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對接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專業課程設置及教材的選擇
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仍脫離不了本科的培養模式,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教學時數)及教材的選擇,大體上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傳統模式,重教學與理論,輕實踐與技能培養。盡管給專業課程設置和教材貼上不園的“標簽”,但其實質卻是“陰魂不散”。教材雖是“高、大、全”兼而有之,但對高職學生而言,卻是“望書興嘆”。客觀地說,高職院校的生源普通基礎理論,基礎知識較差,如果把他們放到“本科模式”中去培養,那他們中的大多數將永遠都是高中階段的那些“普通班”或“慢班”學生。我們要承認差別,才會有所反思。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本來是很明確的,企業也是十分希望能得到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當我們引進企業文化,并把它融匯到教學實踐的時候,我們就會驚奇地發現目前的專業課程設置和教材的選擇有如許多的差別和缺失。簡言之就是“不合拍”。我們也很責難怪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竟如“鴨子聽雷聲”,不知所為。有鑒于此,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其中的專業課程設置及教材的選擇以凸顯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了。例如課程設置要走出“高、大、全”的怪圈去繁就簡;教材的選擇要注重實際,注重實踐崗位的實務需求。近幾年來,許多高職院校與相關企業合作,自編專業的骨子教材,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二、教學模式的轉變及適應式培養
如上所述,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將會使高職教育由被動變為主動。把企業管理的理念引入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使高職院校與企業文化對接,全部是從“效益鏈”去考慮的。像企業一樣,沒有效益就沒有企業的存在,有企業存在就要有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存在與效益是唇齒相依的。良好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將會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學院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要改革高職院校現有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摒棄“重教學與理論”的理念,把重實踐與技能培養放在教學管理和組織教學的首位。我們不是否認專業知識,專業理論的作用和學習,而是要把這些專業知識,理論有機地結合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去體會和理解加深認識。通過不斷的反復實踐,專業技能也就掌握了。多年來,學院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材改革方面引入企業專家一齊開發和編寫,課堂教學注重引入企業的能工巧匠加入,把企業文化的有效元系引入高職的教學模式也已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企業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功能遠不止這些,它是社會文化的核心,是社會文明的一個窗口,又是社會當代文化的生長點,它是人本管理理論的最高層次。倘若我們能充分地利用地處大珠三角,毗鄰珠三角的“天時地利”的有利因素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在改革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方面全方位地與企業對接,從廣度和深度方下功夫,不斷總結經驗,那將是大有可為的。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乃至有關的職能部門要全面地適應教學模式的改革和轉變,以主人翁的姿態迎接各種挑戰。
三、強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
社會和政府對高職院校寄予厚望,廣大企業更是倚門而盼。所以,要培養受社會歡迎,企業青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及其創辦者更感任重而道遠。一流的企業需要一流的員工,這是天經地義的。所謂“高素質”是指高水平的綜合素質,這些綜合素質稍有一方面缺失或欠佳,將會給學生將來的就業造成重重困難,甚至被社會所淘汰。當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對接時,我們更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領略到,體會到企業對員工綜合素質的要求是什么,并懂得其深遠的意義。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及課程設置,當然少不了“綜合素質”培養的內容。例如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社會禮儀,與人溝通的能力,辦事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尊老愛幼與尊敬師長,感恩報恩的傳統美德,敬崗愛業精神,團隊精神,保守秘密的品格,愛國愛家的情懷……等等。對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來說,這些素質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綜合素質教育滲透進去,把“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學會掙錢……”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教書育人”的深刻意義。綜上所述,高職教育與企業文化對接體系的構建,必須從組織上和思想上,教學的硬件和軟件等方面作為基礎和保證,才能把兩者的對接落到實處,達至高校與企業的雙贏,推動社會的文明和經濟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風云變幻,日新月異,作為民辦高職院校,必須站在改革大潮的前列,才能洞悉一切,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尋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作者:黃林嫚吳麗麗向莎莎單位: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