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寫意花鳥畫與書法藝術的相關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書法講究“氣”與“神”,是一種抽象藝術,而寫意花鳥畫也是一種抽象藝術,兩者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該文主要分析寫意花鳥畫與書法藝術的相關性,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寫意花鳥畫;書法藝術;相關性;分析
書與畫在藝術欣賞和表現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兩者都是以筆墨作為媒介,在我國均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傳承。同時,兩者在同樣的思想環境和社會背景下發展。書與畫的充分融合在我國唐代就已經開始,在畫中融入書法的線性情趣和筆法特征,可以讓畫面充滿書法的質感、韻律以及節奏,畫家運筆的剛柔、轉折、方圓、曲直、頓挫以及疾徐可以帶給欣賞者美的享受。
一、寫意花鳥畫中書意的具體表現
1.書法特性的運用
書法與寫意花鳥畫都以筆墨作為表現語言,離開了筆墨,作品也就失去了魅力。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運用書法特性,可以提高作品的表現力,賦予作品內質美。元代畫家在運用書法特性方面更加明確,在創作時不僅充分借鑒了書法藝術的用筆,融入了書法意蘊,還從理論的角度高度肯定書法的審美價值。因此,我國寫意畫大多通過書寫的方式畫線,畫出的線條具有一定的書法功底。黃賓虹是我國著名的寫意畫大師,其作品線條基本是用書法的方式畫出的。
2.書法墨韻的注入
書法與寫意畫都屬于筆墨藝術,每一幅作品都是利用墨體現出來的。在書法藝術中,墨韻具有灰、濃、渴、焦等變化,并且表現出節奏和對立。唐代繪畫作品就體現了書法原則,但是主要體現在線條和用筆方面,在筆墨表現方面沒有體現出墨韻的變化。在明代,徐渭、陳淳等人在用墨方面具有不做勾勒、一氣呵成的書寫特點,作品體現了書法的墨韻,用行草的方式創作鳥蟲和枝葉等形體,并且通過線條與塊狀的穿插表現客觀對象,畫面充滿生氣。同時,畫家利用運筆節奏和筆力變化,創作了潤燥相參、濃枯相間的寫意花鳥畫,通過黑、白、灰三色對比,產生強烈的層次感,使欣賞者體會到虛則遠、動則虛、枯則動的三維感覺。墨韻可以體現畫面的層次變化,特別是通過大量濕筆和濃墨的巨大反差,增強了作品的藝術張力和表現力。如,徐渭的代表作《雜花圖卷》用墨酣暢,墨飛線動,畫面意境深遠、渾然天成,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感覺,充分體現了畫家的書法功底。
3.書法結體的借鑒書法結體和寫意畫中的“經營位置”類似,都是對二維平面的分割和布置。從構圖角度看,寫意畫更加強調“經營”,畫家并不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和空間,而是以一種靈活的布置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按照藝術創作原則和主觀感受重新布置物象。我國書法是筆畫的穿插,每個偏旁部首都存在一定的空間美。書法結體要求空間布局合理,基本原則是在變化中尋求一致。寫意畫也借鑒了這種結體,構圖原則也是如此,兩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書法章法強調顧盼生姿、揖讓有致、疏密得體,進而體現書法藝術的節奏感,給欣賞者以美的感受。而許多畫家也是從書法空間的取勢、呼應、開合、虛實以及疏密中獲得構圖的靈感。如,明意花鳥畫家陳淳的作品實現了草書筆法與寫意花卉的完美結合,并且充分借鑒了草書的結體章法;八大山人將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充分結合,將書法空間布局融入繪畫創作,并且用書法空間構成方式處理畫面、造型。
4.書法質感的體現
我國書法理論重視從生活與大自然中汲取具象和筆意元素,并且通過抽象的線、點激發人們的情感,使人們體會字形中的血肉。我國書法理論中的“萬歲枯藤”“百鈞弩發”“輕如蟬翼”以及“重如崩云”,都可以帶給人們深邃的哲理和豐富的聯想,進而帶給人們美好的體驗。寫意花鳥畫在造型方面更加抽象,以蘭花為例,畫家要想突出蘭花的優雅,就要通過抽象的方式對其進行描繪,而抽象的筆意來源于書法。
二、書法與寫意花鳥畫的審美趨同
書法的審美觀念和境界追求與寫意花鳥畫相同。書法用筆的韻律美、力度美、構成美以及抽象美,都對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使寫意花鳥畫具有了意境化、哲理化以及心靈化的獨特氣質。抒情性是書法最重要的美學特點,書法用筆具有心境和情感意味,其所具有的氣勢和韻律也會滲透到寫意花鳥畫中,進而使寫意花鳥畫的筆墨更加凝練、豐富,實現畫法和書法的完美融合。結語書法藝術對寫意花鳥畫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征具有直接的影響,兩者在審美標準、表現手法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同時,兩者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共同發展,我國歷代的繪畫大家大多精通書法。寫意花鳥畫通過具體物象表達精神、意志、意念以及情節,而書法的氣質成為寫意花鳥畫直接而重要的表現語言,為寫意花鳥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周耀威,張華文.徐渭大寫意花鳥畫的構圖藝術探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周琰.明意花鳥畫筆墨的人文情懷構建對當代花鳥畫創作的影響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張永紅.齊白石篆刻、寫意花鳥畫分期及兩者創作風格的相互滲透.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劉大琳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