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學研究的新進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學術史研究來看,雖然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近代化的歷史已經將近百年了,但是學科的建設以及成長,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回顧并總結我們長久以來的研究歷史,有助于推動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再從作家作品的研究來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思路就如同小說一樣,當一切技法都用過以后,最后仍然要回到人物一般,任何思路最終都將回到“人”和“文”。而在傳統的作家作品研究中,研究的內容和角度各式各樣,像作品的系年以及編次、文學主張、作家的創作分期、歷史地位、還有藝術分析和品評等等,所有類別的研究范圍都在逐漸縮小,曾經各種形式的分體、分類或者時段的文學史研究正在逐步被更加精細的專題研究和個案研究所取代。
另外,古代文學的研究大部分是個人行為,但是也與社會現實、文化風尚等因素有關,所以古代文學的研究是個人性與社會性是不可分割的,不過從研究者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可分為個人性研究和社會性研究,個人性研究指的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屬于研究者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自娛自適,僅僅是追求純學術上的價值;而社會性研究指的是以社會的需要、文化的變革以及時代的精神密切相關,直接或者間接的帶有某種社會群體的功利性。社會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有益于現世,而個人性研究則追求的是“傳世”。
而古代文學不單單是一個學科,還是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舞臺,與此同時,它還擔負著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責任。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現如今素質教育的核心,人文素質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的人格品質逐步完善,逐漸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從而促使全面素質教育的提高。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凝集了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幾點下來的寶貴的精神遺產就是那些傳統文化,而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傳統的優秀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傳播方式,直接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模式,并成為了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與人文素質教育之間的紐帶。中國古代文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用其語言藝術生動形象的重現了我國的歷史歷程,還蘊含著祖輩先進的文化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還有豐富的民族精神。為后代蘊藏了無盡的精神源泉,值得我們學習并傳承。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一座被美所充斥的圣殿,有別致的詩詞、駢儷的辭賦、曲折的小說、優美的散文,從《離騷》的語言美到李白詩歌的韻律美,從《紅樓夢》的人性美到韓愈散文的格調美……使我們在美德殿堂中穿梭,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人格并提高審美價值取向。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所流傳下的每一步文學作品幾乎都是作家的人生理念的精髓,他們的作品對現實生活的反應以及作品中塑造的藝術形象,都體現出了崇高的民族美德以及深厚的民族情感。從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到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通通都體現出了為國家、民族而犧牲的高尚情操、愛國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而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這些作品無一不體現了優良的傳統美德,樂于助人、尊老愛幼、以誠待人、以理服人、寬容正直、無私奉獻,都是我們應當培養并具備的良好的倫理道德素質。而且許多古代文學優秀作品中所闡述的人生感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陸游;“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膽肝兩昆侖”的譚嗣同等,不論作者的身份貴賤,都為自己譜寫了一首不平凡的人生交響曲。這種精神就是中國的國魂,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作者:蔣作用單位:云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