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族傳統體育獨特的民族文化既是被傳承的,也是不斷發展創造的,是傳統體育發展的內在規律。當今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太極的養生保健功效得到人們的一致認可,太極運動已經傳播到西方許多國家與地區。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征,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一種文化心理,留下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痕跡。一種民族體育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延續性,逐漸延續,代代相傳。這種傳承性對于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具有很大的影響。
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方向
2.1民族傳統體育的“走出去”與“引進來”文化人類學家認為:世界是一個一體化的地方,處在有限但卻強有力的文化元素的猛攻之下[3]。在全球文化的融合背景下,一些優秀的與傳播較快的文化往往占據國際文化的主導地位,引導文化的發展。而一些沒有得到很好發展與傳播的文化,就會出于劣勢地位。失去競爭力出于文化的邊緣區。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要想得到很好的發展就必須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把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播出去,不斷擴大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力。同時借鑒其他西方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經驗,在學習中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2.2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元一體”與“去粗取精”費孝通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指出:“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中的數十個少數兄弟族,是不同層次的民族共同體辯證統一的民族結構[4]。”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正是這樣一個“多元一體”的格局。它既有特色的中國文化風格,又有在這統一的民族實體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同時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過程中去除封建落后的迷信色彩,最大化地保護民族文化的精華內容,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放在發展的首位,創造性地吸收、消化、傳承傳統的民俗項目,使民族傳統體育在繼承與發展中得到更好地提升。
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
3.1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加法與減法民族傳統體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非一陳不變。只有用變化發展的眼光對待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才能其不斷完善。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的變化,民族傳統體育產生至今不斷的推陳出新各種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開始萌芽于生產勞動,人們為了采集與狩獵進行了各種嘗試。比如一些投擲石球,弓箭,垂釣,游水等。在部落的戰爭期間,人們為了獲取水源,領地,開始對戰斗人員進行身體與軍事技能的訓練,蹴鞠最早便是為了訓練將士的。以弓箭為例,原始人是通過桑拓一類樹木的彈力而制成弓箭。進入階級社會以后漢族內部為爭奪地盤、戰事不斷,北方多游牧民族騎馬作戰,弓箭始終成為戰爭的主要武器,射箭成為主要的軍事技藝之一。春秋以來,射箭逐漸從軍事訓練項目分化出來朝競技、表演方向發展。宋元明清時期,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都以畜牧狩獵為生,牧放、狩獵離不開騎射,射箭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為了推動其發展,遼金元朝都設有專門的騎射節日。時至今日,射箭已經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射擊并列入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具有廣泛的傳播意義。經過不斷發展創新逐步完善并進行推廣這種歷史淵源的發展即可以稱為“加法”,它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在適應時展的同時能夠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給許多民族傳統體育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又如:民族傳統體育中的花樣跳繩、龍舟競渡、放風箏、踢毽球、腳斗士等項目由單一無趣地體育項目經過創新改變轉化為人們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民族傳統體育中,并不只有加法,有時也存在減法。所謂的“減法”就是在歷史過程被理智與道德逐漸減掉或刪去的項目。它在產生與發展,有時也會隨著一個時代的變化直至消失。沿著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興盛、繁榮、完善、轉型及發展這一條整體的脈絡來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正在不斷適應人們生活的各種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一些被斥為野蠻、落后、荒唐、淫亂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弱化甚至消失。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在今天只能透過文字的記載去了解。比如怒族的“蓋房舞”、郝哲族的“叉草球”、祭祀中的舞蹈等。“加法”就是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不斷涌現的東西,而“減法”就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消失的東西,這兩者并不是對立的,都是民族傳統體育在發展中不斷適應的結果。當現代化在各種生活領域以“新”獲得理所應當時,“野蠻”或“迷信的”就只能作為“舊”,民族傳統體育只有最大化的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精髓,科學有效地糾正其不合理的地方,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3.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函化與疊合“多重時空的層疊整合”是文化變遷的規律,主要表現為:一個地區的由于由于長時間的發展變異的積累出現新的文化現象,舊文化現象并不以消亡于破產為基本特征,而是經過選擇、轉換、與重新解釋以后,依然被一層層的重疊與整合在新的文化結構[5]。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是一條雙軌路線方向,一方面有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疊,另一方面又有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疊。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向世界體育文化開放的戰略[6]。追溯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越往史前時期,人們的文化交流就越是融聚為一體。德國哲學家卡希爾認為:簡單文化中的思維在空間上一切事物可以轉化為一切事物”在時間上“現在,過去,將來彼此混成一團而沒有任何明確的分界線。”而民族傳統體育正處于這樣的局面。長期以來多民族的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環境,多種文化共存于同一社會環境里。不同民族通過共同的勞動,共同生活,為文化提供了函化的平臺。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們經過不同形式的表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合與交流。它不僅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樣代表著人們的某種信仰習俗。一個真正能夠傳承下來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一定具備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文化的傳播便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文化像樹根一樣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心理,即使時空的推移轉變,它仍然可以在厚重的歷史、文化、娛樂,包括藝術中展現出來。在不斷地滲透,融合到各個領域為別人所接受。它所具備的文化傳統特征將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融合共進。
3.3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個性與共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傳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是要正確處理好民族與世界、傳統與現代兩方面的關系。現代的民族傳統體育存在多樣的地域性,個性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多彩的表現形式。追溯歷史的長河,道德與信仰使民族傳統體育帶有鮮明的民族烙印。它身后的文化底蘊,是在個性文化的形式上所傳達出的幾代人擁有其共同的信仰與文化習俗的特征。這也成為當代社會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面臨困境的根結。我們既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也要融合當今全球文化共享下各民族共同發展,不斷融合的潮流,在保持個性的同時融合多民族的共性,只有這樣,民族傳統體育才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演變,文化的整合而被人們淡化、失真或遺忘[7]。將“個性張力”變“共性張力”在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過程中顯得十分重要。求大同,存小異是民族傳統體育在不同民族個性發展的基礎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只有將民族文化的特色真正的走進人們的生活,走進人們的視野,才能得到更好的認同與普及。一些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底蘊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正在消失或已消失。民族傳統體育正面臨傳統項目趨向于競技化,民族項目的日益減少,價值觀念受到嚴重的挑戰的種種困境。民族傳統體育在今天的發展中,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如果不加以重視,勢必成為中國體育界的一大損失,歷史文化中的一大遺憾。要想得到很好地發展就應該注重將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世界性特征融合起來。
4結論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面臨嚴重的流失。一個在理論上沒有科學闡釋,在文化上無鮮明民族特征,又無現代體育文化理念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不可能被世界承認和接納的[8]。民族傳統體育需要在所屬文化的特征下,尋找符合自己實際的發展道路。借助文化影響力的平臺不斷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并使其發揚光大,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據一席之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要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要全面認識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而且要繼承與發揚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要有科學方法,尋求到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的自身特色,要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民族氣派、不斷增強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9]。在文化強國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只有通過發展內在的文化動力不斷探索出新的基點與視野才能使發展之路走得更遠。
作者:牛聰偉 單位: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