帶來的支出壓力過大。如:近幾年來,國家幾乎每年都出臺增資政策,涉及面廣,增支數額大;建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失業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這些都需要財政增加預算支出。
5.舉債建設。一方面,舉債搞“達標工程”。由于政策原因,有的主管部門脫離農村實際,層層采取“下硬指標,定硬任務,結硬帳”的辦法,開展各項達標活動。如“普九”達標,搞一村一校,一校一樓,一樓一債,造成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大量浪費。另一方面,舉債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有的鄉鎮領導為了追求政績,撈政治資本,大量舉債搞建設,盲目上項目,辦企業,辦開發區等等,造成財政不堪重負。
此外,一些鄉鎮領導生財無道、理財無方,財務制度不健全,漏洞較多,監控不力,開支不規范,這也是鄉鎮財政困難的原因。
二、緩解鄉鎮財政困難的對策措施
1.大力發展經濟,積極培植財源。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解決鄉鎮財政困難的治本之策。俗話說,水漲船高。只有經濟發展了,稅源增加了,才能增加財政收入。因此,鄉鎮黨委、政府必須牢固樹立“靠經濟的發展增加財源,通過財政促進經濟發展”的思想,增強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切實抓好發展這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發揮比較優勢,選準發展方向和財源增長點,制定切合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財政收入為重點,堅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三化并舉”的方針,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
二、三產業,特別要堅持圍繞農業上工業的方針,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鎮級經濟,壯大地方財政實力。
2.撤鄉并鎮并村并校,精兵簡政。這是鄉鎮財政擺脫困境比較有效的辦法。一是撤并鄉鎮。目前,我市鄉鎮設置個數較多,有的鄉鎮轄區、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較小,行政運行成本較高,應將這些鄉鎮合并,適當減少鄉鎮數量。二是精簡機構,裁減人員。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社會管理的要求,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小機關、大服務”的要求,加大鄉鎮政府機構改革力度,合理設置鄉鎮機構,將職能相近、業務交叉的機構合并,撤銷那些可有可無的機構,核定人員編制,分流富余人員。對那些不該由財政負擔的事業單位盡快“斷奶”,引導、鼓勵其走以服務搞創收的路子。對那些超編人員、臨時人員進行全面的清理清退,切實減輕財政負擔。原創文秘材料,盡在文秘知音網。三是并村并校。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著眼于規模適度和便于管理,合并村委會和自然村,使村委會和自然村的數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減少村委會干部職數。同時,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按照“就近入學,相對集中,布局合理”的原則,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對小而散的麻雀學校進行撤并,適當減少農村中小學數量,擴大學校規模,集中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加強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嚴禁超編用人或使用代課教師并占用編制。新晨
3.優化支出結構,規范鄉鎮財政管理。當前,在鄉鎮財政普遍面臨困難的情況下,必須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則,加強支出管理,優化支出結構。(1)規范鎮財政供應范圍。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鎮財政供應范圍主要滿足政府行政開支以及支援農業、科教、文化和計劃生育方面的需要,首先要確保干部工資發放,堅決壓縮會議,嚴格控制招待等費用支出。(2)硬化預算約束。嚴格按照《預算法》和有關政策法規編制年度預算,從嚴控制非生產性支出,不安排赤字預算,嚴格按照預算支出。要依法加強對預算編制和執行情況的監督。(3)深化支出管理改革,推行部門預算、綜合預算和政府采購制,對鎮機關、事業單位的財務實行“零戶統管”,以增強預算的調控能力,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支出實行一支筆審批,防止多頭審批。
4.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加大對鄉鎮轉移支付力度。一方面,完善和深化鎮財政管理體制,逐步建立新型縣鎮公共財政制度。合理界定農村稅費改革后縣與鄉鎮的事權,合理劃分縣與鄉鎮的財權做到事權與財權對稱統一。將農村義務教育、計劃生育、優撫、鄉村道路建設、殯改等劃入縣級財政支出范圍,將鄉鎮職能的支出和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列入鄉鎮預算支出,建立穩定有效的財政分配機制,確保基層政權運轉的基本財力需要。給予鄉鎮政府適度合理的財政政策,核定的財政包工基數應相對穩定,可一定三年或五年不變,并適當提高超收分成比例和及時兌現分成,充分調動鄉鎮抓收入、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同時,建立相應的財源建設考核激勵機制,把鄉鎮財源建設工作作為考核鄉鎮領導干部政績的主要指標,并通過財政體制的調整達到獎優罰劣的目的,不斷推進鄉鎮財源建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鄉鎮轉移支付力度,界定各級財政轉移支付的責任,明確轉移支付的事項、標準和支付方式,保證轉移支付資金及時足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