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藝學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材編寫要考慮六個“面對”
我很高興來參加這個會議。下面講五點:
一、長期以來華中師范大學在文藝學教材上下了大功夫在全國的高校中走在了前列形成了一系列有系統有特色的教材。王先霈老師和范明華編寫的《文學批評教程》是國內較早的一部這本教材很成熟也很有特色。從孫子威老師的《文藝學原理》開始華中師大為文藝學改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文學理論和文藝學教材建設非常重要。教材是學科知識的基本載體學科發展的程度、深度應該在教材上體現出來。而且教材又是教學的根據對教學影響很大。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學術界對教材建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致使一部分教師編寫教材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新時期以來我花了很大力氣編寫文藝學方面的教材。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編寫教材上?我認為學術專著與教材是不同的專著不能取代教材。學術創造轉化為知識的普及是通過教材為形式來體現的教材可以反映和概括這一領域的學術成果。我們有很多的學術大家就很重視教材。如王力先生就是先寫論文再寫專著最后是知識普及本即教材。黃藥眠先生也是很重視教材的他在百忙中主編了新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教學大綱和文學理論學習的參考資料在當時影響很大。其實教材的發行量決定了它所產生的影響絲毫不會遜色于學術專著一部學術專著的發行量一般只有幾千本閱讀的人很有限而一部教材的發行量可能達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它的讀者很多在社會上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一個學者不能專搞提高式的研究參與教材搞一些普及的東西是對社會的貢獻。或者也可以說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教材是高校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三、這些年我們北師大文藝學學術群體在文藝學教材建設上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對教材編寫都很重視。這個傳統是從黃藥眠先生開始的他率先編寫了文藝學教學大綱。迄今為止北師大文藝學專業編寫教材的成果有《文學理論要略》、《文學理論教程》和《文學理論新編》它們分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全國自學考試的《文學概論》教材也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還有《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美學》、《西方文論發展史》、《中華古文論選注》、《文藝心理學教程》等教材。我們編寫的教材不但為我們自己所采用而且還為許多學校所采用獲得了社會效益。當然我們編寫的教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將進行修訂不斷完善適應教學的新需要。
四、教材的編寫與教學改革密切相關。教學內容當然不能一天一變要求有相對穩定性。但這穩定性不能變成“保守”。我們近幾年搞了一個教育部文藝學教改項目叫“文學理論教學的雙向拓展”這個教改項目已經完成。這里所說的雙向拓展是指向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拓展。從宏觀方向拓展就是讓學生始終關注學術前沿關注當前正在興起的文化研究的思潮我們試圖把文化研究中國化叫作“文化詩學”;從微觀方向拓展就是強調文本的分析讓學生有對作品的分析能力。比如上個世紀文化批評在西方興起我們就應該將文化批評的理論和知識反映到文學理論的教學當中在教學中重視文化的維度如果不重視就會落后于時代。但是我們也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化批評他們是社會政治學批評是反詩性的批評而不是文學批評。我們文藝學倡導的批評是詩性的批評立足點是文學即采取文化的視角能看到文學更多的東西如政治、社會、歷史等。我們不主張把文學看作是純審美的東西而是認為它依存于社會、歷史、文化。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這方面走過了頭現在我們要回到社會學批評上來。而今天的社會學批評也發生了變化應該透過作品的形式看到作品的文化意義。我們在教材中就有一章專門講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就是力圖通過文化的視野來討論文學問題。就向微觀拓展而言指的是文學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學作品的分析實踐過程。在這方面北師大和華中師大都有自己的方法北師大是幫助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讀同一部作品;華中師大王先霈教授在博士生中開設文學作品的細讀課這是很好的。我們的目的都是要使學生在作品面前有切入點這不同于一般批評家的感受式的批評而是要有方法特別是進入作品、分析作品的形式的方法。我們正在編寫關于文化研究的教材同時也在編寫文本分析的教材培養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面對作品的能力。
五、教材編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要比寫一部專著還難。我認為目前文藝學的教材編寫中存在若干問題如內容狹窄的問題、文學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如何轉化為教材的問題、教材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的問題、中西古今文論如何進入教材等等。
根據我們編寫教材的經驗教材編寫中要有幾個“面對”。
一是要面對學生。過去我們的有些教材太簡單學生一讀就懂自己讀懂了就不想聽老師講了不愛上課。我的經驗是教材不能太簡單太容易要給學生留下學習的空間留下思考的空間。我們編寫的《文學理論教程》時候有的地方就故意不下明確的定義而用描述的語言使學生讀下來基本能懂但又不能完全弄懂關鍵問題要由老師去講最后的定義由老師和學生自己去下。就是說在老師的幫助下通過思考才能完全弄清楚。
二是要面對教師。教師拿到教材之后經過鉆研是否可以把握教材的脈絡和全部細節?比如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我們提出了文學形象系統問題認為文學形象是人的知情意心理功能的充分展開因此文學的類型有寫實的、抒情的和表意的三大類與此相對應文學形象應該是典型、意境和意象三種。有的老師對于我們教材中的“意象”概念不理解這里就存在一個如何面對教師的問題。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的學術背景通過各種形式告訴教師。如在教學輔導材料中更詳細地講解這個問題提供有關的學術資料等。在培訓教師的時候我們就不僅講解作為現實主義的形象(寫實的)的典型、作為浪漫主義形象的意境(抒情的)和作為現代主義的象征意象還結合中國古代文論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比如意象我們在書中經過分析后提出“意象”最早見于王充《論衡》的“亂龍”篇它的內涵接近于明清以來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觀而不是劉勰所說的“窺意象而運斤”的意象。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水平不一有的程度很高有的較低;有的有經驗有的沒有經驗所以我們編教材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還要不斷組織對教師的培訓。
三是面向學術界。就是如何比較客觀公正地面對學術界的成果哪些吸收和哪些不吸收的問題。我的經驗是既要照顧學術界已經取得的成果又要考慮到認定一項學術成果能否經受考驗是需要時間的。采納一項成果要看它經過多年沉淀后能不能站得住否則不予納入。教材的編寫應該比學術研究晚一步。不能只考慮照顧學術界某個人有權威就一定要吸收更不能講關系。如果貿然吸收某種觀點有可能排斥與之相對的觀點這樣不但會引起矛盾而且也不公平。
四是面對創作界。文學創作的實際在不斷的變動和發展文學理論應該不斷總結這些新的創作經驗與教訓。20多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還在變化中我們的文學概論教材不能不反映這種變化。
五是面對社會。例如談到作品的言、象、意的關系問題我們的描述受到哲學界的質疑認為談得太直接是對古代哲學的簡單搬用缺少中介環節。編寫教材要考慮社會的各種各樣的意見畢竟社會很大會有不同的看法。
六是面對領導。這十分重要也是中國特色。比如我們的《文學理論教程》專設一章講社會主義的文藝運動有些同志認為這一章沒有必要但我們認為是必要的。我們的確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但要講物質文明建設也要講精神文明建設。文學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我們要講清這一點讓群眾理解也讓領導放心。
在我看來編寫教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是幾種力量在編。學術界認可我們的教材因為我們的教材里有文學活動論有藝術生產論有文化批評。在領導看來也不錯。在教師看來也很好沒有讓學生一眼看到底。而且不增加教材的篇幅,30萬字左右。
下面我談談觀念的問題。所謂文學的觀念就是人們對文學的看法觀念是不斷發展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我不講文學的本質只講文學的觀念但是對觀念也要有選擇。要有很深的基礎。貫穿我們教材的兩個觀念一個是文學活動論它扎根于心理學等;另一個是文學生產論是馬克思提出的。所以觀念的選擇要有依據不要無根。當然上海大學葛紅兵的《文學通論》也是一種寫法。
最后談談內容、范圍和體系的問題。不要過分追求體系不要規定太嚴密的系統這是難以達到的。我們大致設定一個框架將文學知識包含在其中。教材的內容要涉及文學的整體文學各方面的復雜關系都應該關注寧可寬不可窄。過去文學理論只關注現實主義不關注現代主義。實際上現代、后現代都要關注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這樣才完整。
有關方法的選擇的問題。陶東風說我的教材定義太多是有“本質主義”的傾向。他認為只要介紹幾種觀念無須概括;只要描述性不需判斷。但是陶東風自己在編寫教材時認為最后還是要給文學下定義。所謂本質主義是將事物看作是僵死的、不變的東西不同于本質。事物是有本質的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概括的。教材必須下定義只是不應該下死。還要告訴讀者這種定義只是對文學的一種理解不是終極的完全不要定義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多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但最后還是要有本教材的看法并加以闡述。
總之教材應該是開放的各個學校都可以有自己的教材以適應多層次和不同專業的需要。
二、當前我國文藝學教學與教材建設值得思考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對教育、對文學提出的要求國外文學理論教材的翻譯介紹以及人們日漸增多的對國外大學教學理念與方式的了解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文藝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20多年來文藝學專業已經涌現了許多的教學成果、出版了許多有特色的文藝學教材但仍然遠遠不能滿足客觀形勢的需要。在我們的會議上希望能交流已有的成果研討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到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我們過去文學理論的基礎是很狹窄的主要是建立在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基礎之上。而今天怎樣把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各種各色文學納入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野把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把純文學和雜文學都納入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野使我們的理論體系有足夠的覆蓋力又不使文學理論成為碎片的聚合而能構成理論的自足的體系性構成教材的敘述的體系性。這實在是一個大難題。
其次文藝學教材與理工類教材不一樣那些學科可以直接把國外優秀教材原樣引進可以不用翻譯而用原文版沒有政治上意識形態上的障礙也沒有文化上的障礙。文藝學是人文學科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里面蘊含著民族文化的根基文學總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學理論不能不帶有本土性。一百年來創建具有本土性的文學理論收效不如人們的預期。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西方古典的文學理論西方現代的文學理論各成系統光是西方現代文學理論就已經是五花八門要在一本基礎理論教材里完整描述那是很難很難的。但是本科一二年級基礎課的文學概論只介紹其中一種或幾種讓學生以為某一種兩種才是最科學的、基本的文學理論那又是否合適呢?
第三應該說,20年來文藝學研究有了巨大的進展但文藝學研究成果向教學領域、教材編寫領域的轉化的速度和效率卻不如人意。這種轉化并不像看起來那么容易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穩定性的關系的處理教材包含的學術的新穎創見與教材綜合國內外學術進展所達到的全面性、準確性所達到的深度與廣度這兩者關系的處理也就是教材的編寫者的學術個性和教材涵蓋當代學術進展的客觀性的關系的處理這是教材編寫中很困難、很能考驗編寫者功力的問題。
第四從教材的適用性來說教材的敘述方式應該與學術專著有明顯區別它應該給教師留下發揮的空間應該對學生進一步的閱讀鉆研作出提示具有啟悟性。一本教材不可能告訴學生本學科基礎知識的全部只能是給學生的學習豎立路標。它的形式、編排格式也應該活潑可親而不應該是一口氣講到底的高頭講章。這一方面西方的某些教材值得借鑒。
第五大學教材的影響和功能不只是在校園之內。如今是每個人終身學習的時代。社會對普及科學的文學思想、文學知識有迫切需求。在20世紀50年代在受過基礎教育的人群中當時文學的基礎常識是有一定普及程度的。大批干部都“學一點文學”。今天大學理工醫農學科的學生乃至于中高級研究人員政府官員面對當今紛繁的文藝現象和多元的文學理論也常常顯得不知所措更不要說一般平民百姓了。甚至宣傳文化部門的主管人員也缺乏對現代文學理論的初級的知識而且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取這些知識。視覺傳播帝國的不斷擴張帝王戲、警匪片、流行曲、大話王它們對社會審美觀念的影響專業人士如何應對?對一篇作品、一種文學藝術現象的迥然相異、相反的態度有時是由知識結構的巨大差異造成的。文學理論工作者高等學校專業教師有責任向社會提供具有可信度和科學性的文本這其中很重要的、具有權威性的就是經過實踐檢驗而被文藝學同行認可的好的教材。
第六除了單本的教材之外還有課程體系問題相應地就有教材體系問題。許多年來先后比較普遍開設的文藝學課程有文學概論、馬列文論、文藝美學、古代文論這種課程結構是不是需要做些改變有加有減、有增有刪?如果要變又怎樣改變?近年來有一些新的探索還需要更大一點的動作。這里有文藝科學的體系的嚴謹性問題也有當今大學低年級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的結構、接受水平問題還有在中文專業課程設置體系中的可能性問題最尖銳的是教學時數問題。教育部倡導教材配套立體化開發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針對多層次教學輔導書、參考書的編寫其中有不小的出版資源。
教育部印發《關于“十五”期間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的意見》的“通知”說“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因此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必須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快速發展‘十五’期間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是在高校的評估體系中對教材的重視程度不夠以致高水平的學者不太愿意在教材編寫上下大力氣當局應該有更切實的措施。
我們作為主辦單位對文藝學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有著持久的興趣也有許多的困惑期望這次規模不大的會議上能學習各位同行的寶貴經驗能引發進一步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