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比較強的學科,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做到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而語文有著對人文素養培養的最佳條件。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語文教育慢慢失去了自身最重要的東西——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有助于學生心靈的升華,積累語文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有著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培養人文素養,重要性
作為語文老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語文的教學中,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情操、品德的培養。縱觀全世界的教育來說,每一個國家都正在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都在關注學生人文素質是否得到了提高。教育的重點是為了育人,而不是給社會培養許多“高分低能”的人,教育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做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傳授。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要發揮好其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作用。
1初中語文標準化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意義
1.1幫助學生的心靈得到升華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教育資源非常豐富的學科,在教材中有很多愛國、愛黨、名人、偉人等積極向上的文章,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語言與寫作手法,更要帶著學生體會文章背后所體現的思想感情,進而將這種愛國、愛黨、無私奉獻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升華,讓學生在作者的引導下得到成長[1]。
1.2有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識積累的過程,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適度地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實際上也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過程,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初中語文的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人文素養的知識點,老師可以深入發掘,借助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便利,有聲有色地向學生傳遞這種正能量,讓學生成為一個“高分高能”的有志青年。
1.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育的核心是啟發學生的道德、良心、修養和智慧,要把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而人文精神是不能由老師像知識一樣強行灌輸給學生的,它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涉及人的美好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讓學生在人文素養的培養下,不斷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價值判斷,學生一旦有了自己清晰、正確的價值觀,將不再隨波逐流,不再有超越功利性的目的,從而發現生活的樂趣,保持生命的活力。
2初中語文標準化教學中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2.1重視理科輕視文科
從接觸理科開始,在學生們中間就流傳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尤其在這個科學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能推動科技發展的知識并不是文科帶來的,而是理科。一切以經濟作為衡量指標的社會,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感受知識帶給自己的快樂,而是作為一種生產工具,選擇理科就是選擇日后可以給自己帶來高額利潤的知識。而且自古以來,人們的偏見“學理科的智商高,文科只需要記憶力好”也導致了一定程度的重理輕文。人們對文科的偏見,在補課方面也可以看得出,一旦學生的“數理化”有偏科現象,會立即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輔導班,而文科性質的學科只要成績過得去,家長是不在意的。因此,種種重理輕文的現象,都是文科不受重視的原因,也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嚴重。
2.2經濟文化的片面發展
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人們單純的追求效率,導致過分懸殊的收入和財產的差距,逐漸陷入商品交換關系、金錢和功利關系,讓人逐漸喪失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導致極端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假冒偽劣的現象產生。經濟成為了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過度的追求經濟目的導致經濟主義橫行,生態環境、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接連發生,教育也沒能幸免于難。學校教育也慢慢出現商業化趨勢,知識作為一種“商品”販賣給消費者,教育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帶有非常強烈的經濟色彩,現代教育也越來越關注自身所能獲得的教育經費,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2]。
2.3“低效”的語文教學現狀
學生從老師這里接受語文知識是非常高效的,這種高效僅限于接受答題所用到的知識,對于人文性來說傳遞是非常不高效的,而且效率很低。文化、文化,文而化之。所謂“文”就是學生所學的文章,所謂“化”就是將所學的文章化為自己的思想、所感悟到的良知,而學生一般只得到了“文”而沒有做到“化”,這也造成了語文教學的低效性。如今,中考的升學壓力,已經讓初中語文的教學很難起到陶冶情操感悟良知的作用,部分語文老師也將語文這塊沉香木燒成了木炭賣,將成績作為衡量語文的唯一標準,忽視了人文素養的培養。
3初中語文標準化教學中培養人文素養的策略
3.1巧妙利用教材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
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很多可以進行人文素養滲透的知識點,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應該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蘊藏在教材內部的人文知識,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讓學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比如,在學習《<論語>十二章》的時候,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將書本上的那些條條框框背會,要讓學生在誦讀的時候體會孔子在給他的弟子教授人格的修養、治學的態度以及處事的方法;在學習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時,學生通過對課文經典片段的細節理解,來感受海倫凱勒對老師的敬愛之情,還要給學生拓展海倫凱勒的生平,了解海倫凱勒的處事態度。
3.2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明理學識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不可或缺,學校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教書育人和提高教育質量,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要在一言一行中影響學生。初中生的三觀正在形成當中,理解能力有限,老師要對語文課堂中的知識進行拓展、補充。這對老師的能力就有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師擁有更加強大的知識儲備,在給學生教授知識的同時,通過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重視美德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價值觀更加的健全,邏輯思維更加的縝密,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3.3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自然會對語文有更多的探索。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作用,通過視聽結合,創設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和體會。比如,在講蒲松齡《狼》的這一課,首先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狼的視頻,讓學生了解這個動物的習性,再結合課文,更加深入地感受狼身上的那種特質;在學習《皇帝的新裝》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皇帝新裝的視頻,讓學生放松一下,能夠更專注地投入到之后的學習中,更好地賞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話的想象和夸張,更好地體會童話中所表達的更深含義[3]。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校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認識要提到一個高度。語文老師,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意識,還要大膽創新,順應時代發展,探索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積極、陽光、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因此,語文老師要認真鉆研語文教材,努力尋找其中與人文素養的聯系,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順應時代的發展,有效地跟互聯網相結合,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將人文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孫有喜 單位: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