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時代下中華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統手工藝是民族在自然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文化瑰寶,但隨著社會的變革,當前部分手工藝正在逐漸消失。而信息時代下通過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以及全新的發展觀念可為該類文化發展提供更多創新可能性,從而使中國手工藝能夠以傳承為前提再一次實現創新發展。基于此,主要對信息時代下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以及限制其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前提提出該類文化的發展創新路徑。
[關鍵詞]信息時代;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
伴隨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展與傳承,手工藝術在農耕與手工業基礎上產生眾多奇跡,且不同民族地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工藝作品與技法也大不相同,而該類手工藝體現著經濟、文化特征,同時更屬于各地人民的獨有記憶。工業文明時代的手工藝通常被視為人性復歸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自其衍生發展至此,信息時代下手工藝類別與樣式已極為豐富,若按照行業進行分類,可將其劃分為編織、刺繡、剪紙、皮影、雕塑、年畫以及服裝、首飾等多種類別,所以如何在當前時代下將該類手工藝進行有效創新與發展需要相關人員慎重考慮。
一、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
傳統手工藝所指的是新石器時代與工業時期所開創并制作而形成的手工藝,將其按照價格區分,可分為高檔與實用兩種層次。高檔品主要是指該作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實用品則是為展現工藝普及,價格與高檔品相比更為經濟實惠,多適于普通群眾生活之用。當前社會中手工藝制造的相應標準、流程、材料、制作秘訣多是以師徒或父子等方式一脈傳承的,文本性制作流傳較少。當前所流傳的官方規范類手工藝文本代表作有《考工記》,其屬于傳統手工藝制作人的最高水平,但該文本多流傳于專業手藝人中間,外行通常無法接觸與理解。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發展一直存有頗多爭執,一種觀點認為信息時代手工藝發展趨勢極不樂觀,且有消亡征兆;而另一種則認為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傳統手工藝也在逐漸轉型。但仔細分析即可發現兩種觀點均存在一定合理性,但卻皆無法用其簡單地將中國手工藝發展現狀進行概括。我國地域十分遼闊且民族眾多,各地區經濟差距極為顯著,而也正因經濟發展差異性較大,所以各地區的不同手工藝發展情況也有所不同。例如,客家地區的繡鞋、香包以及漆器等由于工藝品實用性嚴重下滑,且審美趣味無法跟隨時代變化,盡管其產品類型豐富、存在時間悠遠,但也難以逃脫沒落的命運。相比之下,當前部分手工藝制作人在實際創作時會結合時代流行元素,從而使該類手工藝品的時代特征較為明顯,也會引得眾多消費者爭相購買,并使傳統手工藝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
盡管近年來在傳統文化潮流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機構、平臺的大力支持和推廣使部分較為傳統的手工藝品重新受到社會群眾所喜愛,但因手工藝傳承模式與社會發展背景的多種因素導致傳統手工藝產業發展仍受到較大局限。
(一)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的首要問題則是傳承模式。核心技術不外傳這一思想導致大部分手工藝制作多以師徒和家庭的形式進行傳承,盡管工藝傳承人本身技藝基礎足夠扎實,但其所經歷的學習時間偏長,成本過高,長此以往導致其發展與傳承所受限制極大。同時,如柳編、燒陶等民間技藝因其對原料和氣候依賴性較強,所以大部分手工藝制作人都會在產地久居,個體生活與現代都市生活相距較遠,從而使其思想眼界也會有一定的創新局限性,進而導致工藝品設計審美水平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當前很多手工藝仍是對傳統制作圖樣進行重復性模仿,已然與青年人群的喜好有所脫節。此外,國家對傳統工藝美術建設與發展所投入的教育資金有限,并且研究項目片面,導致傳統手工藝發展呈現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水平低等問題。尤其是自教育改革后,部分藝術院校皆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藝術設計理念、教育內容和方法,而這與傳統手工藝傳承理念相背離;習慣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實踐工作后,學生則難以對手工藝創新制作投入較多精力。在信息時代下有效的宣傳與推廣極為重要,但傳統手工藝人更為注重創作,往往對市場營銷了解甚少,如此則無法提高自身知名度,從而使其一直無法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化影響[1]。
(二)外部沖擊
首先,當前手工藝品的主要銷售渠道是旅游景區,并且有少數景區為提高經濟收益盲目地將手工藝品打造成旅游紀念品。該方式將傳統手工藝本身所具備的故事特征及其文化價值完全忽略,并且此種行為使手工藝審美品位被無形拉低。而且在不法商販影響下,傳統手工藝市場粗制濫造產品眾多,且山寨仿冒現象也層出不窮,價格十分混亂,市場環境急需改善。其次,信息時代下,青年群體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主觀審美趣味皆有較大改變。將傳統手工藝品與當前的工業制造品兩相對比即可發現,前者生產成本偏高、效率極低且市場競爭力不強,并且傳統工藝品在呈現風格上與現代化服裝風格、室內裝飾風格等難以搭配,所以盡管部分工藝品單品審美價值能夠獲得消費群體認可,但因其與大眾生活脫節嚴重,導致其難以提升持續性的市場需求。
(三)時代變革
最初的手工藝制作是為滿足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既可被視為工藝作品,也具備極強的實用價值。但在時代變革下,信息技術推動著社會群眾生活方式已發生極大變化,以前常見的手工藝逐漸消退,失去其生產根基。以溫州米塑藝術為例,該手工藝起源于宋,多被應用在新房建成、祭祀、婚慶和祝壽等活動中,但信息時代下該類型活動舉辦形式與內容皆有較大改變,年輕人在婚禮選擇上也多以西式慶典為主,而祭祀的重要性更是被逐漸弱化,所以米塑的市場必然會隨之衰退。再者,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自然環境的改變,導致傳統手工藝所依賴的制作原料日漸萎縮,部分手工藝制作人無奈選擇到城市打工,徹底放棄手工藝品生產。
三、信息時代下中華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再創新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政府扶持力度
信息時代下各級政府應明確本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并為當地特色手工藝制作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進一步推動特色經濟發展,也可適當采用稅收優惠政策,并逐步完善手工藝商標與專利注冊,以此形成健全的傳統手工藝保護體系。此外,政府部門也可借鑒現代農業發展,成立專項手工藝生產合作社以及各類機構性保護組織,為中國手工藝創新提供專業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支持。經驗豐富的手工藝制作人屬于該行業的傳承根基,當前部分手工藝技能僅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藝人可將整個制作流程完全掌握,所以針對該類人群,政府部門應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并在生活、醫療與創作、教學等方面提供相關扶持。可有計劃地組織并培養青年群體加入傳統手工藝的學習隊伍,也可協助老藝人將瀕臨消失的手工藝制作流程與各處細節整體制作成書,避免失傳現象發生[2]。對于旅游景區來講,政府應對其加以重視。作為各地特色手工藝傳承的主要渠道之一,有關部門應針對景區工藝品的銷售與宣傳情況加以整治和管理。首先,樹立知識產權意識,一旦發現有仿冒的劣質手工藝品出現,必須對其嚴格處理;其次,挖掘代表性的傳統特色手工藝,分析其歷史價值與內涵,針對其銷售提供相應的扶持,同時也可與地方及景區特色相結合,構建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園、購物旅游區以及手工藝特色旅游節等各類型宣傳平臺,打造歷史特征與時代感兼備的精品手工藝產業。
(二)提升工藝制作品質
從市場角度分析,商品生產領域中供給與實際需求不平衡的發展矛盾十分突出,此矛盾在傳統手工藝產業中極為明顯,質量差的手工藝產品皆不斷出現滯銷問題,因此,若想使傳統手工藝得到長遠的發展,也應注重工藝品品質的提升。工藝制作人員應樹立精品意識,以滿足消費人群對高品質藝術品的實際需求。信息時代下各行業領域生產節奏都處于快速發展狀態,但傳統手工藝則不同,對于手工藝人來講,工藝品質的進一步提升是“工匠精神”弘揚與發展的重要體現,所以應以精益求精的鉆研態度為基礎提升傳統手工藝的品質。手工藝制作人應對自身從事的行業領域時刻保持初心,并充分認識到只有認真打磨技藝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作品,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群眾的關注與認可,從而吸引其購買,并實現傳統手工藝的有效傳承。此外,規范性、經典性屬于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獨有因素,該系列因素的傳承與實現都是保證手工藝制作品質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其生產方式、文化特征的主要體現,如此即可看出傳統手工藝想要得到進一步創新則必須與當代產業體系相融合,其不在于產量與規模能夠達到何種制作要求,僅為確保產品質量與品格,以此所制作的手工藝品是否能夠將文化特征與工藝元素充分體現[3]。只有達到此要求,才能保證工藝品品質的不斷提升。
(三)打造知名品牌
信息時代下為突出傳統手工藝的價值與內涵,可對各類手工藝制作涉及的文化元素進行挖掘與提煉,以此豐富傳統手工藝制作題材,并提高制作品質,有目的地打造知名品牌,同時也可使手工藝發展更規范。具體品牌成立方法可分為兩種。第一,可依托某一非遺傳承人或手工藝大師的影響力與精湛的制作技藝成立個人工作室,通過大師級的聲譽保證生產部分極具收藏價值的手工藝精品,以此打造極具風格的傳統手工藝品牌。針對該類型個人品牌的成立,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明確提出積極鼓勵傳統手工藝創作者在自身所作產品中進行署名,并要求該類工作室應以誠信為準則,通過個性化、高質量產品提高個人品牌的市場認可度,從而使整個傳統手工藝行業逐漸走向高端的藝術發展方向。第二,可打造傳統工藝品牌。由當地政府帶領特色手工藝門類打造產品品牌,一方面通過設計與制作水平的提升,在保持傳統手工藝制作理念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再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強化整個品牌的營銷戰略意識,逐步建立屬于該品牌的特色文化,提高宣傳力度。當前常用的手工藝品牌文化宣傳是將自身手工藝制作文化與“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標識進行充分結合。除此之外,品牌也可引入商業類品牌營銷模式,通過深挖傳統手工藝文化內涵、塑造傳統品牌形象確保產品質量等商業化宣傳策略,使傳統手工藝品牌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穩固根基,并得到廣泛認可[4]。
(四)充分結合科學技術
信息時代下,結合科學技術所指向的并非是鼓勵手工藝制作利用機器大批量進行生產,而是鼓勵該類制作能夠對全新的線上媒體平臺加以利用,以此完成手工藝品的營銷與推廣。從發展角度講,若一個公司、產業或是某一種產品無法針對消費群體進行工藝品的更新與傳承,必然也無法完成自身的持久發展。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難點是獲得群眾認可,并在青年群體中實施有效傳播,若無法在青年消費群體中獲得廣泛關注,該產品發展將十分艱難[5]。以李晶成立的工作室為例,其屬于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創新改革典范,該工作室以團扇制作為主,將傳統工藝制作的緙絲技藝與新時代審美觀及消費形式全面融合,同時在傳統紋樣上也進行了現代化創新與提升,經營渠道也逐漸向各大線上平臺轉換。該手工藝制作完全擺脫傳統經營模式限制,并且隨著其不斷發展也逐漸在文玩愛好圈以及時尚圈脫穎而出,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緙絲團扇也由此重新煥發光彩。電子商務的出現,使人類生活及消費模式大改,因此傳統手工藝不可再拘泥于傳統銷售模式,可全面接觸各大銷售平臺,實現多方聯動的銷售,由此也可在青年群眾中打開銷售市場,強化手工藝產品的知名度。
四、結論
信息時代為傳統手工藝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性,并且對重構文化傳播格局、突破傳統手工藝傳播限制皆有極大促進作用。通過加強政府扶持、提升工藝品質、打造知名品牌、結合科學技術等方式推動傳統手工藝制作人大膽嘗試創新,借助新媒體優勢,將手工藝文化魅力充分展現并全面彰顯特色風采,由此開創全新的手工藝文化新時代。
作者:丁多凡 單位:甘肅鋼鐵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