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侗族大歌文化傳播價值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侗族群眾喜歡在直覺狀態中去體驗美,享受愛情,發現和感悟人生,在享受和感悟中能動地改造世界,創造了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為侗族大歌的產生和發展培育了良性土壤,并成為了跨文化傳播中促進人類文明的有力武器。跨文化傳播存在于人類的所有活動中,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沒有跨越文化的傳播,人類社會將會失去生機,人類文明的演化進步也就無從談起。作為世界公認的優秀文化,侗族大歌也必將通過跨文化傳播活動對世界文明進步注入應有的活力。
侗族大歌自身的文化價值
1.原生性的音樂文化
侗族大歌的文化價值首先表現在原生性的音樂文化方面。侗族人民認為“飯養身,歌養心”,“人不唱歌就會老”。侗家人視歌為知識和文化,認為誰會唱的歌越多,誰就越有知識,可以說,對于侗族,學歌就是學文化。因而,在侗鄉,幾乎人人都會唱歌,處處有歌聲,每件事都用歌來表達,歌唱成為侗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他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而侗族大歌大多為“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這就使之成為了原生態的音樂文化,侗族人民用它來陶冶心靈,塑造情操,最自然樸實、最能修生養性、最優美的民間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功效。
2.侗族民間文學傳承的載體
侗族大歌有極為嚴格的韻律要求,既講求押“腳韻”———偶數句句末一定要互相押韻,并要一韻到底不能換韻,也講求押“腰韻”———奇數句句末字與偶數句句中的偶數字相押韻。此外,在遇到較為長的句子時,往往也要求句子內部押“內韻”———前一意群的末一個音和后一意群的前一個音之間同韻。由此可知,語言是大歌的根基,大歌傳唱中對語言加以提煉和運用,使之成為侗族語言乃至侗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文學保留的一種古老詩歌形式。
3.神秘的祭祀文化
在遭遇長期干旱或雷雨時,侗族人民認為“天”在發怒,便會在族長的帶領下進行大規模的祭天活動。有人認為,祭祀活動中的吆喝聲、祈禱聲逐漸演變成唱歌。無人指揮,各自亂唱,多聲部悄然形成。隨著祭祀活動的穩定、發展,侗族大歌便有了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經過長時間的積淀,就成為了侗族標識性的民族文化。當前在侗鄉常見的“祭薩”活動,就是侗族祭祀中的一大部分。祭祀活動可以說在各國皆有,但唯有侗族群眾將之演化為震驚世界、譽滿全球的文化。
4.獨特的審美文化
侗族大歌有幾大美,一為聲音美,旋律動聽。在多聲部的演唱中,由于各自的發音特點,加之侗族人民優美的嗓音,使得單個聲腔和合唱都給人美的感受。二為詞意美,大歌的唱詞皆有族性的美學認同,無論是詞意還是韻律美感,都包含著侗民族美的表達。三為整體演唱形式美,侗族大歌演唱者服飾美麗,表情迷人,動作協調,讓聽眾如癡如醉。總的來說,侗族大歌的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具優美的因素,它契合了全球人類審美的普同性,成為一種獨特而又有著泛在性價值的審美文化。
5.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
2009年9月28日,侗族大歌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了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侗族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這種精神文化得到了世人的公認。
侗族大歌的跨文化傳播價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侗族大歌———這種獨特的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肩負著重大使命,攜帶著多方面的價值。
1.侗族大歌跨文化傳播的文學價值
跨文化傳播的文學價值首先體現在對神話的貢獻上,侗族有一套創世神話哲學,包括《天地之源》(或稱《開天辟地》)、《事物之源》、《人類之源》、《姜良姜妹》、《洪水滔天》、《祖公上河》等篇目構成,以話詞形式表達侗族古老先民的世界觀。“侗族先民認為在遠古時代,天地生成于“霧氣”和“混混沌純”的原始物質;天地生成之前的世界,統一于“霧”和“混沌”的原始物質之中;而“朦朧初開”之際,正是天地生成之時,這種混混沌沌的未分開物質經過不斷的、漫長的演變過程,直到朦朧初開,才有了天和地,才產生了宇宙萬物———天有風云雷雨,地有土石人獸,太陽高照,月亮輝映……”[4]侗族先民的這種“混沌———天地開辟———萬物化生”的宇宙觀,與現代科學中的宇宙起源假設極為相近。圍繞著神話傳說,侗族人民形成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以音樂的形式傳承了下來,并不斷與其他民族的文學創作相融合,為推動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其次,跨文化傳播的文學價值體現在對詩歌的貢獻上。侗族大歌是詩歌里的精粹。從文學角度審視,侗族大歌大多數是書寫男女戀情的抒情歌,展示故事情節的敘事歌,勸人為善的說理歌,內容豐富多彩。侗族大歌展現了侗族先民社會生活的情景,反映特定時期內人類思想及感情訴求,也體現了人們喜善厭惡的品質及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理念。此外,侗族大歌在跨文化傳播中還具有語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價值。
2.侗族大歌跨文化傳播的教育價值
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在跨文化傳播中,能使人們學到侗族的生產知識,了解侗民族歷史,如學唱《十二月農事歌》,就能習得不少生產知識。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侗族的社會規范、民風民俗、倫理道德等,往往以大歌的形式流傳下來,因而,侗族大歌也有著傳播社會規范和倫理道德知識的價值。侗族大歌是一部美的史詩,是侗民族的驕傲,其跨文化傳播必然能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加深侗族人民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此外,“侗族大歌特有的傳承機制能夠增加侗族兒童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促進兒童社會化以及培養兒童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彌補了正規教育的局限性。”[5]
3.侗族大歌跨文化傳播的經濟社會價值
侗族大歌已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在這一重大背景下,其經濟價值愈來愈凸顯出來。首先是旅游帶來的收入。以貴州黔東南州為例,在黎平、榕江、從江三縣,每年數以萬計的游客涌入,一睹侗鄉風情為快,這也為黔東南帶來了數額不小的收入。其次是外出演唱收入。目前,在黎平、榕江、從江三縣,已有不少歌隊,光榕江小黃村,就有50多個。這些歌隊經常外出演唱,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這些都說明了侗族大歌在跨文化傳播中也攜帶著較大的經濟價值。侗鄉男女老少不分地點,不講求時間地用歌聲傳遞情感、歌唱自然,用歌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揭示社會生活場面、謳歌未來,以強大的規范整合功能,使侗族凝聚力不斷增強,使侗族社會更加團結奮進、互助協作、友愛和諧。凸顯了積極的社會價值。
4.侗族大歌跨文化的生態環境價值
侗族是一個極為重視生態環保的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在萬物有靈理念的影響下,他們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持保護態度。在生活中,侗族人民每砍伐一棵樹,都要首先舉行祭祀,以免得罪樹神。而祭祀往往以歌唱的形式進行。這雖然不乏迷信成分,然而也較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是對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落實。
5.侗族大歌跨文化傳播的和諧價值
侗族是一個愛好和平、團結的民族。侗族人民秉性善良,許多民俗活動都以集體為主,他們以大歌的形式表達情感、贊美自然、追求自由生活,整個民族關系和諧穩定,人與自然相親相愛,和諧共處。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構建做出了積極貢獻。
侗族大歌的保護
當前,隨著與外界接觸、交往的不斷加深,侗族大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正遭受巨大破壞,加之后繼乏人,使這個擁有世界多項價值的藝術瑰寶面臨消亡的尷尬境地。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勢在必行。在保護中,我們除了要加大法律力度外,還要積極宣傳,盡可能多地向世人展示侗族大歌的巨大魅力,并且要注重培養后來人,使這種屬于世界的音樂、屬于世界的文化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并開出絢麗之花。(本文作者:楊逐原、鄭凱平、劉榮相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