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和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以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可持續性面臨重大挑戰。通過分析成都市青白江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現狀及面臨的困境,建議提高城鄉居民參保意愿,夯實基金結余,維護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促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平穩運行。截至 2020 年底,成都市青白江區 16 周歲以上戶籍居民有185116 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 151674 人,其中繳費 23953 人、領取待遇 39570 人(8233 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未繳費,只領取基礎養老金補貼),除去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外出務工異地參保等人員,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 95% 以上。
一、面臨的困境
成都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及待遇模式而制定,以市平均工資的 10% 至 50% 作為繳費基數,共五個檔次,養老待遇包含基礎養老金(含補貼)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成都市城鄉居民養老待遇保障水平雖然遠高于全省城鄉居保水平,但仍面臨如下困境。參保結構不均衡。從參保結構看,雖然城鄉居保繳費人員逐年上升,但存在參保人員領取待遇人數遠遠高于繳費人數、超齡人員一次性躉交為主、繳費檔次低等問題。而老齡化、待遇調整等因素又不斷提高養老基金支出規模,從而對城鄉居保基金中長期收支產生壓力。社保待遇不平衡。城鄉居保養老金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青白江區 2020 年城鄉居保待遇平均為 543 元 / 月,較“十二五”期末的月人均 385 元增長了 41%,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較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調整幅度小、頻率低,二者差距較大,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群眾適齡人員存在繳費觀望心態的參保繳費積極性。統籌層級名不副實。自 2015 年 5 月 1 日起,成都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行市級統籌,在政策制度、繳費標準、待遇計發的基礎上,統一預算、分級管理、市級調度,統一調度和使用基金,但實質上是基金統籌層級仍實行區(縣)級統籌。統籌層級越低,保險制度抗風險能力越低。
二、原因分析
參保意識不高。近年來,成都市出臺的商品房貸款及購房資格、積分入戶、子女入學等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掛鉤,將社保繳費與社保的非養老收益相關聯。對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是一個正相關激勵,而對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則產生了負相關激勵,會導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意愿降低。養老待遇與生活水平有差距。2021 年,成都市最低工資標準為 1780 元 / 月,青白江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平均為 543 元 /月,替代率為 30.5%,遠低于人社部公布的 59% 目標數據。因此,城鄉居民養老金收益與生活水平不適應。保障制度間沖突。社會保障包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保險是通過繳費獲得養老待遇,社會救助是對符合救助條件人員進行無償救助。2018 年以來,人社部門為低保、特困等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盡管個人無需繳費,財政全額補貼,但大多數貧困人員仍不愿意代繳。究其原因,一是代繳標準太低,又不能自行跨檔補差 ;二是領取城鄉居民養老待遇可能會使家庭收入提高,進而影響低保、特困等身份,而民政部分無償發放的待遇高于城鄉居民養老待遇,因此享受救助人員對于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存在排斥心理。耕保基金發放延遲。實行耕保基金補助參保繳費和困難人員貸款參保繳費等制度,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規模進一步擴大。適齡參保人員通過耕保基金繳納占比較大,部分農村居民因耕保基金不能取現可用于城鄉居保繳費才選擇參保。但耕保基金長期存在延遲發放的情況,從客觀上降低了群眾的參保積極性。
三、對策與建議
提高養老待遇調整水平。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適度提高城鄉居保養老金的標準及調整頻率,縮小城鄉居民與城鎮職工養老金待遇的差距,以滿足參保人員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建立根據不同繳費檔次予以待遇調整的長效機制,充分體現“長繳多得、多繳多得”的原則,增強制度的吸引力。完善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參保率和繳費率取決于繳費意愿,繳費意愿受繳費收益的影響,如果繳費收益高,繳納意愿也會高。適度提高適齡人員繳費補貼比例,建立跨檔補差制度,協調相關部門及時發放耕保基金,強化耕保基金助力繳費功能,進一步提高適齡人員繳費意愿。深入宣傳政策提高參保率。聯合稅務部門,以“算賬”的形式為主,通過擺攤設點、“一對一”宣傳等方式進行政策宣傳,讓參保人直觀地看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政策的高回報率,有效提高群眾參保意愿。
作者:林婷 單位:成都市青白江區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