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詩歌語言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是語言藝術,即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人類情感的語言藝術。語言是文學創作的工具,“是文學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唯一媒介。”它具有“形象性、精煉性、情感性和音樂性”的特點。因而,魯迅說在《漢文學史綱要·自文學至文章》中說,文章的語言文字用得好,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和美的感受,可以達到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下面從形式美的角度談談對這“三美”的認識。
1、音美以感耳
語言的音美就是音樂美,而音樂美主要體現在節奏、押韻等方面。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古代近體詩中的格律詩等。節奏是詩歌的一個主要的特點,也是詩歌音樂美的體現。由于中國古代詩歌的平仄規律等音樂因素,使得詩歌可以吟誦、可以歌唱,體現出自身的語音特點。如葉嘉瑩先生說過:“吟誦重視的是聲調跟韻律,而講解所要注意的只是文法跟意義。”平仄的交替出現,使詩句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押韻它本身也是節奏化的因素之一,反復出現,把不同的詩行粘成整體,加強詩歌整體節奏感。除此之外,諸如長短句的適當配合,也能形成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在整體上形成感人的音樂效果。所以,馬雅可夫斯基說的:“節奏是詩的基本力量所在。”然而,在詩歌中,節奏蘊含著人的情感的發展變化,這樣詩的音樂美也就得以體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對文學作品的教學,讓學生感受語言美,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如,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全詩象雄偉,感情熾烈,想象豐富,語言夸張,句式長短錯落,抑揚頓挫,那沉郁高亢的韻律美更有效地表達出蜀道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不但感受到詩歌的氣勢雄壯,而且感受到作者蘊含其中的對友人入蜀的關切以及自己對唐王朝政治前途的憂患。
2、形美以感目
漢語文字源于象形文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圖畫性表現得十分明顯,雖然后來有些符號化,成為視覺符號,但表意性還是漢語文字的一大特點。《現代漢語》指出:“從內部結構看,漢字有其理據。”理據,就是漢字構成的道理、依據。我們都知道,在漢語的文字中,除了形象文字外,就是占大多數的會意、形聲字,其字形的表意性也是明顯的。因此,在語言上借助漢字形式和表意的特點,構成了語言的形式美。從古到今,文人都十分注重語言的運用方式,并形成美的形式。比如,疊詞句、對偶句、排比句等。在此,我認為,魯迅的“形美以感目”就是不但在詞語(字)的選用上給人以形象感,而且在句子的運用上也給人以形象感。在文學作品中,句子要形成形象感就在符合形式美法則或規律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以及詞語的反常規的排列形式(如李白的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所產生的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效果,雖不可理喻,但富有審美趣味)等。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地大著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羞澀”)修辭手法給予星星以動態感,而且富于情韻,產生形象美。又如,北朝民歌《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作者通過對偶手法,形成對稱美,產生一種均衡的視覺美感,而且提高了詩歌的意境美。這樣不但使讀者感悟出木蘭在漫長的歲月里,經過了無數次作戰,立下了赫赫的戰功而凱旋,而且感受到這樣的語言形式勻稱、簡潔,內容豐富,音韻和諧。
3、意美以感心
在文學中,相同的形式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形式也可以表現出相同的思想情感。美的語言形式就有美的意義。這如古人所說:“言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與泣共。”這就是說,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情感性,富有意蘊美。“意美以感心”,在這里,意美是指美的語言塑造出美的形象而表現出美的意義。在文學中,意義主要有情感義、道德義、政治義、社會義、歷史義、人生義、人性義、哲理義、審美義等,它們廣泛表現出人類的思想情感。而審美意義是一種最高的意義,各種意義包含在審美意義之中,通過審美意義來體現。而這些意義總是包含在審美意象中,審美意象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加以描述。當讀者在感知語言文字時,頭腦中形成一個個文學意象。在這些意象中,感悟出意象所蘊含的審美意蘊,從而情感受到激發和感染,產生情感共鳴。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歌在語言運用上就助于想象,虛寫了與親人團聚時的美好情境。詩人用“卻”字引進“話”題:“話”的是“巴山夜雨”時的顛沛流離的生活,“話”的是寂寞、悲涼處境,“話”的是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從審美的角度來說,“以美顯悲”,更易于激發讀者的情感,讀者被作者的情感打動,無不感受到這種“團聚”中所蘊含的喜中含悲的凄楚與無奈。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在語言運用上,名詞中心語加上冷澀的修飾語形成了凄冷的意象。密集的意象與意象的組合后再與“斷腸人”組合,營造出凄美的意境。在這凄冷的意境中透露出游子漂泊天涯內心凄楚之情:或仕途坎坷、人生寂寞、思念親人等。讀者在閱讀中感受詩人對世情險惡的憤怒,感受到詩人那種與其這樣漂泊不如歸隱的思想等等,情感受到感染,認識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