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研究隨機抽取了1200名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他們的人際關系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情況一般,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們的性別與人際交往困擾沒有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而年級和家庭教養方式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為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應創建和諧人際氛圍;在入學教育中,重視人際關系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際關系教育;在校園文化中,貫穿人際關系教育,從而為構建大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
引言
隨著高校各種人際沖突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大學生人際關系越來越引起廣大學者們的關注。人際關系的理論來源于管理學理論的發展,美國人事管理協會于20世紀首次提出人際關系的概念。1933年,美國哈佛心理學家梅奧(EMayo)創立人際關系學說,他認為人際關系主要表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融洽性,是人們在交往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叭穗H關系”這一概念在我國被相當頻繁地使用,其含義既有這一概念的原意,也有反映中國人社會生活和觀念的本土含義。樂國安等學者認為人際關系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和活動中所發生的自接的、可感覺的心理關系,它是在社會關系的內部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關系,通俗地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1]
一、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了H高職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生共1200名,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問卷1159份,收回率96.58%,其中有103份問卷因漏答、多選、答題不清晰等原因剔除掉,有效問卷105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到91.11%。
(二)研究工具
1.測試工具本研究對人際關系的測量,采用鄭日昌編制的《人際關系診斷量表》。通過學生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受情況來對各因子進行選擇,采用的是二分選擇制得分統計,當選擇“是”得1分,“否”得0分,反向計算法,分數越低,表明受到人際關系的困擾越小,人際關系越好。該量表共包括28個因子,分為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異性交往困擾4個維度。該問卷各維度的信度為0.880,結構效度為0.770,達到了較優水平。[2]2.數據處理。主要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數據處理。
二、結果分析
(一)人際交往總體現狀分析
通過對1056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人際關系總分為12.86,分值中等偏低,分值越高代表人際困擾越大,人際關系越差,反之,分值越低代表人際困擾越小,人際關系越好。因此,從數據中可得知,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一般,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與性別差異分析
如表4所示,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與性別沒有呈現出差異性。高職院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人,男女生年齡差距不大,基本上都是同一年齡階段的群體,在經歷了初中、高中的六年時光,他們對人情世故都有所了解,因此,在性別上并沒有呈現出差異性。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與年級的差異分析
如表5所示,在年級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困擾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經LSD分析后,發現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困擾的四個維度在各年級間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其中,大二年級的各維度的均分都比較最低,他們的人際交往的困擾較小,大一年級最高,說明其面臨的人際交往困擾較大,而大三則居中。探究其因,大一的學生大多數都是來自于五湖四海,遠離家鄉,不再像高中時期,多數同學都是來自于同一個地方,而且無論是寄宿還是非寄宿生他們都能夠隨時回家,尋求家人、熟悉朋友、同學的幫助。而進入大學后,生活環境和方式的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他們需要重新適應新環境,建立新關系,因此人際交往困擾較大。大三的學生面臨著外出就業或者已外出實習的狀態,無論是待就業還是已實習,他們都不得不面臨著學習之外的就業壓力,到就業崗位后,社會和校園環境的不同,迫使他們不得不重新適應新環境,除同學、師生關系外,他們還要面臨新的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的處理,新的事物總是能讓人產生焦慮與恐懼,因此大三的學生存在的人際困擾會比單純在學校的大二學生多。
(四)父母教養方式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
影響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沙利文(Sullivan)認為父母是個體人生早期人際互動的重要人物,他強調早期的人際關系扮演著塑造自我概念的角色,兒童自我系統的發展,來自與父母重復性的互動,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和應對方式有重要影響[3]。從表6得知,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與父母的教養方式上差異顯著(P<0.05),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的四個維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對異性交往困擾沒有顯著影響(P>0.1),而在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和待人接物困擾這三個維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的差異(P<0.1)。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與人際交談困擾和人際交友困擾的差異十分顯著(P<0.05),冷漠型的教養方式均分最高。從數據中不難發現,冷漠型教養方式的均分要遠高于其他三種類型的均分,這從一定程度說明在對待兒女教養方面,孩子對父母采取冷漠的態度較為敏感,父母對其的有效反饋會間接影響他們人際關系的交往,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尊重,則可能會讓學生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中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回應。
三、構建良好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思考
(一)在家庭教育中,體現和諧人際氛圍
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與父母的教養方式上差異顯著。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的四個維度上,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和待人接物困擾這三個維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與人際關系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下的大學生在人際交談、交友和待人接物等方面都顯著要好于其它類型的教養方式,冷漠性的教養方式對人際交往困擾最大,他們的人際關系普遍而言都不會太好,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今后的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家庭教養中,家長們應創建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氛圍,這有助于減少大學生人際困擾的出現,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4]。同時,作為家長,要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和閱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大學生跟中小學生不一樣,他們有著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和基本的獨立能力,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已經不再是他們的主要需要,他們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積極引導他們如何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情,如何待人接物和處事。在引導方式上,也不是一味的灌輸和講大道理,而是與他們平等地進行分析與交流,尊重他們的合理想法與交往方式。
(二)在入學教育中,重視人際關系
教育入學教育是新生進入大學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入學教育中,比較重視的是軍訓國防教育、校園校規的學習教育、專業教育以及安全教育,而對于文明禮儀、新生適應性、人際關系的教育相對較為薄弱。目前,高職院校大多數都是采用隨機分配宿舍的方式,并未考慮宿舍成員之間的性格與興趣愛好的相近性,這往往使得部分同學在開學一兩個月后宿舍成員間矛盾頻發,摩擦不斷,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和宿舍氛圍。因此,在新生教育中,應重視新生適應性教育,加強對人際關系的教育,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環境的適應性,妥善運用有效的表達、傾聽等人際交往技巧來促使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此外,在新生入學后,班主任、輔導員老師應該盡快建立靈活多樣的信息溝通渠道,確保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宿舍、班級的突發情況,及時解決學生的人際關系沖突,利用朋輩輔導、借助心理咨詢中心的力量,為存在人際交往困擾、障礙的同學提供輔導與咨詢,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抒發心中的苦悶,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適應新同學,擺脫人際交往的困擾,恢復健康的人際交往狀態。
(三)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際關系
教育企業最為看重的不再僅限于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還包括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習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如今大部分管理類專業都會設置商務禮儀的課程,在管理學的專業課程中則會重點講授溝通,這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但是這遠遠不夠,無論就讀于什么專業,從事何種工作都離不開溝通與禮儀。高職院校大學生要立足于社會,必須要加強對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有條件的可以將人際關系課程,視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單獨開課或者設立人際關系教育相關的選修課程,加強學生對溝通重要性的認識。各專業老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儀容儀表、表達溝通的言傳身教,給學生起到示范榜樣的作用,在教學各環節中,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禮儀方面的細節教育,將學生的的人際關系教育滲透在一問一答和平時的課堂討論中。
(四)在校園文化中,貫穿人際關系
教育校園文化是在校園內,師生長期在教育、活動過程當中所形成的一種大家所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和精神信念,它滲透在學校管理思想和校園的各項活動當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是構建高職院校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平時的校園各項活動中,可以將人際關系教育貫穿其中,尤其是大學生生活的課室和宿舍這兩大陣地。在課室中,應多組織增強班級凝聚力、體現團隊精神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各類比賽,如演講比賽、模擬面試、素質拓展、團體心理游戲、溝通技巧解說等活動。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對高職學生包括人際關系在內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僅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家庭、學校的教育,只有各方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少高校宿舍人際關系矛盾,創建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
參考文獻:
[1]樂國安.當前中國人際關系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22.
[2]張德.學生的人際關系及其測量[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2(3):39-42.
[3]葛萬鋒,田樂樂,朱光.大學生人際關系冷漠現象的成因分析與對策建議[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1-105.
[4]何敏.大學生人際關系影響因素及對策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43-44.
[5]白輝.略論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詞題及對策[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5(2):34-36
作者:游建雄 單位: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