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要培養人才,首先要準確地理解人才定義的內涵,如果理解出現偏差就會造成“一步錯、步步錯”的不良后果。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對于各專業而言應該是有所區別的,至少是文理有別,所以上述應用型人才的定義應該是針對理工科的,不能移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有其特殊的專業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思想。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傳統人文學科,它是人類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是其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它的主要課程內容是中外優秀文學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內容是人類對生存意義與價值的思考,它是對自身與他人、集體與民族、國家與人類的一種認識和社會責任感。從這一層面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點是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不是理工科的實用技能,它的應用型無法表現在“技術”或“技能”方面,主要體現在人才的社會觀念與價值取向以及社會擔當等精神方面,具體表現為該專業畢業生要有廣博的知識,較強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更需要有寬廣的胸懷、積極的入世心態、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必要的團隊精神等,這是理工科應用型專業無法代替的。也就是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所產生的效益是間接的社會效益,而不是理工科專業所產生的是直接經濟效益,這是價值終端目標最大的區別。理工科的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內涵是不能移植到漢語言文學專業上的,兩者的衡量標準不一樣,所以當前有些用人單位總以實用性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標準來衡量文科畢業生,這是不妥的。有學者認為,不管何種專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用型”必須與“高素質”緊密結合起來,二者密不可分。就實用性專業而言,在強調技能素養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人文素養的配套培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才是正確的,技能素養好,說明學生具備勝任崗位的技術要求,而其職業生涯能否有所超越,那就要看學生人文素養的高低了。沒有以道德修養和人文底蘊為依托的能力是沒有發展后勁的,因為它缺失了人生發展最重要的價值目標,只能淺嘗輒止。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所有具體能力的精神底蘊,是基礎,是其他能力的總支撐。有了這一認識,才能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真正內涵。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生只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才可以說本專業已經基本完成了應用型人才入職前的培養任務。
二、古代文學的培養定位與功能的具體表現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定義內涵的正確理解決定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正確定位,目前一些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是正確的,即“能夠勝任文化、宣傳、教學、管理等工作,具有較寬闊的文化視野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良好的漢語言文學實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也是古代文學課程的培養目標與定位,它要求學生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養成對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與價值取向,而且在為人處世、談吐接物之間表現出特殊的氣質與境界。這也是高素質的具體表現,而這決不是一日之功,古代文學課程作為該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它在培育高素質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其培養功能是多樣的,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不管是文科還是理工科,其應用型人才不僅僅是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還要具備不可忽視的非專業素養。實踐證明,當人在施展專業才華的同時,非專業因素是如影相隨的,也就是一個人的責任心、使命感、心理素質和意志力等,非專業因素往往影響專業技能的發揮與專業知識的運用。一個健全的人格對于每一位應用型人才都至關重要,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正是古代文學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和與生俱來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終極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勞動者和創造者,德育始終放在第一位,《大學》早已闡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大量優秀作品正是進行德育工作的最好載體與媒介。屈原“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情懷,陸游“位卑未敢忘國”的愛國精神,還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邁氣概,乃至范仲淹先憂后樂的博大胸懷,都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人格魅力至今還在感染讀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然會感受到作者體現于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使讀者的人格精神得以升華。明代文學評論家茅坤在讀《史記》時無限慷慨:“讀《游俠》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留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這充分說明了優秀文學作品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代文學教學中的作品解讀環節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汲取力量,接受良好的思想,最終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健全自身的人格操守,這既是古代文學的功能,也是古代文學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
(二)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任何一門課程的設置都必須考慮到它服務社會的現實因素,古代文學課程的教育教學不能是純粹的知識傳播,它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結合,為社會服務,只有牢固樹立這一意識,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才能真正與時俱進。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充分肯定了文學(古代文學)的重要價值,由于文學具有很強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它能夠在潛意識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一個人的理想往往在閱讀中油然而生,讀了辛棄疾和陸游的作品會產生投身報國、報效祖國人民的意識。可以說,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古代文學服務社會最直接的能力就是傳承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能力,學習古代文學就是弘揚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使之世代相傳,熏陶世人,使每個社會人都具有較高的人格修養。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不管其在社會上從事何種職業,都有傳播中華悠久文化的責任與義務,他是受益者,也是傳播者,而愛國與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每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都要有服務社會的意識,走上社會后要主動承擔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責任與義務。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其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漢語言文字的組織和表達能力,這一能力也正是專業創新能力高低的具體表現之一,即本專業學生的創作能力就是其創新能力。“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的形成當然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然而我們也不否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積累閱讀的功效,妙筆生花可以通過閱讀獲得。尤其是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汲取與傳播古代文學知識,文學創作技巧得到掌握與流傳,能夠促進人們通過借鑒而創作出具有社會價值的優秀文學作品。特別是一些文學評論和作家別集的范文,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更是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所謂的“文選爛,秀才半”就是說明這個道理。總之,文理科的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應該是有所區別的,古代文學課程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時刻牢記專業的培養目標,準確定位,充分挖掘課程的教育教學功能,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中文綜合應用型人才,才能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
作者:周佐霖單位:河池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