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科素養視域下的現代文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素養是指在中國現代文學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一種處理問題的習慣或思維方式。作為一種修習涵養,它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中國現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學科素養屬于專才的培養,表現上更接近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學修養。學科素養必須有科學、健全、合理的學科成分,所以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素養也與“四基”對應,體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四個方面。現代大學教師有“‘教學自由’和‘研究自由’的權利,求取新知的學生則擁有‘學習自由’的權利。”不同于初等教育,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主要表現為自學,中國現代文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就以教師指導下的自學為主,這是盡可能為學生爭取“學習自由”的權利。與中國古代文學一樣,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基本能力主要是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生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各種文體的寫作使自身能力提高。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技能,通過不斷實踐,基本經驗也就漸漸積累起來了。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成分,如果說上述三個學科成分的形成主要依靠學生自學的話,那么基本品質的養成則更多依靠教師有意識、有計劃的引導和培養。基本品質的養成關鍵在于學生對學科的主觀認可和學習樂趣,重點是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對于學生,“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為他的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在高校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中,還原文學現場的現場教學模式就是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學科基本品質的一種有效教學途徑。
二、回歸文學現場教學模式
所謂回歸文學現場,是指最大程度地“觸摸到文學的‘原生態’,貼近活著的文學與文化史”,將回歸文學現場引入教學,有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走進文學的文本世界,通過理清作家的精神脈絡使文本世界和現實世界產生“交集”,沿著作家的精神路線和生活中的實際路線來體驗作家的感受。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還原是一種重回,其目的在于以此來幫助學生對某一作家、社團、流派的成長,某一文學現象的發生,某一文學場域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不同于文學史表述的深層理解,進而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在現代文學史上,許多文學現場都承載著作家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記憶。個體生命經驗是作家初入文壇的主要創作素材,這些文本中的生活記憶在作家的生活居所等文學現場中都能尋得痕跡,而文化記憶又將他們的作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這些帶著生活記憶和文化記憶的的文學現場多為名家故居、山水故園以及地域風俗場域。故居有著時間和空間兩種維度,是名人生存與回憶的二重空間。時間和空間導致了他們對故鄉的懷戀,同時他們也在故居中搭建了自己的“故園世界”。
作家故居是作家的生存空間和創作空間,影響作家的寫作狀態,具有重要的人文意義,其間誕生的文化與文學群體的活動、精神及命運,影響文學的感覺經驗和想象空間。這些名家故居、如魯迅在紹興和北京的故居,郭沫若在北京和樂山的故居、老舍在北京和山東的故居、曹禺在天津的故居、張愛玲在上海的故居等。它們遍布祖國各地,對于大眾,它是人們紀念、緬懷、學習名人的人文景觀;而對于學生,它既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學生的文化教育基地,同時又是中國現代文學專業文學現場勘查和回歸的教學基地。教師雖然不能在每一位作家的故居都進行現場教學,但是可以結合文學史有計劃地就近選擇。如講第二個十年文學史中“東北作家群”作家時,哈爾濱地區的學校便可以選擇地處阿城市的“舒群故居”進行現場教學,通過對故居的考察,了解舒群早年家庭生活的艱辛,以此來分析其小說中濃重的階級意識和民族意識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選擇呼蘭河畔的“蕭紅故居”,通過對后花園、磨坊、儲物室等處的游覽來走進蕭紅的精神世界,以兒童視角體味童年蕭紅眼中的樂園,再現吃黑天天、幫爺爺踩格子、爺爺鋤草她鋤苗的搗亂、和小朋友燒雞蛋的樂趣。而在講蕭軍時,錦州地區的學校則可以選取蕭軍故居來現場教學,為學生再現“但得能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輕”的蕭軍精神和他的各種義舉。“物質的客觀體只有通過敘述才能成為集體記憶的媒介暗示”,只有通過這種回歸文學現場的教學,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走進文學文本。同樣,在講述這些作家作品時,其筆下的秀美山水也同樣可以進入現場教學。所有這些,都是對課堂教學有益配合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這種回歸文學現場的教學模式,“是以文學家個體或群體的文學生產空間及其地理位置為坐標,以處所帶動時間和空間,展開作家心靈、寫作狀態、文學地貌變遷的尋覓之旅。”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另一方面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從而達到對高師學生學科品質的養成。
三、與“四基”對應的其他教學模式
除了對應基本品質培養的“回歸文學現場”教學模式外,還有對應基礎知識學習的“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式”教學模式,對應基本經驗獲得的“師生位置互換式實踐”教學模式,以及對應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回溯式同題訓練寫作”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素養教學模式。高師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包括兩面的內容“一是學科知識內容本身,二是外在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在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中,主要是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中國現代文學是一門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主要包括文學史、作家論、作品論三個部分。對于各部分,教師可以采取教師講授,指導學生自學、討論和考核等不同形式,以此來實現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教學法知識的學習,則可以通過教法課程和師生位置互換的實踐教學模式完成。在基本經驗的積累方面,可采用師生位置互換式實踐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有計劃地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教授預先準備的教學內容,而教師則以學生和評委的雙重身份提問并總結。對于學生的選擇,采取自愿、擇優的原則。對于學生教授的作品,要選取難易適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同時師生互換教學的時間不宜過多,并且只能占每節課不超過一半的時間。學生在教學時,要完全按照正規的教學步驟進行。教學結束后,班級同學要就其所講課程的教學內容、板書、教態、語言等方面進行綜合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最后,師生再一次置換位置,由教師對該學生的課堂教學進行全面的點評與總結。這種教學模式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是有益的,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對于基本技能的訓練則利用回溯式同題訓練寫作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回溯式同題訓練寫作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某一作家的作品為范本,回歸既定的文學場域,設若置身于該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中,以其生活及文化心態來面對同一題目進行創作。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推理、比較、鑒別和分析,提高了審美趣味,形成了獨立的判斷力、深邃的思想見解”。通過比較,學生既能看到自己作品的優點,又能發現自己寫作的不足,從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達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四、結語
中國現代文學獨有的文化啟蒙和革命救亡的特征,加之所處的新民主主義時間范疇,使得通過“四基”構建起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素養具有了愛國主義的因子,這一學科素養對于培養高素質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立志教育事業的卓越師范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穿著合適的鞋可能會夾疼另一個人的腳,沒有一個生活的處方適用于所有人。”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素養的構建模式也如是。本文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素養培養模式的探討目的僅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罷了。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幫助高師學生建構合理完整、要素齊全、符合學科要求的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素養,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高素質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才能成為未來專業本領過硬的人民教師,才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師范生的就業競爭力,真正落實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作者:宋喜坤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