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下的女性生理委婉語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委婉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從民俗文化學角度看,它屬于民俗禁忌的一種。在社會風俗的影響下,女性獨特的生理現象一直被作為一種文化隱諱,由此產生的生理委婉語不斷流變,折射出了不同的時代內涵。
關鍵詞:
女性;生理委婉語;民俗文化
從古到今,女性生理現象的委婉語大量存在,古有“月水”“月事”“月信”“經水”“天癸”“桃花癸水”“月露”“姅”“見紅”“汛”“紅鉛”等,其中一些隱語甚至還被賦予了文雅色彩,如“月客”“天癸”“月露”“桃花癸水”等。現代漢語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委婉語,如“大姨媽”“例假”“好朋友”“日本國旗”“倒霉了”“來喜”“騎馬”“身上來”“客人來”“不干凈”等。本文對女性的生理委婉語進行初步探討。
一、“月”“經”二字的由來推斷
《漢語大詞典》對“月經”一詞的解釋為:月經是女子生殖細胞發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宮出血的生理現象。經期約3~5天,通常4周至1月1次,故名。又名月水、月事、月信。一般女子從十三四歲起行經,到45~50歲經止。亦指行經期流出的經血[1]。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人•婦人月水》云:“﹝釋名﹞:月經、天癸、紅鉛。時珍曰: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規也。”[2]從構詞理據上看,“月經”的命名可以從構詞語素上找到直接關系。關于“月”,一方面《周易•系辭》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卷八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3]月,素有“太陰”之稱,被認為是群陰之本,故多用來形容女子及與女子相關的事物。這是道家的陰陽學說為男女兩性作的定位。另一方面,古代歷法以月作為計時單位,并分為“朔、弦、望、晦”。《尚書》云:“二曰月,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紀一月也”[4]。可見計時單位“月”與這一生理現象出現的時間頻率很相似。所以,在月經隱語中許多稱謂都是由“月”字構成的。
《說文》最早收釋“經”字。《說文•糸部》云:“經,織從絲也。從糸,巠聲。”[5]可見,“經”字的本義是指織布機上縱向繃緊的絲線,后引申為中醫學術語“人體的經絡、經脈”。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6]天癸、太沖脈、任脈即為經脈。可見,在古人眼里,這些經脈的盛衰與這一特殊生理現象密切相關。其次,與女性的社會分工定位有一定關聯。我國的封建時代是一個農耕文明占主流的時代,“男耕女織”描述了當時的社會概況。《詩•大雅•瞻卬》云:“婦無公事,休其蠶織”[7]。婦女長期從事紡織,以織布機上的經線代指與女子相關之事物。與之相應形成了“男外女內”的男女社會分工。女性一直處于“男外女內”之“女內”的位置上,大多數情況下女子長期從事分擔家庭經濟負擔的方式是靠在家“織”也。故“經”字的選用當與古人的醫學認知及女性社會分工相關。“月經”這一稱謂被沿用至今,不屬于委婉語范疇,在當代作為這一生理現象的科學稱謂。較之于其他稱謂,這個稱謂更能貼近該現象的特質,更能為大眾心理所接受。
二、古代民間常用的生理委婉語
在封建時代,有貴族士大夫和布衣百姓之別,不可否認,后者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前者,而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的機會較少,這勢必使委婉語通俗化。俗文化在民眾之中影響很大,且由于其傳播具有廣泛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導致女性生理現象委婉語數量眾多。
(一)月水“月經”之所以稱“月水”,應該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月球運動引發的潮汐與之相似,每月一潮一汐只有幾日。《本草綱目•人部•婦人月水》說:“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復有變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逆行……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2]另一方面,水與人類的孕育密切相關,古人已有一定的認識。《管子•水地》云:“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這一生理特征無疑是性的象征,即女子的生育能力。《醫經原理》說:“氣盛脈通,故月事下而有子”,行經期間所分泌之物呈血水狀,故曰“月水”。該詞很早就出現了,如《博物志》卷二云:“涂毒藥于鏑鋒,中人即死。其俗誓不以此藥治語人。治之,飲婦人月水及糞汁,時有差者”。
(二)月信(月事)根據定期性,“月經”又稱“月信”。“月信”之“信”證實古人已對女性月經規律有一定的認識,每月出現的日子總是如期而至,如潮有信。(《本草綱目•人部•婦人月水》)湯顯祖的《南柯記•偶見》亦云:“[老]咳,俺去不得。俺真是個信女,把水月觀音倒做了。[小旦]怎么說?[老]月信來了。”女性的生理期一般每月一次,也稱“月事”。該詞出現很早,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歲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王冰注說:“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而一見也。”[6]
(三)汛由于女子的生理期又稱“汛期”,所以又稱“月經”為“汛”。《辭源》釋義為:有季節性的漲水,后來多用潮汛稱之。又轉稱婦女月經為汛[8]。《漢語大詞典》可能是考慮該義的隱諱問題,故未收錄該義。汛為天地之流,人為乾坤之精,以汛之規律來隱喻月經,同是天地造化之物,以彼喻此,不分高低,暗含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
(四)姅“月經”也可稱“姅”。《說文•女部》說:“姅,婦人污也。”段玉裁注:“謂月事及免身及傷孕皆是也。《廣韻》曰:‘姅,傷孕也’。”[5]如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庚娘》云:“既暮,曳女求歡。女托體姅,王乃就婦宿”,“姅”,乃取此意。許慎用“污也”來解釋女子月經諸事,表現出男性對女性生理現象的偏見。段玉裁指出“姅”即“月事”,也就是“月經”。同時,“月經”也可婉稱為“姅變”,因為“姅”是一種變化,由干凈到骯臟再到干凈的過程。清代褚人穫的《堅瓠三集•月事》曰:“陳眉公《群碎錄》云:‘姅變,婦人有污也;姅變,月事也’。”《漢律》又曰:“見姅變不得侍祠。”作為古人重大生產生活事件的祭祀活動明令禁止處于生理期的女性參加,并以國家的法律來限制處于生理期的女性,直至現代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仍然有此習俗,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得參與重大活動,不得進寺廟等。古往今來,上至廟堂,下至民間仍然存在對女性生理期的錯誤認識和盲目排斥。
(五)見紅由于《漢語大詞典》對“紅”的其中一項釋義為“血的婉辭”[1],因此“見紅”通俗來說就是指女性私處有血流出。多指初夜流出的血跡,在一些地區也代指女性月經。無疑“紅”是對“血”的婉稱,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民族范圍內,對“血”等具有死亡意味的生理指涉幾乎都采用了委婉語的稱謂,而避免了直接指稱,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一致性。與此同時,這類稱謂雖通俗易懂,但隱語的程度較低。
(六)身上“月經”也稱“身上”。“身”代指妊娠,“身上”代指月經當出于類似考慮,但《漢語大詞典》未收錄。馮夢龍收集的一首民謠《身上來》云:“年當悔,月當災,撞著了情郎正遇巧身上來。郎做了巡檢司門前個朱紅棍,姐做了池里鮮魚穿子腮。”現在四川不少地方女性也稱月經為“身上”,“月經來”就說成“身上來”或“身上來了”。以上多數委婉語稱謂至今仍能為民眾所理解,其詞義變化較小,從側面體現出了民俗文化傳承的延續性,而這些委婉語能保留的根本原因在于詞義的高度通俗化。如上述“月水”“月信”“汛”皆以水暗指生理現象的流狀物,“見紅”則通過二者在色彩上的相似性立說,既貼切又通俗易懂。通俗詞的運用既滿足了社會文化對生理避諱的需要,又降低了民眾對艱深語的把握難度,使得通俗委婉語的傳播范圍大、使用頻率高。此外,較為常見的還有“經月”“經水”等名,在此不再贅述。
三、帶有審美意味的生理委婉語
龐大的民眾基礎決定了對生理期稱謂的通俗化。在傳統的含蓄民族心理影響下,古月經隱語符合民眾對于“性”的心理接受要求。在此基礎上,也衍生出一些對生理現象的審美稱謂,既體現了古人對“性”的審美認識,又在某種程度上烙下了男權思想的印跡。
(一)月月紅“月月紅”本是一種薔薇科花類,其色多為紅色,花期較長,故以“月月紅”指代該花。該詞成為月事的別稱,跟其色澤與花期的特征相符合。另外,我國素有以花喻人的傳統,盡管花亦可指代男子之品性,但以花比喻女子則更為多見,如《五代詩話》卷五云:“前輩作花詩,多用美女比其狀”,花多嬌弱,女子亦然。可見,以“月月紅”來隱喻生理現象十分妥貼。“月月紅”之自然特征與月事特征相似,而且以花之嬌美比喻女子,隱喻妥帖,既含蓄又體現了美感。
(二)天癸(癸水)“天癸”指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成熟,并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在男則為“精”的別稱,如《黃帝內經•太素》云:“天癸,精氣也”。人們又用“天癸”專指女子月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提到女子14歲“天癸至”“女子月事以下”[6]。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記事二》云:“屯田郎中張諲妻,年四十而天癸不至,溫叟察其脈曰:‘明年血清乃死。’既而果死。”清代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梨花》又云:“怪底守身如處子!且十八九歲,天癸未至。今若此,復何疑哉!”女子月經為何稱“天癸”呢?“天”是言其來源于先天;“癸”,五行中屬陰水。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癸水”也可隱指月事,五代南唐已經出現,如張泌的《妝樓記•紅潮》云:“紅潮,謂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又如沈起鳳的《諧鐸•搗鬼夫人》云:“自與君春風一度,癸水不復來,倘旦晚臨蓐,安得復歸仙籍?”如上所述,“癸”是十天干的末支,《易經》預測中其五行屬“陰”“水”,在道家陰陽學說里將女性定位為陰的代表。《周易》卷七云:“坤道成女。”《周易》卷八云:“坤,陰物也。”故“癸水”又可理解為“陰之水”,進一步可推測其代指生理現象[3]。
(三)桃花癸水“桃花癸水”一詞在五代南唐已經出現,如張泌的《妝樓記•紅潮》云:“紅潮,謂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紅潮”“入月”與“桃花癸水”都是對生理期的婉稱。“桃花”既指代年輕女子如桃嬌媚,又指桃果實繁多,比喻多子多福,生理現象本身就帶有性的象征,可見,以此命名是希冀女性為家族綿延子嗣,體現了血緣文化在封建時代占有重要地位。如《詩經•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7]這是女子出嫁時的唱詞,贊美了女子的美貌,也表示對其婚姻的祝福(多子)。再者,生理期所流出的分泌物呈暗紅色。在中華民族的顏色文化中,“紅”象征喜慶、吉祥,亦形容女子之貌美,如“紅顏”一詞。而分泌物之紅契合了中華民族對于“紅”的喜愛,而桃花色為粉紅,與“癸水”之色相似,又多了幾分美感,頗具文雅色彩。在以上的“天癸”“癸水”“桃花癸水”三詞中皆出現了“癸”字,其選用體現了古人關于五行陰陽說的智慧,五行間相生相克,包含了事物的運動和轉化。“癸”屬“水”,而“水”又處太陰之極,太陰過甚則需太陽彌合,從而達到中正平衡。用太陰之“癸”指代月事相關事項,以樸素的哲學思想隱諱地指稱生理事宜,是古人對于生理、性別指涉的思考。因此,形成了后世關于女性屬陰、屬水的民間傳統,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審美隱諱文化。
四、新時代的委婉語
現當代,對生理現象的稱謂依舊采用委婉語,“月經”一詞依舊是公眾語境的禁忌,即使是女性之間也很少直呼“月經”其名,這與我國傳承下來的含蓄民族心理密不可分。盡管如此,在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風氣的日益開放,男女權利趨于平等的現當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指稱這一現象,比如生理期間的感受、使用產品的特征及調侃、娛樂等方面。
(一)大姨媽(姑媽)為什么將月經別稱為“大姨媽”有許多的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是:正常的女性生理期為3~7日,期間大多會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適,且有諸多的不便,如忌口、忌冷、忌性事等,心情煩悶。正如親戚“大姨媽”到家中做客幾日,而接待女性長輩須謹慎周全,十分繁瑣,使人心情煩悶,與月事間需小心照顧的情況有相似之處,故稱“大姨媽”。另一說是因為香港電影中稱月經為“大姨媽”而得到推廣。而類似的“姑媽”一詞大致與“大姨媽”同義,故也被用來代指生理期。“大姨媽”“姑媽”等稱謂在當代女性話語中的使用十分頻繁,折射出女性在生理期間的不適感受,又頗帶調侃之意,是新時代女性委婉表達自己感受的獨特方式。
(二)例假“例假”一詞,顧名思義,意為“例行請假”,《漢語大詞典》已收錄,但未舉文獻例證。2010年鳳凰網轉自《江門日報》的名為《女知青追憶知青歲月:來了例假照樣在冷水里勞動》的文章中寫到:“女知青們來了例假,都不好意思說,照樣把雙腿插在刺骨的冷水里,默默地忍著,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從這一段文字中我們看到女知青們為了完成任務沒有向組織“例行請假”,若當下女性遇上行經期間下冷水的情況,想必就會向相關單位履行請假手續了。上文說到在封建時代,社會對于兩性分工的定位是“男外女內”,在這種分工模式下,女子在家庭中的活動相對較多。在現當代,隨著女性意識的增強和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女性走出家門,走上社會工作崗位,而女性的先天條件決定了在每月行經期間特別需要休息調整,在必要時向工作單位“請假”,故稱“例假”。這一稱謂體現了現當代女性在社會分工上與古代女性的區別,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現當女性在參與社會工作上的地位提升。盡管各行業中還存在著性別歧視,但較之古代女性,現當代女性確實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雖有“例行請假”這一說,但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是被忽略了,女性在先天的特殊生理狀況下依舊需要堅持工作,從某種意義來說,是社會對女性關愛的一種缺失,也是“男女平等”口號下的不平等。
(三)好朋友“好朋友”稱謂如上“大姨媽”的稱謂,有個“朋友”總是每月定時來看望自己,故而“好”。“好朋友”的使用范圍不及“大姨媽”廣泛。若把“好朋友”中的前兩字的部首拆開,最后一字換為另一同音字“有”則為“女子月月有”,是古漢語“合文”現象及諧音文化在當代的運用。“好朋友”稱謂較為廣泛地運用于青年女子之中,隨著醫學的日益發展以及商業產品———衛生巾的使用(衛生巾發明之前使用月事條),大大降低了女性生理期間的不便,以“好”相稱,故可瞥見女性面對生理期不適的從容。
(四)日本國旗說到這個別稱需要先了解衛生巾這個月事專用物。衛生巾是用來吸收女性生理期所排出的分泌物,主要的材質為棉狀紙漿和高分子吸收體。眾所周知,日本國旗為白底旗幟加圓形紅日,與女性行經留在衛生巾上的“下白上紅”有相似之處。這一稱謂在一些高校和部分網絡用語中比較流行。“經血”在中國乃至相當大的范圍內被認為是“污穢”“不潔之物”,故這一稱謂本身意不在指稱月經本身,而是帶有民間大眾的政治、歷史主見。
(五)那個“那個”一詞作為指示代詞可以指示許多事物,但在女性言語中特指月經,用具有如此多指示功能的詞匯指代月事而能夠被女性心領神會,可見女性使用隱語之間的高度契合和排他性。
(六)好事月經的別稱也有“壞事兒了”“倒霉了”一說,而“好事”與之相悖。同一個事物有截然相反的指稱方式,原因在于兩種相對立的心理狀態。“好事”一稱可能涉及到醫學方面的問題。月事作為女性生理現象具有規律性特點,即在每月較為固定的時間段來潮,否則,則暗示月事不調、紊亂等女性疾病的癥候;還有一種情況,則意味女性妊娠。現代女性,尤其是都市女性面臨家庭、社會的雙重壓力,對于妊娠有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擔憂,而準時來潮就可消除她們對于疾病、妊娠的顧慮,故而稱為“好事”。
(七)倒霉(壞事)倒霉多指遇事不順,女性將月事別稱為“倒霉”多是覺得在生理期受到了一定的束縛,行經期間的不適感是一個重要原因。其次,現當代女性較之古代女性具有更多的自由,如求學、工作、出行等,而生理期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女性的生活節奏,故而不順,故而倒霉壞事。另外,民間對于月經的禁忌一直影響著人們對這一現象的認知。古時有“紅馬上床,家破人亡”之說,是指娶親時遇到新娘正處月事就會不吉利。至今在四川等一些地區仍有對月經的禁忌,如生理期間的女子不得參加祭祀活動。月事禁忌隱含了對女性的歧視,女性自身更應當自覺消除這一社會禁忌文化意識,批判這一觀點。月經,應當走出禁忌。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委婉語,其稱謂命名較之古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古代的稱謂多是與月事相關聯或具有相似性的詞匯命名,而現當代稱謂則與月事聯系較少,側重于用月事期間的感受命名;另一方面,由于古稱謂與月事關聯性較大,其隱喻程度相對現當代則較低,在現當代的委婉語稱謂中多用既存詞匯,單從字面意思上難以把握其指涉含義,需進入女性言語社團內部才能領悟其意。
五、結語
女性獨特的生理現象帶有性象征,而作為崇尚含蓄美的中華民族更傾向于使用委婉語稱謂,這一現象將會在更長的歷史長河中存在。作為月經隱語的委婉稱謂,其名稱及其變化折射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值得我們思考和發掘。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2]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楊天才,楊善文.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孔穎達.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6]黃帝內經[M].姚春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7]詩經[M].周振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8]何九盈,王寧,董琨.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作者:蔣語萱 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