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教學中地域性民歌文化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音樂之根,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把民歌的種子播向下一代,保護、傳承和開發地方民族民間音樂,將本土民間音樂系統規范地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是地方高教音樂體系的社會職責,也是地方高校特色辦學的具體措施,同時更加豐富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資源。
關鍵詞:民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視唱教學
本土民間音樂資源是指在一定地域世代相傳、具有地域獨特的鄉土音樂資源。這些資源來源于生活,流傳于民間,緊緊密切地與特定區域民眾的生產、生活和交往經驗相關,以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呈現與眾。民歌作為民間音樂文化資源中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部分,近年來的搜集和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也出版了大量的文本集和研究著述,無疑為民間音樂資源的整理與收集,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是在現階段,將本土民歌放入地方高校視唱課程的研究課題還比較少,研究成果更為缺少,從而影響著音樂專業學生對本土民歌音樂文化深入的了解。總體來看,高校音樂教育與本土民歌音樂文化的結合研究及應用,需要在方法論方面與其它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之間要多溝通,多視角、多層次的對照,從而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學科理論。
一、研究內容
廣泛的田野考察是對本土民歌進行系統收集和理論梳理、了解本土民歌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環境,以及它的生存狀況的一種重要的工作手段,通過田野考察,進而充分肯定發展中本土民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的人文意義。通過對其進行個案描述和音樂形態分析,結合音樂的結構構成、調式調性,總結出其與視唱課程教學的相互聯系。既豐富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體系,也為本土民歌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之處與可行性分析
把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體系與本土民歌實際結合起來,用不同的角度將多種學科結合起來,在相關的民俗生活環境、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背景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體系當中,探討研究對象所賴以生存的存在的本質特征、功能意義和生成、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同時在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本土民歌作為地方高校課程資源的思路與方案。研究課題強調走向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研究工作,將基礎研究和理論探討與“非遺”保護和文化重建目標結合起來,嘗試一種理論與實踐、學術與應用相結合的研究理念。研究課題以研究者多年積累的田野工作資料為基礎,采用將文化脈絡中音樂放入民族音樂學視角的研究方法,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音樂教育學、音樂分析學中的整體論觀念以及民俗學、社會學的某些視角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把本土民歌作為教學資源,分析民歌音樂結構、調式調性,研究如何將其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課程——視唱課程,使本土民歌得以充分利用。在研究的基礎上,從研究成果和學術思考中提煉出具有應用價值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提出行之有效的應用于傳承建議。“傳統是一條河流”,音樂依賴于社會文化環境中而生存,它的生存要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而變遷,而并不是封閉的。民歌文化的保持具有相對性,應用和發展才是傳統音樂永恒的主題。民歌作為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資源,增強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同時對于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是重中之重的。
三、研究意義
1、采用的民族音樂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音樂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方法與教育學研究結合的思路,強調本土民歌的多樣性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課程研究中的重要性,對于民歌研究來說,屬于新的探索,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意義。
2、結合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把學術理論研究與文化策略的應用研究結合起來,對本土民歌研究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3、現階段,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開始進行各地區、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地理分布的調查研究。本土民歌(二人臺音樂、烏拉特民歌、杭哈民歌等)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項目,把民歌放置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視唱教學課程中進行觀察和研究,對于整個民歌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研究工作具有實際意義。作為地方高校,應該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我們擁有自己的本土音樂,要讓來我們這里讀書的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的辦學特色。作為視唱課程的教改實施,主要針對學習音樂的學生,當然作為公選普及課,面對所有在校學生進行本土民歌文化的普及,也未嘗不可。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音樂之根,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把民歌的種子播向下一代,保護、傳承和開發地方民族民間音樂,將地方民間音樂系統地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體系,是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社會職責,也是地方高校特色辦學的具體措施,同時更加豐富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內蒙古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內蒙古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喬建中.嘆詠百年:喬建中音樂學研究文集[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3]趙宋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4.
[4]黃翔鵬.傳統是一條河流[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5]洛秦.音樂與文化[M].北京: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
作者:賀翔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