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評論與記錄對文學批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歷史記錄”對文學批評的干預
從文學文本產生時的歷史記錄材料中去求證、參考,是我們通常理解和掌握文學作品內涵的重要途徑。然而,當我們將歷史材料作為我們去參考的依據,進而據此去分析作品時,有一個必要的理論前提,即這些歷史材料本身必須指涉事實本身,否則我們據此對文學作品所做的分析,便必然會出現偏差和謬誤,對文學文本的誤讀不可避免。
然而,我們在文學批評中經常倚重的、已被多次傳承并被自然而然地公認為是權威結論的歷史記錄,是否可靠呢?事實上“記錄”本身便是一個“人為”的過程,既然是“人為”的,便難免帶有一定的價值取向,難免會在“人”的價值傾向的左右下對“真實”本身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變形甚至扭曲,使其所記錄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歷史事實本身。我們沒有人能回溯到歷史現場,我們了解歷史的主要途徑就是透過歷史文獻的記錄去認知歷史、接近歷史、想象歷史。這是一種與歷史事實不對等的記錄,這些記錄中熔鑄了種種權力關系。生產資料掌握者在掌控政治權利的同時掌握著歷史敘述話語權。他們出于自身利益訴求或是所屬階級階層的利益需要,必然會利用自身的話語權在對歷史材料的記述中進行選擇與規避。而非權利掌控者由于不具備歷史資料保存條件以及話語權力,他們的歷史真相往往被扭曲甚至被“禁聲”了。例如歷史上著名的“明史案”,清朝大興“文字獄”的緣由正在于《明史》中對那段歷史的編纂記錄違背了清王朝統治者的利益,統治者便利用自己所掌控的政治權利維護自身的話語權,將修編《明史》的有關人員處死或流放,阻斷了相關的發聲渠道。另外,在歷史記錄中,還會經常看到對掌權者的頗具神秘傳奇色彩的神化描述,以符合其利益需求。這種情況不勝枚舉,諸如在《舊唐書•本紀二》的太宗傳記中,便采用了神化的書寫方式記述了李世民的出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相當范疇的資料記錄并非是我們可以獲得原版事實的領域,難以成為我們進行文本批評賴以依據的可靠背景材料,它們不可避免地烙印了闡釋者的修辭和想象。
歷史的“人為”表述與權力控制、歷史“記錄”對歷史真相的偏誤并非一直為人們所無視,在文化表達的其他領域,曾有人試圖應對“禁聲”,回歸、靠近甚至還原歷史“真相”,并以此作為對歷史的另外一種途徑的陳述。比如文學。在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中,作家借狂人之口,以狂亂瘋語道出了古往的虛偽,控訴了“仁義道德”矯飾下的“吃人”真相。這是一種擺脫了歷史話語權利桎梏,另辟蹊徑的對歷史真相的表達,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讀者實現了對歷史真相的回歸。然而,這畢竟是文學化、闡釋性的歷史“解讀”,雖然有著追溯真相的真誠態度,但仍難避免文學主觀情感性對歷史客觀記錄性的影響。
二、妥善“還原”文本的必要性
這樣一來,我們至少可以明確的是:對文學文本的解讀要盡力排除干擾,回歸“真相”,事實上,“真相”因歷史的無法復歸而只能棲身于語言之中。所以,我們所要處理的其實是歷史和語言之間的關系。近幾年程光煒、賀桂梅等學者對80年代文學與“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所做的解讀,無疑為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真相”的理解有了全新的看法。這種“新看法”究竟能否再度成為“經典評論”我們暫時無法預見,但我們的確可以據此尋出一條洞悉歷史“真相”的途徑和思路。雖然每一代人難免都有自己的盲識與洞見,但是,我們卻能在這盲識與洞見中,見證與踐行一種回到“文學自身”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從而最大限度地靠近歷史的真相。作為后來者,我們應該做的,也許就是在語言的織造物中,撥開重重阻隔,尋到歷史本身的印記,從而辨析作品的背景,在還歷史以本真形態的出發點上展開評價與討論。
歷史唯物主義是文學文本批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原則,但現在卻存在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后期批評往往依據前代的評論結果不假思索地延伸解讀,抑或以變形、扭曲的歷史記錄作為文本評價的參照依據,沒有真正做到“回到文本自身”。可想而知,參考了帶有評論者主觀色彩的所謂“經典評論”,或者參照了存在反誤解讀的“歷史記錄”的文學評論,必然偏離了文學文本創作原意。如果再經過幾番如此的“品味”后,對文本的理解便會除了原有內涵外,又附加無數的“額外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沉淀,作品的“原汁原味”就會被歲月慢慢消磨;如果人們繼續遠離文本,甚至只是通過網絡等便捷的媒介快速地閱覽“故事梗概”,直接借鑒“內容賞析”,那么,文學作品的“真相”就會與讀者漸行漸遠。基于此,我們不得不進一步深思,作為當前主流的文化傳播形態,承擔著擴大文學影響、對“原著”形象化闡述的重要任務的大眾文化藝術樣式———影視戲劇藝術,是否應該更加注重對文本“原味”的咀嚼?而這無疑對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文本真實客觀的背景資料,剔除解讀、批評中評論者自身攜帶的意識裹挾和時代烙印,還原作一份“真實”,這才是基于對文學文本的尊重去進行文學評價,進而去進行藝術形態轉化的正確思路。
作者:蘇雅娟楊筠單位:河北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