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路徑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國家富強、民族的強盛,是以文化的興盛作為支撐點。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中國夢”的偉大夢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其中重要內容和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價值維度上承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理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涵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規范和精神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廣度和內蘊深度。因此,全社會,特別是作為實現“中國夢”后備軍的年輕人要深入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尋得民族的根,充分認識文化傳承的現實意義,自覺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
2.新媒體時代傳播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催生了互聯網、數字技術、移動通訊革命性的發展,出現了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一系列文化傳播的新形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迅速成熟,豐富文化傳播載體的同時,也改變和建構著大眾新閱讀習慣和層次。新媒體形式是以傳統媒體形式為參照物,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形式之后,隨著科學技術革新而出現的文化的新載體。較之傳統媒體,新媒體中數字化元素的出現和數字化形式,改變了傳統的以紙質媒介或是信號作為傳播方式。新媒體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文化傳播呈現出多向性、非線性、個性化與互動等新的形式特征,其使用人群多為80后,90后。這些代際的年輕人是在電視、電腦與手機陪伴下成長起來的“電子一代”亦或是“讀圖一代”。新媒體的誕生,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改變著大眾接受心理、行為狀態和閱讀習慣,在某種意義上講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生存態式和生存狀態。今天,新媒體的技術支撐體系已經日趨成熟,終端設備的普及所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質支持產生了一個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體。新媒體和數字技術手段的日臻完善,也豐富了藝術表現手段。新媒體技術在綜合了不同媒體特點的基礎上,增加了二維制作、三維制作、虛擬空間、電子感應等技術手段。新媒體在文化傳播方面,呈現出為立體、真實,實時互動的態勢。
傳統文化的代際之間的傳承,不僅取決于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張力所彰顯的蓬勃生命力,還取決于它是如何被傳播,如何讓大眾接受。新媒體時代,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為標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傳播的現代化轉變,在新型媒體中如何展現,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人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的特點,發揮新媒體受眾群體的主動性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規避新媒體劣勢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揮德育建設中引領作用,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新媒體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1.建設中國傳統文化電子數據庫是文化傳播的新載體互聯網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要跟上時展的步伐,要依賴新媒體進行傳播、普及和弘揚。幾千年來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都是以紙質媒介,通過傳統購買和閱讀完成為傳播。新媒體時代,將中國傳統文化轉化為數字化存儲方式是革命性的變化。國家圖書館啟動的“中國基本古籍庫”項目,目的是把紙質媒介存儲轉化為數字,建立數字化數據庫,可以說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程。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化建設項目共分20個大類,細分100個子錄,涵蓋哲學、社科、史地、藝文等學科。先后,將自先秦時代開始,直至民國年間歷朝歷代經典文本典籍1萬余冊通過電子掃描,實現了紙質媒介存儲方式到電子數據存儲方式的轉變。具不完全統計,文字資料可達20億字,圖像資料累計超過2000萬頁。電子存儲內容總量是《四庫全書》的3倍。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化工程是一項努力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網上運行傳播的系統工程,館藏模式體現著其核心理念。終端是建設一定數量規模宏大的、地域上分布廣泛的、可以實現跨庫檢索的數字化文化信息資源電子庫。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化工程建設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方方面面內容,用數字技術重現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當代文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數字化數據庫是網絡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平臺。
2.數字化出版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方式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存儲的同時,磁介質的電子出版物興盛發展起來。伴隨數字出版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數字化技術模糊了圖書、報紙、雜志、電視、音樂等傳統媒體的之間的界線。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內容經過數字化轉換,都能夠圖文并茂的在相應的終端電子設備上表現出來。方便、快捷便于攜帶和閱讀的優勢使以電子介質為載體的電子出版物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寵。電子出版物在版權許可的范圍可以在最廣大范圍內銷售,也能夠成為電視、計算機網絡資源的原點。據有關方面預測,網絡出版將會在未來5―10年內成為文化出版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模式,更新著文化傳播的方式和范疇。通過網絡購買和下載數字化的傳統文化產品,加速傳統文化傳播的廣度和幅度,便于傳統文化價值的交流和推廣。
3.通俗化傳播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手段新媒體受眾群體的閱讀特點和接受習慣,要求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要有所改變。傳統文化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通俗化傳播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手段。通俗化傳播就是采取通俗的方式來滿足普通文化層次觀眾對傳統文化的需要。通俗化傳播是在充分考慮到現實社會中的傳統文化生存環境和社會大眾的接受水平,采用的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文化普及和傳播。經過時代的發展,老莊思想、儒家學說、《三國演義》《紅樓夢》這樣的經典著作對于普通大眾而言,晦澀難懂。通俗化傳播就是將這些典籍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成為人人可懂的現代讀本,實現手機終端網絡閱讀。電視、網絡媒體播放則是采用學者真人秀的形式,通過學者幽默風趣的講解,使晦澀難懂的古籍變得通俗易懂又趣味橫生。抑或是以電視、網絡為平臺,采取詩詞、典故比賽的形式,將古代歷史事件和人物,演變成故事,通過網絡或電視使原本束之高閣的歷史傳統文化惠及大眾,讓人們在競賽的刺激中,在故事講述中去了解歷史。另外,傳統的蒙學讀物則是以動漫的方式,把瀚如煙海的古代勵志的典故和勸誡故事展現出來,寓教于樂,從而實現蒙學教育的現代化轉變。綜觀這些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的電視節目,《百家講壇》無疑是其中成功的典范。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大多數普通大眾,和新媒體使用者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歲月的沉淀已經內化為民族文化心理,大家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或多或少接觸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對于傳統文化有所了解,但又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百家講壇》節目將深埋在歷史長河暗處的中華文明瑰寶挖掘出來,接續了割斷了一百多年的傳統文化,并以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激發最大數量的普通民眾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百家講壇》節目火爆,不僅是借助傳統文化熱之勢,更是巧妙地運用電視、網絡的平臺,以通俗化的方式延續傳統文化,成功地讓傳統文化在電視網絡中的傳播,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轉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不是讓傳統文化高閣在書齋中吸收年輪的氣息,而是在于我們如何在更大范圍內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構建社會主義道德大廈。
三、新媒體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機遇與挑戰
1.新媒體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新媒體形式的傳播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它的數字化技術和終端設備的發展,讓文化傳播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新媒體傳播開放性與豐富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而技術保證上又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新媒體的網絡和手機客戶端平臺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史上,一種新的文化介質的出現必然會帶來文化傳播的革命性發展,其中也會產生一些新的文化特征。當代文化傳播的態勢和演進是以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發展為基本的技術條件,隨著人們閱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新傳播媒介和手段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2.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傳播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夠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利器,也可能由于形式對內容壓塑成為潑向傳統文化的污水。新媒體傳播也要遵循傳播規律,文化的傳播要遵守現代傳播技術的規律。在規律的規范下,弘揚傳統文化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同時,新媒體傳播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新的表現形式的同時,也承擔著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在實現傳統文化傳播的實踐時,我們要摒棄現代技術對傳統文化的簡單的闡釋和堆砌,利用數字技術語言的圖文并茂的優勢,尋求中國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縱深層面延展的可能。我們在利用新媒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要充分認識“內容至上”的原則和堅持傳播傳統文化的基本底線,將中國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文化成果制成數字化產品,以優秀的傳統文化占據網絡資源優勢,實現世界文化交流。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代代傳承過程中,每一次技術的更新必然會帶來了傳播方式的變化,新的傳播方式反過來又會推動文化的傳播、文明的進步和傳播技術的更新。在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機遇和挑戰并存。
作者:崔文君 宋雁超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